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浏览中国与东盟区域一体化发展:跨界与融合国际研讨会
2018年7月28~29日,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与东盟区域一体化发展:跨界与融合”国际研讨会在重庆大学顺利召开。来自泰国清迈大学、马来西亚大学、印度尼西亚安达拉斯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科技大学、民族大学以共论关于东南亚研究等相关问题。及厦门大学等国内外16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7名专家学者齐聚重庆,
科技大学马健雄教授通过回顾云缅边境银矿发展史,呈现了19世纪边境矿工在失业流动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塑造身份以及该行为对于边疆的影响。马亚西亚大学黄子坚教授以东盟华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中介作用,伴随中国的崛起,华人的文化与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印度尼西亚安达拉斯大学NursyirwanEffendi教授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的指出乡村的发展需要制度、企业家文化和社会文化资产的共同支持;对印尼农村的建设是东盟实现区域一体化乡村为例,
的重要途径之一。泰国清迈大学YosSantasombat教授通过分析湄公河边界地带的经济状况,认为香蕉产业的发展和中国资本的注入使泰老边境的农田在地理环境和经济资本等方面遭遇严峻挑战。
本次国际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八个方面的论题展开:①关于“跨境旅游”的研究,主要包括目前跨境旅游的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多角度研究游客的行为及其影响;多重角度探讨旅为对于游客自身和东道主地区的影响;以整体性的视角分析跨境游客的来源特征以及跨境旅游目的国的区域特征等。②关于“族群认同”的研究,即少数民族群体认同的多样性及其影特定群体之中族群认同的建构方式、变迁过程以及维系方式;个体与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对于某一族群认同的影响;族响因素;
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之间的关联;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一致性及其呈现方式;全球化浪潮之下的族群认同市场化等。③关“海外华人与宗教”的研究,主要关注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与发展趋势、宗教与文化适应之间的关联、华人宗教的传播方式及于
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华人宗教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与后果、华人宗教的象征体系与社会文化特征以及宗教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等方面。④关于“社会秩序”的研究,大部分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背景,研究主要有社会秩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秩序、制度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变迁等方面。⑤关于“跨境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境教育的定义、驱动因素、跨境群体的特征及跨境群体的社会适应等。⑥关于“医疗卫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制度及其改革、农村与城市之间医疗投入的差距与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医疗服务的投入与效果以及不同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等方面。⑦关“信仰”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有特定宗教信仰的现存状态与历史传播、特定群体或地域的祖先崇拜和民间俗神;特定信仰的民间信于
仰仪式及其功能;信仰与地方权威、社会结构的关联;多元宗教的交融与共存、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之间的互动等。⑧关于“文化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境群体的文化适应,不同归属的信仰、宗教、艺术、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文化融合合”
与文化自觉,不同文化融合的动因、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400044)」
第二届设计、机械和航空工程先进技术国际会议
第二届设计、机械和航空工程先进技术国际会议于2018年7月1~3日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印度尼西亚、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国内各高校、研究所的机械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设计、机械和航空工程等方面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会议开幕式由大会、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赵勇教授致辞。会议分为主题报告环节和分会场报告两个环节。此并在会上就各自的研究领域作了精彩的主题学术报告。西南大次会议也邀请到了国内外机械与设计等领域前沿的专家参与,
与大家分享了此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南洋理工大学WeiminHuang教授就学张善勇教授就陶瓷硬质涂层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形状记忆材料的产品设计、制造和回收进行了分享,探讨了该技术的潜在发展优势和前景;南洋理工大学DongweiShu教授介即用霍普金森压杆的特殊设备,在冲击和碰撞的高变形条件下,机械地对镁合金材料进行表征,获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项目,
得镁合金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从而模拟镁合金的应力、碰撞、跌落和碰撞情况。与会专家学者就机械材料、航空工程、航空器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分会场报告中,19位学者就各自的研究领域成果进行了汇报和展示。来自中
2019年第3期国际学术动态56
综合浏览国空气动力研究开发中心的SongLi和大家分享了隧道壁传热影响下风洞出口温度均匀性的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YaoLu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六面体的拓扑变化算法来模拟水利工程中闸门开启运动的动态边界问题,并提出该算法对实际水力工程应用中流量变化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改善半经验流量公式、减少汽蚀破坏、消除管锤压力以及具有流体-结构界面相互作用。印度尼西亚贝特拉教大学的DianaThamrin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参与式设计方式的家具产品设计,用科学、有趣的方式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与会者参观了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安全技术实验室和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实验室,了解了实验室的相关实验设备即高速直流风洞、低速直流低湍流度风洞、32通道平均压强及脉动压强扫描测量设备等运行方面的问题。
本次会议议题包括制造工程如制造过程和系统、表面工程、材料加工、摩擦磨损、快速成形和虚拟制造;材料工程如计算机辅助材料设计、先进材料、微纳材料、陶瓷、金属及合金、生物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等。
此次ATMME2018会议是材料科学与制造工程相关学者的一次聚会,同时也是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学术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116024)」
第七届澳大利亚—中国—日本联合钢铁研讨会
澳、中、日钢铁制备技术研讨会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东北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合发起,旨在基于澳、中、日三国在钢铁冶金方面多年合作基础上,共同开展学术和文化交流。该系列会议覆盖了从原料到钢材生产的整个钢铁冶金流程,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参会人员涵盖了三个国家主要的冶金高校和钢铁企业相关专家与学者,是澳、中、日钢铁冶金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
第七届澳大利亚—中国—日本联合钢铁研讨会于2018年9月4~7日在苏州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中国、日高校学生和工程人员参会。研讨会涵盖了从钢铁冶金原料制备到钢铁生产的整个钢铁冶本三国的百余位冶金领域的专家学者、
金流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参会人员在会议期间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同行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共同讨论了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原料制备、炼铁和炼铁。9月5日上午会议开幕,由东北大学姜茂发教授致开幕辞,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蒙纳士大学副校长余艾冰教授致欢迎辞。日本东京大学Fumitaka来自澳大利亚、中国、日本的代表与在场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冶金领域许多国际知名的Tsukihashi教授代表日方发言。
如日本东北大学的EikiKasai教授,澳大利亚博思格钢铁的DavidPinson工程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PeterHayes教授科学家,
等,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作了报告。
会议对于学科前沿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低成本高性能原材料制备成为今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添加剂等处理手段提高焦炭、球团矿等高温性能;高温条件下冶金过程中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研究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外场作用或添加改质剂提高冶炼效果也是会议的一大焦点,如机械搅拌增强喷吹法脱硫效果的机制,高品质洁净钢的开发,通过铝处理控制特种钢中夹杂物;对冶炼现象进行数值和物理模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冶金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基于以上热点,经过会议学术委员会筛选,选出36个特邀报告。此外,为扩大交流范围,会议还设置了墙
2019报展示区,共展示了数十个代表性墙报。会议间隙与会代表们就关注的学术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
9月7日,参会代表访问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合研究中心和苏并与AibingYu院士课题组和王德永教授课题组进行了学术交流。州大学,
本次会议为澳、中、日三方专家、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通过会议共同研究了全球范围学科前沿和研究方向,对钢铁材料制备技术跨区域协同发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次会议进内钢铁冶金领域的发展趋势、
一步明确了我国在国际冶金领域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东北大学在炼铁原料制备理论及工艺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得到了参会专家各国同行专家进行了深刻的交谈并对共同关注的研究问题交换了意见,为进一步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和同行的一致认可。定了基础。
「(姜茂发,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沈阳110819)」
年第3期国际学术动态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