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1期 NO.11,2011 第29卷 毕节 学院 学报 V01.29 (总第136期) JOUILNAL OF BIJIE UNIVERSnY General No.136 朗读教学的本质探析与设计原则 游泽生 (重庆市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00)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之一。厘清朗读与朗读教学的区别,理性审视朗 读教学的本质意义,更新朗读教学理念,把握朗读教学的设计原则,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 学生语感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朗读教学;本质探析;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11)11—0098—04 朗读吟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随着新课 程改革的推进,再次引起了老师们对朗读与朗读教学的强烈关注,进而引发了对汉民族母语教育特 有规律的认识与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与现实境遇中,如何继承与创新传统语文教育经验,朗读与 朗读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焦点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 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朗读热情空前高涨, 课堂教学一改繁琐的分析讲解,肢解课文的倾向,语文课堂书声朗朗,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意义重 大。然而,在朗读繁荣的背后,潜隐的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理解朗读,它与朗读 教学有何区别?朗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设计?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朗读与朗读教学 要辨析朗读教学的本质。首先必须厘清朗读与朗读教学的区别。何谓“朗读”, “朗”即“明 亮”、 “响亮”之意。如朗读。[1]“朗读”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依此,朗读的本意就是 响亮、大声地念(读)出来。《简明心理学词典》对朗读作出了这样的界定: “朗读是通过言语器 官将所感知到的文字材料念出来,并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达到大脑以达到理解的阅读方式”。[3]显然, 以上从词典意义、心理学视角对朗读的阐释都不是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应有之义,没有抓住其最 本质的内涵。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应该是文本信息的口语再现及再创造,它不是见字读 音的直觉过程,更不是简单的文本声音化。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既是一种阅读理解,体味欣赏活动, 更是一种文学审美活动。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语文技能训练的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阅读 方法” ,更是学生“传达与表现理解”的重要方式。语文朗读与一般(词典)意义上的朗读是有很大 区别的。语文朗读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它包容了感悟理解、审美鉴赏、情感浸染、再造想象、语 言的积累与表达等诸多语文元素。 朗读教学与朗读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朗读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无疑是衡量朗读教学活 动的一个标尺,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朗读教学的水平。但朗读不等于朗读教学, 绝不要误以为只要有了“朗朗书声”,有了朗读的形式就必有朗读教学。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读, 收稿日期:2011-09—15 作者简介:游泽生(1963一),男,四川武胜人,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论、外国文学。 ・98・ 学习朗读只是朗读教学的一个外显表征,况且,学习朗读更多是属于朗读学的范畴。朗读教学不是 关于“朗读”的教学,而应该是“在朗读中进行教学”。朗读教学理应有自身的教学功能与教育价 值。从归属来看它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就语文训练来说,朗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从教学法视角而言,朗读教学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教学方法的独特价值和意 义。朗读教学之内涵应包括: 第一。朗读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展开 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朗读点拨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表达等能力的 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第二。朗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的朗读理解表达交流活动, 在师生朗读互动中,通过示范、点拨、追问、比较等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敞亮心扉,放飞 个性,达到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以自己个性化的朗读加以呈现。 第三。朗读教学不是以了解文本内容、获取信息为终点,更重要的是要在朗读活动中指导学生 领悟品味语言的形式,即这样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文字、言语形式精准地表达出来的,在反复的 朗读吟诵中加深对内容情感的体味。在不断的朗读——感悟——理解——朗读的循环往复中,达到朗 读与理解的相互促进,相互创生。因此,朗读教学对理解来说是追求深刻的理解,对感受来说是追求 鲜活的感受,对培养语感来说是追求语感的敏化、美化、广化。在此,朗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 是教学方法又是教学内容,既是教法又是学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当朗读在性质上从属于 “品味、体会、理解、表达”等主体的生命活动。且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日益丰富, 感悟理解趋于深刻。理性思考逐渐敞亮时,这才是真正的朗读教学,才是朗读教学的本真追求。[4】 二、朗读教学的设计原则 第一,目的性原则 所谓目的性原则指的朗读教学应始终锁定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总目标的框架之内, _二.切朗读活动(方式、策略)都必须以语文课程目标为旨归。对课文的每一次朗读都应有不同的目 的与不同的指导方式,借用崔峦先生的话就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方法”。这样,朗 读教学才不会偏离“轨道”,而流于形式化,徒有花哨的朗读形式,游离于文本的内容情感之外。 .【案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棂车将要 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 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 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 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 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就此段的朗读教学设计,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次请学生自由朗读,读正确、流利,达 到整体感知内容情感的目的。第二次读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情有境。在学生 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抽读检查。第三次学生个别读,展开评议,品词析句,加深理解和感悟。这 一环节应是朗读设计重中之重,教师要适时采取多种方法,如示范、评议、追问、点拨、分析等, 化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如追问:哪些词句表现了悲痛、伤感、怀念、哀悼的情感?为何“焦急” 而又“耐心”?想象体验省略号的情感意蕴等等。在师生的多元对话和朗读评价中使学生加深理解和 体味。感悟理解与朗读相互融通,得以提升。.’第四次学生表演读。纵观这四次朗读,做到了目的明 确,层次分明,读法得当,指导得法。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朗读活动中,感知文章的语言文字的节奏、 意蕴色彩,进而揣摩品析语言的意味,深刻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内容。 ‘ 第二,个性化原则 ’ 所谓个性化原则就是在朗读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有创意的 个性化朗读。这是基于文本本身的开放性与多义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性与 创造的潜力。新课标尤其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审视,学 ・一99・ 生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从自身特有的“接受屏幕”出发去感悟理解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到达“视 界融合”,因而他们的朗读表达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其实,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朗读 吟咏中会不断地加深理解与感悟.生成新的认识与体验,这一过程也是朗读主体的生命激情与文本 灵魂的情感交融。所以,在朗读教学设计中应有明确的学生主体意识,不应以教师的朗读设计代替 学生的朗读感悟,剥夺学生自主体悟表达的机会与创造性解读文本的权利。 【案例】 师: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 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生:我把“敢”字重读: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恩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 铁罐的傲慢。 生:我把“碰”字重读: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碰我是不行的。 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我把“我”字重读: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了铁 罐的傲慢。 师:同学们说的者l;有道理,就按你们各自的想法大声读几遍吧! (《陶罐和铁罐》) 这是特级教师斯霞的一个朗读教学片段。由此可以看出斯霞老师秉持的朗读教学理念和朗读指 导的高超技巧,她没有以标准化指导代替学生的朗读体验,而是灵活地将朗读技巧(重音)的确定 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表达有机地融合,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体生命与理解的个性化表达,学 生在朗读的多元设计与个性表达中,对文本的理解体悟日臻丰富与深刻,教育意义悄然达成。朗读 教学设计遵循个性化原则.就是对学生主体丰富多姿的生命个性的尊重。对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的 珍视,也是实现对文本意蕴丰富性、深刻性、纵深性掘进的有效途径。同时,亦可避免朗读教学陷 入“千人一腔,万人同调”的尴尬境地,使朗读教学充满生命的灵气和创造的品性。 第三,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一是指朗读教学虽是以朗读为主要手段。但同时必须整合其它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二是指对朗读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综合运用。首先,朗读教学要灵活地运用提问、评议、讨论、 讲解等方法,使之有机地融入到朗读活动之中。实际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兼用 其它教学方法,因为仅仅靠朗读就可能滑向“朗读万能”的极端,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教师 要巧于点拨,善于引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对文本的感 悟和理解。做到读中有思,读中有引,读思结合,读引结合,读议结合。课堂既应有书声朗朗,又 需要默默静思。这是一个由朗读逐渐走向涵咏的过程,是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更需要学生的自我 体悟。有学者对静思的价值作了精辟的论述: “微妙的语义生成,需要一种‘精思’的‘静默’状 态.从记忆深处调动语感的潜藏,在种种语境中加以比较,由感而悟。这是需要时间的,更是需要 宁静的。”[s 其次,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的及学段的不同,对朗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要做 到随内容而变,因人、因时而异,灵活选用,以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 【案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笆迎凉有感》 (陆游) 师: “南望王师又一年”。 (激动地)你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在写这首诗的 时候,中原已经整整沦陷六十五年了。 (声音高昂激情)同学们,六十五年啊,七百八十个月;六 十五年,两万三千七百三十九天啊!同学们, (深情地)一年过去了,——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深情地)十年过去了——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深情地)六十五年过去了——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C61 ・100・ 此案例就体现了整合原则。教师在进行引读之前,通过音乐画面创设情境,引导让学生展开想 象和体验,去感受“胡尘”与“泪尽”的形象意蕴,情感内涵。在学生有深刻理解和感悟后,教师 巧妙地抓住“又一年”这一时间,联系作者背景加以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时间的漫长,诗人备受煎 熬之心与壮志难酬之意,对其进行反复引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振,达到情感 的高峰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表达与宣泄。这得益于教师巧妙的引导和朗读手段选择的恰当。 第四.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朗读设计时要有整体观念,对课文的朗读教学作通盘的考虑,在教学目标层 面,对朗读教学的内容、方法、节奏和程度进行总体的把握和全局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朗读教学 策略与方法进行选择、组合、优化,对朗读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环节的构建等要有整体性的预设。统 而言之,就是通过课文整体的朗读设计,达到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遵循这一 原则,可以增强朗读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减少随意性、无序性。整体性原则还有一层意思是指把朗 读作为一种课型进行整体设计。或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或将朗读作为理解欣赏 来设计,或将朗读作为情感体验的手段来设计等。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辅以提问、评议、 品析、讲解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朗读课型必将在一定程度改变阅读教学注重“串”、 “满堂灌”的弊 端,减少教师的分析,减化阅读教学的环节,促进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语感素养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朗读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和娴熟的朗读指导方法,才 能灵活自如地驾驭朗读教学的过程,作出富有创意的朗读教学设计。笔者一贯坚持“朗读能力是语 文教师的第一能力,也是学生的第一语文能力”的观点,因为朗读能力显示出教师和学生的语感水 平与语文素养,显示出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朗读魅力巨大,朗读“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 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包孕了一种生命的质量”[7]。因而,提高师生的朗读水平,也是我们 生活走向审美化、艺术化,提升生命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f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468. f2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53. 『31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词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218 [4]李伟诗.朗读教学理念的四个突破Ⅱ】.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2):7. [5]孙绍振.朗诵不可滥用Ⅱ】.中学语文教学,2008,(4):16. [6】王自文,王崧舟.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录评[『】.语文教学通讯,2010,(7— 8):16. 张炜.世界与你的角落[C]//3-尧,林法建.我为什么写作.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123. The Essential Exploration and Creative Design of Oral-reading Teaching YOU Ze-sheng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ongqing,Beibei,Chongqing400700,China) Abstract:Oral-reading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 ̄ant contents and maintain approache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ifciency and quality,while to train the student handling the sense of language that we have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of reading aloud and 0一 ral-reading Teaching,also We have to grasp its sense,meaning and method. I1le crucila questions waiting ofr teachers ale as followings: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new courses,we have to make sure what problems hte Oral-reading Teaching has,to create the methods of it,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comprehen- sion abilities,then,to improve their sense and accomplishment of the Chinese lnaguage. Key words:Oral-reading Teaching;Sense of Language;Design (责编:任秀秀责校:张永光)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