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安徽省淮南市某校初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
一、默写题
1. 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出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次北固山下》中借时序的交替来写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甲】“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乙】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 liú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1)以上文段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篇名),文中的“她”是_______________。
(2)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抽屉( ) liú( )言
(3)请把文中第一处画线的句子改为肯定句。 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
(4)①根据【甲】处画线句概括“她”的形象。 ②根据【乙】处画线句概括“她”的形象。
试卷第1页,总12页
三、综合读写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班级计划邀请本班任课教师参加。负责此项任务的小组为此设计了一张邀请卡:
尊敬的:
我班将于明天上午九点在本班教室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前来观摩并点评。
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聆听您的拙见,衷心期待您莅临指导! 七(1)班 2021年10月11日
这张邀请卡中的四个画线词语,使用不当的是“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友情的对联顺序已被打乱,请将其重新组合。 朋友 友谊 坚如 似海 情深 磐石
上联: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
(3)以下材料都是讲述古人结交朋友的事迹,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二人于园中锄草时,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有一次,二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华歆却出门观看。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再也不与华歆为友。
材料二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颍州。范仲淹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交往甚密的,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一直将范仲淹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心知肚明了。
(4)请你写出两个关于交友的成语。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采菱曲 杨启彦
①盛夏之晨,洱海之东。环海路弯弯曲曲,车子慢慢悠悠。很好!快了,还叫旅行吗? ②孩子问,老爸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哪儿?我答道,随便哪儿。孩子很高兴:累了歌,饿了吃,太好了。是的,在这“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大理,慢是对的。 ③太阳刚好照到苍山顶部。三塔沐浴在晨雾中,缥缥缈缈地看不真切。古城刚刚睡醒来,懒洋洋地动不动。那些渔村和田野,都笼在雾中。只有车子,似的藏头露
试卷第2页,总12页
尾。
④我们在水边一块草地上停车,悠哉游哉地眺望。海面上的雾气完全消散。苍山、古城、村庄停在海里,静静地交相辉映。水面几只海鸥,向白云缓缓游去。孩子忙着给海鸥照相,问我:“老爸,你说海鸥知道水里的云和山是假的吗?\"我不能回答,便说:“这云和山不是假的。”我们脱了鞋袜卷起裤脚,在浅水里漫步。那山和云便被踩碎了一大片。海水清凉,钻入心底,小鱼跑来,撞在脚上。一只小木船,向我们划来,划船的是一位白族姐姐,身上蓝装,头上斗笠。她是采菱角的,要靠岸卖菱角。
⑤我们买了菱角,就着水边石头坐下,认真地剥菱角吃。《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中有载:\"菱角旧名芰,属芰科。古时芰荷并称,采菱亦见诸歌咏,盖池沼中常见植物也。春时出叶,广卵形,多锯齿。叶柄中部肥大,便于浮生。夏日开白色小花,四尊四瓣。子房秋熟,成为坚果,角有嫩刺。”吃菱角需要技术、勇气和耐心。先找个下口的位置,放到嘴里咬。不能勇猛果断,只尝试用力,如果刺能扎到嘴,就换个位置再咬。待咬断或咬出深的牙痕,就从嘴里取出,用指甲抠开,那果肉如黄豆粒大小,乳白色,味道清香微苦还带点甜。据说营养丰富,有植物蛋白啦,不饱和脂肪酸啦,氨基酸啦等等,能利尿通乳,止渴解毒。我孩子就没有耐性,把菱角放在石头上,用小刀去砍,但往往菱角一滑,飞一边去了。他又用石头砸,结果连壳带肉都成了泥。卖菱角的小姐姐还在海边,我灵机一闪,叫上孩子走了过去。
⑥通过交涉,我们成功了。小姐姐答应我们和她一起去采菱角,但只能在岸边水浅处。我和儿子蹲在舱中,双手抓着船沿。小船有点超重了,吃水很深,浪花扑船,溅进舱来,身上微湿。小姐姐的手画出美妙弧线,往水里一抄,手中多了一株植物,又一抄,又是一株。她不断地扔入船舱,我拿起来一看,原来这就是菱角。我们小心地摘下几个菱角,又把它扔回水里。小姐姐说,它还会再生长出菱角的,也许明后天有人又把它捞上来,就又有了。她热情地介绍了什么样的菱角可以摘,什么样的不能摘。这菱角真是神奇,只要漂浮在水里就可以开花结果了。小姐姐说,采菱是很苦的,要起大早,风吹日晒雨淋是常事,收菱多少卖多少钱都是不确定的。这让我想起上山采蘑菇,有时跑遍一座山,未必有收获;有时偶然一个地方,就有许多。要付出,有准备,还要平常心。因为,收获不是必然的。
⑦我和孩子不满足于捡菱角,便向船外探头。船便一晃,我们大惊。主人说,不要慌,不要跟着晃。我们慢慢就稳住了,也能从水里捞出菱来,放到舱里翻找萎角。但我们很慢,跟不上船的速度,小姐姐则是一株又一株,两株又三株,好像这菱角是她私人养着的,都听她的话。
⑧上了岸,已近中午。孩子问:“老爸,你说这菱角算不算洱海特产?\"我说:“当然算。”不能因为它的身份普通,出身微贱,就被忽略。 (选自《春城晚报》)
(1)本文标题含蓄,下面最能诠释标题含义的一项是( ) A.她是采菱角的,要靠岸卖菱角。
B.我们买了菱角,就着水边石头坐下,认真地剥菱角吃。
C.采菱是很苦的,要起大早,风吹日晒雨淋是常事,收菱多少卖多少都是不确定的。 D.我们慢慢就稳住了,也能从水里捞出菱来,放到舱里翻找菱角。
(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⑤段引用《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试卷第3页,总12页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⑦段的内容。
(5)联系第⑧段,简要分析选文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污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一切全明白了,她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的吹了一口气,就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⑪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
试卷第4页,总12页
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⑫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册改)
(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污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选文中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请结合语境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6)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合在自己身上。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纷纷/何所似 C.陈太丘/与友期行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试卷第5页,总12页
(2)解释下面画线字的含义。 ①寒雪日内集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④太丘舍去________
(3)下面四个成语中“顾”字的含义跟“入门不顾”的“顾”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三顾茅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5)《世说新语》的小故事篇幅虽然都很短,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例如《咏雪》一文中可以从“①________”这三个字中读出谢太傅对孩子们的回答颇为欣赏,文末编写者特地给“兄女”加了注释,我们可以揣摩其中的原因是②________;《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是个“方正的人”,对于他最后“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显得无礼,你的想法是③________。 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帮助、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和煦的春风、甘甜的雨露、温暖的阳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请以“成长路上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写你最真挚的情感;
(2)600字以上;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班级和人名。
B.奋不顾身
C.顾全大局
D.瞻前顾后
试卷第6页,总12页
参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年安徽省淮南市某校初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
一、默写题 1. 【答案】 (1)山岛竦峙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夜发清溪向三峡 (4)回乐烽前沙似雪
(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考点】
观沧海(曹操) 名篇名句默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山岛竦峙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夜发清溪向三峡 (4)回乐烽前沙似雪
(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名著阅读 【答案】 (1)琐记,衍太太 (2)ti,流
(3)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就是你的。 (4)①教唆孩子做坏事,心术不正。
②表里不一,爱搬弄是非,散布流言蜚语。 【考点】 作家作品
试卷第7页,总12页
课内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 名著人物形象 根据拼音写字词 注音
选用和变换句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琐记;衍太太。 (2)ti;流。
(3)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就是你的。 (4)①教唆孩子做坏事,心术不正。
②表里不一,爱搬弄是非,散布流言蜚语。 三、综合读写 【答案】 (1)拙见,高见
(2)上联:朋友情深似海,下联:友谊坚如磐石
(3)示例: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甚至在危难之时能雪中送炭的人。我们应该和品质高尚的人交朋友。
(4)例如:高山流水、管鲍之交、割席断交、桃园结义。(写出两个即可) 【考点】 语言得体 对联 材料探究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拙见”改为“高见”。
(2)上联:朋友情深似海;下联:友谊坚如磐石。
(3)示例: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甚至在危难之时能雪中送炭的人。我们应该和品质高尚的人交朋友。
(4)例如:高山流水、管鲍之交、割席断交、桃园结义。(写出两个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答案】 C
(2)结构上:引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内容上:点明盛夏洱海的环境;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有助于读者了解菱角;为下文写吃菱角需要技术、勇气和耐心做铺垫;增强文章的文化内函。
试卷第8页,总12页
(4)叙述了“我”和孩子跟卖菱角的小姐姐一起采菱角的经过。(意思对即可) (5)作者通过对“采菱角”的描写,表达了对菱角的赞美。(意思对即可) 【考点】 散文阅读
记叙文标题含义 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 修辞手法及作用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
(2)结构上:引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内容上:点明盛夏洱海的环境;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叙述了“我”和孩子跟卖菱角的小姐姐一起采菱角的经过。(意思对即可) (4)叙述了“我”和孩子跟卖菱角的小姐姐一起采菱角的经过。(意思对即可) (5)作者通过对“采菱角”的描写,表达了对菱角的赞美。(意思对即可) 【答案】
(1)明线:(父母的)牵手。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 (2)外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手的干瘦和苍老,体现出父亲饱经风霜,且病得很重。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弥留之际的父亲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不舍(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插叙,回忆父母第一次牵手开始,就一直共同进退,面对生活,表现了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结构紧凑。
(5)A:父亲临终前对母亲的不舍;B:母亲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父亲的离世。 (6)父母心手相率,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到母亲的生命中,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在母亲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自己。 【考点】 记叙线索 散文阅读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及作用 插叙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明线:(父母的)牵手。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
试卷第9页,总12页
(2)解答此题要结合外貌描写及前后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句子是外貌描写,通过手的皮肤与筋的描写,表现手的干瘦与没有血色,结合前后内容来看,是为了表现他久病将不久于人世。
(3)解答此题按题干要求,应先点明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根据句子中“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处可判断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可联系比喻的基本作用,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句中将“父亲的手”比喻成“渴望自由的鸟”,为了突出父亲牵手的速度快的特征。最后再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渴望自由”“轻轻”“握住”等词可以看出来父亲对母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4)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这是一句表明插叙的标志性语言。内容上的作用:补充交代了父母的第一次牵手,父亲便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情感上的作用:从文中“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的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可以看出父母的牵手力量的神奇,表现了父母之间真挚的感情。
(5)在这两个句子中,由“拉”字可以分析出,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临终前对母亲的不舍;由“没有落泪,站起身来”可以看出母亲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父亲的离世。做此题,最好把握好上下文的内容或中心后再作答。
(6)父母心手相率,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到母亲的生命中,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在母亲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自己。 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2)①聚集,②急,③约定,④舍弃 D
(4)①他哥哥的长子胡儿(兄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5)①大笑乐,②暗示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③失礼了,友人已经认错,知错能改就应以礼相待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咏雪(《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 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 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
(2)①聚集;②急;③约定;④舍弃。
试卷第10页,总12页
(3)D
(4)①他哥哥的长子胡儿(兄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5)①大笑乐;②暗示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③失礼了,友人已经认错,知错能改就应以礼相待。 六、写作 【答案】 范文:
成长路上的温暖
光阴荏苒,儿时的许多往事,我大多淡忘了,但母亲为我做布鞋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母亲白天要到地里干活,只有晚上相对清闲一些,但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吃完晚饭后,她总会准时拿出剪刀、针、线等工具,为我们做布鞋。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一针一线地纳鞋底,神情是那样专注。母亲的视力不好,每缝一针,都非常吃力。有时候夜深了,我们催促母亲睡觉,母亲走了神儿,一不小心,手指被针刺破了,鲜血顿时流了出来,母亲只用嘴吮吸一下,继续埋头做鞋。小小的铁针,在母亲的手指上飞舞。我望着母亲弯曲的背影,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姐弟两人都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小学时,我一直喜欢穿母亲做的布鞋。母亲经常对我讲布鞋养脚。我有时追问她,布鞋为什么养脚,她总是朝我笑一笑,一句话也不说。母亲读的书不多,要她说出穿布鞋的好处,也确实难为她了。母亲做的布鞋,非常合脚,穿在脚上,暖和和,软绵绵,心里觉得踏实、亮堂。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家门口的河滩边玩耍,我与一个同伴发生了口角,他一气之下,将我的布鞋丢进了河里,布鞋被河水冲走了。回家后,我把实情告诉了母亲,母亲没有责怪我,反倒安慰我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后来,母亲又为我缝制了一双新鞋。
考上市里寄宿市初中那年,母亲分外高兴,熬夜为我赶制了两双新鞋,我将新鞋小心翼翼地收进简单的行囊里。走进市里的校园,同学们一个个穿着皮鞋,我才发现布鞋是那样老土,那样不合时宜。于是我把母亲做的两双布鞋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壁柜收藏起来,穿上了姐姐为我买的皮鞋。寒假回家,一进家门,母亲见我脚上穿的是皮鞋,忙问我为什么不穿布鞋,我谎称布鞋放在学校里忘记带回。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赶忙换了话题,我偷偷瞥了母亲一眼,分明看到母亲脸上写满的愧疚和失落。 由于一年四季穿皮鞋,时间一长,染上了脚气。脚气发作时,脚上冒出了一串串的水泡,水泡破了又长,奇痒无比,钻心般地难受。这时候,我想起了母亲做的布鞋,重新穿上布鞋,脚气竟慢慢地痊愈了,真没有想到布鞋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母亲究竟为我做了多少双布鞋,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母亲做的布鞋,既养脚,又养心,还怡情。小小的布鞋凝聚了母亲对儿女深沉的爱,牵动着儿女的情思,我永远也忘记不了母亲为我量脚定做的那一双双布鞋。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试卷第11页,总12页
“成长路上的温暖”,这个题目富有诗意。“成长路上”是“温暖”的修饰词,“温暖”是标题的中心词。“温暖”可以是形容词,形容语言、动作、眼神;“温暖”可是动词,“温暖”我们的心田,“温暖”我们的记忆,乃至“温暖”我们的生命理解了“温暖”的多重含义,写作就容易找准切入口。面对这个题目,首先指向的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现着生活中的温暖。这些事情一定是让人心中感到舒适温暖的、细微的,一点一点地渗透到爱情、友情、亲情中,当然还可以具体细化为由善良、朴实、诚实等人的高尚品质所带来的温暖,给单调生活增添些许温馨,些许感动。材料可以是自己日常的生活写照,也可以是历史文化名人的,现实社会的,注意一定要细微、真挚。还可以写那种“爸爸关心”“妈妈呵护”“老师教导”“遭遇挫折后同学的关心”等平常的内容,因为真实反而更感人。要注意,“温暖”跟“感动”“激动”的程度不一样。写作时要注意把握好度,太过激烈就超出题目的情感范围了。
范文作者写的是亲历的情感故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讴歌了博大深沉、圣洁无私的母爱,母爱给了“我”温暖和力量。作者写母爱,将着力点放在母亲为“我”量脚定做的那一双双布鞋上,在细节描写中融入真情,感人肺腑,撼人心魂。文章选材角度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试卷第12页,总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