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天赋其才,当为天下所用
作者:安如山
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年第10期
最近,我从《发明与创新》杂志2005年第7期上读到王文光、李志超、宋正海等20位科技工作者共同提出的《重视开发民间科学呼吁书》,不禁为之心生敬意。
我认为,这是科技界对“民间科学”的理智反应,是科技界的一种正常的声音。它代表的是科学界的主流意识,展现出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博大胸襟和无私、公正的精神情怀。他们对民间科学工作者不是排斥而是采取接纳和宽容的态度,这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一定是有益的。         这至少说明了,“非专业莫入”的禁令并非科学界的共识或准则。蝌学美国人》杂志辟有“业余科学家”专栏,他们似乎也并未把业余科学家排斥在科学共同体之外。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部分专业科技工作者对民间科技研究者采取的态度常常是横加指责,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极端排斥。更有人赌咒发誓地宣称“民间研究人员靠灵机一动作出伟大发现的时代早已过去”云云。
其实,那些对民间科学家、业余科学爱好者肆意贬低的文章,真正能让人看清的是评论者的心态和嘴脸。
这样的误导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恶果,致使诸如解开了世界级数学难题的中学教师陆家羲和创立全息生物学理论的张颖清教授郁郁而亡。
众所周知,法拉第出身于勤杂工,爱迪生只上过三年学,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是两位自行车修理匠;华罗庚当初只是一个中学生,爱因斯坦起初也不过是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如日本获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在日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既非教授,亦非硕士、博士,只是岛津制作所的一名普通工程师。如果当时他们周围的科学家也都是势利眼,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法拉第、爱因斯坦了。         专业的研究人员与民间研究者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说白了,就是一个是“正规军”,一个是“游击队”而己。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应该是“友军”,应该“协同作战”。“正规军”不要看不起“游击队”,“游击队”也不要看不起“正规军”。但现在“正规军”中的一部分人非常歧视甚至敌视“游击队”,仗着自己是“嫡系”,排斥、打压民间研究者,这其实是一种小肚鸡肠、不健康的心态。即使你很专业,你很了得,也未必能一手遮天,包办一切。
再者,若你的“科学”已经天衣无缝,令他人看不出破绽,便也无话可说,你自己弄得百孔千疮,却又不让人家说破,又如何能禁得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实作为科学研究的“正规军”,是没有必要排挤“游击队”的。大家毕竟都是“一个战壕”里的,“目标是一致”的。尽管“游击队员”的“土土炮”、粗布麻衣未免寒碜了些,但未必不能天赐其便,把“敌人”的“头目”活捉了来。         合作则双赢,敌对则双败。
不要让科技界成为尖酸刻薄、极端、好斗的遗风最后的容身之地了。
民间科学家大都是由于各种复杂背景和客观条件而流落于民间的。尤其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更使一批有天赋的人才沦落民间,不得不在社会的最底层顽强拼搏。
其实民间研究者也分三六九等,有的人动机也很崇高,有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之心,有责任感、使命感,很清醒、很理性、很理智、很认真;人品、人格、精神境界无可挑剔。只是生不逢时,导致人生落魄,不得不甘作“游击队员”。
这个群落基本上是生活落魄的“不逞之徒”,挣扎在社会底层。他们是弱者,是弱势群体(有些也不是),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动机(或者没有动机,只是一种爱好),找到一个由头,一个兴趣点,发挥一下自己的小聪明、中聪明或大聪明,消耗掉一些过剩的或并不过剩的甚至是稀有的时间和精力,耗费自己其实是很缺少的或并不缺少的金钱,做一些他自己愿意做的事,对社会也并无什么危害,总比、嫖娼、吸鸦片好得多吧,有什么可指责的呢?何苦要摆出一副学者的面孔来,不耐其烦呢?
我们常常感叹国民素质的低下,大吵大嚷要搞“科普”,但民间研究者和业余科学爱好者的自学是最有效的科普,人家自己搞“科普”了,你又在那里说三道四,连讽加刺,搞什么搞?         人家不爱科学时,你呼天抢地地要给人家搞“科普”、“扫科盲”,人家爱科学了,甚至要研究科学了,你又像挖了你家的祖坟似地痛心疾首、抢地呼天。看着不顺眼,听着不舒服,生怕人家动了你的宝贝。真不知你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这种人其实就是叶公好龙,把科学当成孔乙己的茴香豆,看看还可以,却动手不得!
作为科学界,作为科学家,要有人情味(说得严重点是要有“人味”),要有同情心、慈悲心,要有平常心,要友善,要友好。少一点指责、责怪。民间研究者也是人,在人格上与“科学家”是平等的,他们并不下贱,并不低人一等。“科学家”也不要自认为“真理在握”而高高在上,霸气十足,指手划脚,评头论足。要宽容,要包容。院士给民间研究者写个序、题首诗有什么不好,值得大惊小怪、大呼小叫?
民间研究者为什么不可以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志”呢?为什么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把他们看成是一群偏执的、怪异的,有某种功利、名利欲或个人主义的人呢?尽管其中可能不乏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些毛病的人(其实科学家中也不乏有这些毛病的人),也不能以偏概全,统统把他们说得一塌糊涂、一钱不值的。
科学家需要的品质是远见、大度、宽容,而不是偏狭、封闭、钻牛角尖。
社会文明正飞速地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占相当比例的人培养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要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服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冀望藉此报效于自己的祖国,服务于养育了自己的社会,自然而平常。既无须拔高也无须贬低之。
除了掌握知识的渠道不同外,专业研究者与民间研究者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社会应该给民间研究者提供一个人性化的环境,理解他们,容忍他们的缺点、弱点、不足和错误。既然好多科学家都免不了要犯错误,提出错误的理论,为什么偏要苛求民间研究者呢?他们都是在条件艰苦、很大的情况下探索着的。
社会要做的不是“围追堵截”,而是要敞开大门,高扬起“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旗帜,欢迎、鼓励甚至号召那些乐此不疲的睿智之士加入进来,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促使他们的工作规范化,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明智之举。
科学家中有许多富有献身精神的人,他们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人甚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民间研究者中同样有许多富有献身精神的人,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勤奋努力,孜孜以求,不仅倾注了大量时间精力,有的人还投入了仅有的赖以养家糊口的微薄财力,以致生计不保,也在所不惜、义无反顾。         满纸泣血言,一把辛酸泪!
其实历史上凡属探索者、拓荒者,大抵都是最“亏”的,都是最“傻”的人才干的事——不但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要遭人非议,吃人白眼,出力不讨好,做得愈多,受的伤害也愈大。
众所周知,其实许多科学研究,尤其是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界本身的研究,都还是在“猜”。科学家们之所以似乎更具有“猜”的资格,是因为他们学习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但这样的专业知识并不一定要通过正统的科班教育宋获得。当民间研究者通过自学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有时甚至掌握了更宽泛的知识面时,他们为什么不能也具备“猜”的资格呢?他们为什么不能“猜”得更对、更好呢?考核一个人的科研能力,不只要看他的学历,更要看他的“学力”。
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最重要的条件可能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上了多少学,拿了多么高的文凭,而在于人的洞察力、创造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科学界需要有生力量的加入,需要新眼光、新空气,需要大手笔,需要雄才大略。而不要关起门来,拒人于千里之外。
不能把科学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自留地”。
给思想以自由驰骋的空间,不受任何束缚地去创想、畅游。
科学不应该成为“被保护动物”,科学应该是野性的。任何领域里的“闭关锁国”、“闭关自守”都是不明智的。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学科,都应该敞开大门,让那些非凡的头脑进来。
不要给自己套紧箍咒,也不要给别人套紧箍咒,哪怕它是金的。
其实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是无数人劳动的成果,其中也包括许多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的劳动。         天赋其才,当为天下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