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的完善 以河北省为分析对象 张昆玲史中朝 【摘要】河北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还存在认识上有偏差、培训任务重、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只有确立平等就 业理念、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针对性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完善有 ̄'J-I-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和 社会保障机制,营造有 ̄'JS-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环境,才能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机制 河北是农业大省,总面积18.77万平方公里,基本农田面积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体系”④,但农 8805万亩 ;总人1217185.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5%以上。随着城 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依然偏低,自发性、盲目性和 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土地越来越 无序性较大。究其原因,一是服务职能相对缺位;二是对各 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尽管近年来,河北省对农村劳动力向 种劳动服务公司、职业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业务活动、收费标 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高度重视,将其看成是增加农民收 准、跟踪服务等缺乏规范管理和有力监督,一些不法分子甚至 入、缩短城乡差别、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 利用中介活动进行诈骗。 织推动,并不断完善就业保障机制,但面对7o0万农村剩余劳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保障落实不到位。转移 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但却享受不到“市 民”待遇。尽管不少和法规对“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力,转移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权益”有明确规定,但他们的合法权益仍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在危险的环境中工作,在频繁发生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方面,部分农 的事故中是主要受害者,他们靠透支体力挣得的血汗钱不能及 村劳动力择业观念陈旧,受‘‘人离乡贱”思想影响比较严重,转 时足额拿到手,更遑论其他基本权利和福利。 移就业意愿不高,阻碍了自身向城市的转移;另一方面,部分市 民思想偏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有一定抵触情绪。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的完善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机制,才能 些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也存在这种思想,他们把转移到城市 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视为不稳定因素,甚至在登记项目和职业工 种上设置性歧视和性障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繁重。资料显示,河北省持 保障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就业。 有劳动部门颁发的劳动技能证书的农村劳动力只有25.7%。④许 更新思想观念,确立农民与市民具有平等就业权的现代理 多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意识缺乏,仅依靠有限的职业 念。不论是上个世纪8O年代初形成的“民工盲流”、90年代的 培训补贴,很难掌握真正技能。“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每年要培 “民工潮”,还是近几年的“民工荒”,都凸显出了一个严峻的  ̄3111o0万农村劳动力,全省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万,2OlO年 问题:由就业歧视带来的农民平等就业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因 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就有33775。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 此,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合法权益,消除对 移就业培训任务十分繁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歧视性和性障碍,使农民享受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尽管省在 与城镇市民同等的权利,这既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冀政 人为本必须确立的现代理念,又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 [2OLO]79号)中明确指出“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建立 制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16O f人民论坛 f l/马冰莹 完善培训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体 源信息库和网上劳动力市场;与省外劳动中介机构或企业建立 系。从河北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缺 区域劳务协作关系,同时利用“亲缘”、“乡缘”关系,及时掌握 乏专业技术、劳动技能不足、就业层次低等问题。要改善或彻 外地用工需求,积极做好用工信息服务和就业跟踪服务,不断 底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和专业技 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平,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能,使他们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 一业的及时 、有序性、长期性。 完善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环 是加强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就地转移就业。2012年 一号文件将主题锁定在“农业科技”上。这就需要劳动、农业科 境。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稳 研服务和技术推广部门,在促进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 定转移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每 化、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发挥积极 一项社会保障措施落实到每一个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身上, 作用,组织开展相关培训,特别是要围绕提高三产附加值、农 业物流配送信息化、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等开展培训,促进农 村劳动力就地创业或转移就业。 二是立足特色,打造品牌。就业市场竞争是品牌和能力的 竞争。河北不仅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力资源大省。虽然已形成 “石家庄月嫂”、“塞外技军”、“魏县实打实”、“衡水织女”等 4O多个全国知名的劳务品牌,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要 在抓培训数量和普及率的同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让广大农 民掌握更多更实用的致富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是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地建设。对培训资源进行有效 整合,培育和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有特色的职业培训院 校,并通过完善培训设施、充实师资力量,使其成为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培训的龙头基地。以农村劳动力的现有知识技能为基 础,以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转移率为目的,开展技能 储备培训、订单定向培训、在岗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农村劳 动力实现顺利就业、稳定就业、高薪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服务机制,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新的一号文件提出,一定要把公益性的服务体系和社会化 的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要把公益服务和第三产业服务有机结合 起来。当前,要尽决实现公共服务对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劳 动力的广泛覆盖,从上解决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 一要发挥大学在农业科研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大学在农业 科研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精密的仪器、先进的手段和丰硕的 成果,也是公益性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要以此为 契机,使大学在农业科研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科研成果 尽.陕转化,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科技含量。 二要继续实施“对接”工程,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渠道畅通。首先要抓住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纳入国家 “十二五”规划的大好机遇,把握区位优势,强化优势工种培 训,实现与京滓输入地的对接;其次要加强与重点投资项目和 重点工程建设用工对接。 三要搭建转移就业平台,建立健全协调服务机构。在全省 逐步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建立农村劳动力资 并实行服务跟踪。进一步完善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的 过渡性养老保险和应急救助机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拆除制度 篱笆,提供生活保障,免除后顾之沈。 二要进一步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取消对转移就业农村劳动 力的各项性,逐步做到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和城市工人就业标准一致、福利待遇一致、工资待遇一致,做到 “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保”,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 一体化,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打开方便之门。 三要签订规范的用工合同。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合同法》,规范合同内容,明确双方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 务,尤其要明确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工资支付标准、支付形 式、支付时间等内容,让农村劳动力学会依据劳动合同保护自 己的合法权益。 四要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执工作,加大对侵害转移 就业农村劳动力权益案件的查处和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力 度。劳动部门要及时受理劳动合同纠纷,司法部门要及时提供 法律援助,确保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不 受侵害,确保侵害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权益的单位或个人受到 严惩与威慑。厘旦垦蓟 (作者分别为石家庄学院系副教授,石家庄市文化艺术研 究所政工师;本文系201 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课题“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研究”成果,课题 编号:JRS—2011-1058) 注释 ①赵红梅:“河北基本农田面积880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超 93%”,《洲 日报》,2011年.6 ̄27日。 ②周燕,薛景华,时赞,张彤,王卫东:“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 移就业技能培训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5期。 ③“河北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的意见(冀a ̄[2010179号)”,2010年12月8日,http://www, .mingong123.com/news/32/201012/Oc55a6bb247c4168.html。 2012,03,中总第359期』16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