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相障碍及其社会-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

双相障碍及其社会-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应用心理学 2006年第12卷第1期,057-062 Chinese Joum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Mar.12.No.1,057-062 双相障碍及其社会一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 周星 周艳艳 张锋 ” (1.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310058;2.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昆 明,650092;3,宁波大学心理学系,宁波,31521 1) 摘要双相障碍是以起伏性躁狂或抑郁为特征的慢性周期性精神疾病。 近年来,社会一心理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被引入到该类疾病的治疗 过程中。本文基于近期关于双相障碍的病因学的研究,评述了各种不同形式 的社会一心理疗法在双相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指出4-后的研究需要 进行严格的临床设计,以保证不同研究间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应尽可能延 长追踪观察的时间,并进行大样本多变量研究,以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关键词 双相障碍躁狂抑郁社会一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06)-01-0057-06 关系、职业行为和其他生活功能具有明显的 损害和破坏性,并给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负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以起伏性 躁狂或抑郁为特征的慢性周期性精神疾病, 其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该类疾病的 患者在其一生中有8o%~95%的时间面临着 面影响‘6 J。长期以来,临床上都基于药物治疗 缓解和控制双相障碍,然而随着对双相障碍 上述情绪困扰 。躁狂的特征为情绪过度高 涨,精力过剩,难以人睡,行为夸张,喋喋不休, 性行为亢奋,好攻击,且由于对自己过于乐观 而导致判断失误 。患者在发病的不同阶段, 病因学的深入了解,心理治疗技术作为辅助 手段被引人到对该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一 定的效果。本文基于对双相障碍病因学的简 要介绍,重点考察针对双相障碍开展心理治 疗的研究现状,评述各种心理疗法对治疗双 相障碍的辅助疗效。 其躁狂程度有所不同,相对于严重的躁狂,轻 度躁狂没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也不会对自 己或他人造成危害 J。与躁狂相反,抑郁的特 征为食欲下降,长期失眠,易疲劳,体重下降, 注意分散,性行为及其他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明显减弱,严重时表现出自杀倾向 。由于躁 狂和抑郁症状在同一患者身上交替出现,故 称其为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对患者的社会 基金项目: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项目。 ¥¥通讯作者:张锋,男,教授,E-mail:fzhang@ynnu.edu.cn 1双相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与社会一心理治疗的价值 传统上,有关双相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主要集中于患者的遗传及神经生理功能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8 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卷第1期 异。然而,许多研究均发现,社会一心理因 素同生物因素一样对该类疾病的发生及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心理一生物学理论 单纯采用药物治疗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近年来,基于对双相障碍病因学的生物一 社会一心理综合作用的认识,研究者试图 的体质一应激模型(diathesis—stress mode1) 认为,源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应激性事件与 个人先天的生物学特性、生化特性及神经 过程的不稳定性的交互作用共同诱发了双 将社会一心理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 段引入双相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其主要特 征是通过针对患者及其与家庭成员和群体 中的他人的情感调节,改善患者的生活质 相障碍症状 J。例如,遗传因素影响个人 对各种社会应激事件的生物适应性,使个 人对社会、家庭和职业领域的社会事件做 出不同的负性反应,从而成为诱发双相障 碍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25%~30% 的双相障碍症状是由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社 会心理因素引起的 ,包括缺乏社会支持、 家庭环境不良、日常生活和睡眠不规律以 及对消极社会事件的高敏感性【】 等,其中 负性社会生活事件对双相障碍的影响在症 状出现初期尤为明显…J。此外,Power等人 认为,围绕其特定的情绪、角色或目标,双 相障碍患者会形成模块化(modularized)的 自我概念,从而导致“矛盾自我”(ambiva— lent self)状态¨ 。例如,有研究采用Show— ers卡片分类任务¨ 探讨了双相障碍患者 的自我概念,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倾向于以 非稳定的极端化模式看待自我的特征,要 么夸大自己的积极特征,要么夸大自己的 消极特征,而正常人能以更稳定和更均衡 的方式看待自我¨ 。 基于早期双相障碍的遗传学和生物学 研究,传统上对双相障碍的治疗手段主要 是药物治疗。其中,锂和抗痉挛药物是治 疗和预防该类疾病的主要药物,但无论单 独或同时使用锂和抗痉挛药物,都有高达 50%的患者会周期性复发¨ ,且60%的患 者接受此类药物治疗持续的时间不到1 年¨ 。有研究发现,患者之所以不能坚持 长期治疗,至少与家庭因素有关,如家庭成 员对患者表达消极情绪,歧视患者,患者及 家庭成员缺乏有关该类疾病的信息,患者 主观上否认疾病的存在等,这些因素均对 患者坚持接受治疗产生不利影响Ⅲj。因此 量,使患者获得应对引发情绪事件的压力 的技巧,从而实现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引。 研究者认为,社会一心理疗法作为药物治 疗的辅助手段,可以使双相障碍患者及其 家属获得双相障碍的信息,引导其积极配 合治疗,增强对治疗效果的信心,使患者获 得更多的家庭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恢复 急性发作期过后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 工作能力 。研究表明,社会一心理干预 可以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的情绪稳定性、降 低住院次数和时间,并改善患者的其他心 理功能 J。临床实验表明,相对于单纯的 药物治疗,社会一心理和药物相结合的治 疗能获得更好的疗效,不仅有助于促进双 相障碍治疗的过程,也有助于减轻单纯药 物治疗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川。 2社会一心理疗法在双相 障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对社会一心理疗法在双相障碍治 疗中临床价值的认识和研究,许多临床治 疗专家尝试将不同形式的社会一心理治疗 方法引入到对双相障碍的治疗过程中,探 讨其特殊操作程序和疗效。 2.1 心理教育 双相障碍治疗中的心理教育(psychoed— ucation)是指治疗者向双相障碍患者及家属 提供关于疾病及其治疗的信息,教会其对症 状的早期识别,帮助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和社会支持,使其了解疾病的性质并选择合 适的早期治疗方法,增强患者对治疗的接受 程度,并改善预后效果的辅助治疗方法口¨。 自然观察、控制性研究及临床经验均表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双相障碍及其社会一心理治疗的研究现 周 星等 59 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心理教育可以增 强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 药物治疗配合度,有助于预后效果。临床观 察显示,相对于拒绝药物治疗的患者,通过 心理教育而坚持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复 发率更低 J。追踪观察也发现,心理教育可 以降低双相障碍患者的复发率和促进治疗 进程 J。然而,目前有关 理教育对双相 疗效虽然在治疗期间无显著差异,但治疗 后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前者再次住院的 比例为12%,而后者为60% 。 婚姻和家庭疗法对双相障碍治疗的总 体治疗效果主要表现在减轻亚综合症状,增 强病人对药物治疗的接受性和坚持性,提高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复发症状的识别,降低复 发率或延缓复发时间。然而,应用该疗法仍 障碍的辅助治疗效果的研究因缺乏明确的 测量指标而难以解释心理教育对治疗双相 障碍的机制。 2.2婚姻和家庭疗法 婚姻和家庭疗法(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是双相障碍治疗中常见的辅助心 理治疗措施,它通过为患者及家庭成员提 供诸如解决问题中的交流技巧、早期症状 识别及症状的控制等预防复发的方法降低 家庭压力,减缓患者及家庭成员的痛苦 J。 研究表明,该疗法有助于改善双相障碍患 者的社会功能,降低住院治疗率,其总体疗 效明显优于接受普通照顾的患者 。 近年来,研究者将家庭疗法与认知行 为疗法结合起来,提出家庭中心疗法(fami— ly—focused treatment),包括评估、疾病教育、 提高家庭内部交流技巧以及改善问题解决 技巧等几个阶段,旨在增进患者对疾病的 认识,提高其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改善其 整体功能 ’J。Miklowitz认为,药物治疗辅 以家庭中心疗法,可增强双相障碍患者的 药物治疗配合度,提高其对疾病复发症状 的早期识别 引。Miklowitz等人的比较研究 发现,采用危机干预的双相障碍患者中,两 年后的复发率为54%,而采用家庭中心疗 法的双相障碍患者中仅为35%;接受危机 干预的患者平均复发间隔时间为53周,而 接受家庭中心疗法的患者平均复发间隔时 间为73.5周;此外,接受危机干预的患者 中途终止药物治疗的比例是家庭中心疗法 的3倍-l 。追踪研究发现,随机分别接受 药物和家庭中心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或者接 受药物和深度个体疗法相结合的治疗,其 有相当比例(约35%)的患者会在两年内复 发,此外,研究者认为针对该方法疗效的研 究存在诸如没有随机分配被试、检测疗效的 指标单一、追踪时间短等方法学局限 。 2.3人际和社会生活和谐疗法 人际和社会生活和谐疗法(interper- sonal and socila rhythm therapy)是人际心理 疗法和社会生活和谐疗法相结合的产物, 前者主要关注基于情绪障碍的人际关系紧 张问题,后者则注重对病人日常生活的预 测性监控。最初该疗法主要用于对急性单 相抑郁障碍的治疗,Frank等人将其引入到 双相障碍的治疗中【3 。该疗法假定,生活 压力和日常不良事件对个人的睡眠一觉醒 周期以及饮食、行为和工作模式均具有破 坏性影响,扰乱了个人日常生活和行为规 律,从而导致躁狂或抑郁的发生或增加双 相障碍复发的可能性。该疗法基于对患者 日常生活的预测强调帮助患者重建和巩固 个人每天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并 通过指导患者与他人的交流方式,帮助其 改善人际关系,调整日常生活,缓解急性症 状。此外,该疗法强调通过自我监控和认 知调节来稳定患者的行为规律,指导和鼓 励患者制定并遵循更合理的生活时间 表 ,如设定睡觉和起床时间,调整患者的 社会生活和谐性,帮助患者处理内疚感、人 际冲突以及自卑情结,以防止躁狂或抑郁 症状的复发。最近的研究表明,该疗法在 预防双相障碍的复发以及改善亚综合症状 方面具有显著的辅助疗效,但尚缺乏支持 该疗法疗效的系统证据 。 2.4情绪中心疗法 基于对双相障碍的核心症状是情绪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卷第1期 碍的认识,Power和Schmidt提出情绪中心疗 法(emotion—focused treatment,EFr) ,该疗 法的理论基础是SPAARS模型,该模型认为 情绪加工过程包含四个不同水平的表征系 统:图式模型(schematic mode1)、命题(prop— ositiona1)、联想(associative)和类比(analogi— ca1)。外部事件(刺激)通过感官系统(视 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及嗅觉)的初级加工 形成对这些刺激的感觉表征,即类比表征系 统。类比加工的结果被传送到三个彼此平 行的表征系统(联想、命题和图式),其中,在 联想水平上,对刺激的加工形成模块化的联 结网络,使个人对事件的快速觉察直接导致 情绪,如愤怒、焦虑、厌恶等自动化情绪反 应;在命题水平上个人形成关于自我的语义 表征,即形成对自我的概念性认识,如坚持 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在图式模型水平上, 个人针对自我形成系统而牢固的反应图式, 并据此对事件做出情绪性评价和解释。 根据SPAARS模型,人的一切复杂的 情绪状态都是悲哀、快乐、愤怒、恐惧和厌 恶5种基本情绪的混合产物,这些基本情 绪的彼此不一致的混合是双相障碍形成的 重要基础。例如,抑郁是悲哀和厌恶混合 的结果,他们一方面为“失败”而悲哀,另一 方面因知觉到自我的感而厌恶自己。 因此,情绪中心疗法的主要目标在于分解 个人已混合的情绪,帮助个人调整自身及 基于人际关系的情绪状态。 针对双相障碍的情绪中心疗法一般包 括几个主要内容:一是帮助双相障碍患者 确定障碍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些信号通常 与个人的情绪、驱力和生理节奏有关,如情 绪化行为,精力衰减,注意力的降低,这些 信号预示着抑郁的复发,而精力过度旺盛, 过度参与社会生活则可能与轻度躁狂或躁 狂有关。二是指导个人应该采取适当行 为,以阻止抑郁或躁狂性症状,控制其情绪 体验在正常范围之内。三是教会患者掌握 有关情绪状态的相关知识,学习寻求他人 的帮助而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由于情绪 中心疗法提出的时间较晚,目前尚处于理 论解释阶段,有待临床研究检验其疗效。 3 小 结 综上所述,各种形式的社会一心理治 疗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在双相障碍治 疗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 临床效果。首先,心理治疗对于延迟双相 障碍症状的复发、降低复发率真有显著的 辅助效果。其次,采用心理教育的形式向 患者及其同伴和家属提供关于疾病的性 质、发展过程及治疗的作用机制、使用方 法、潜在疗效和副作用等信息,可以消除他 们对疾病的神秘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 疗关系,协助患者配合治疗。最后,双相障 碍患者面临着家庭不稳定、社会和职业机 能紊乱的问题,心理治疗有助于减弱双相 障碍患者来自家庭及就业方面的压力和冲 突,对于帮助双相障碍患者解决与家庭、社 会及职业功能有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 义。然而,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诸 多局限。现有的研究由于样本容量小、观 察持续时间短、缺乏对药物治疗的恰当控 制和明确界定的测量指标而存在方方 面的缺陷,其研究结果对于论证各种不同 形式的心理治疗的效果缺乏说服力。此 外,有的心理治疗形式的临床应用有待加 强,并经受临床检验。今后的研究需要进 行严格的临床设计,以保证不同研究间的 可比性和可重复性,尽可能延长追踪观察 的时间,并进行大样本多变量研究,以保证 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1]Kessler R C,McGarragle K A,Zhao S.Li— fetime and twelve month prevalence of DSM—III—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norbidity survey.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4,51(1):8~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双相障碍及其社会一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周 星等 [2]Goodwin F K,Jamison K R.Manic de— pressive illness.New York:Oxford Uni- versity Press,1 990 [3]Belmaker R H.Bipolar disorder.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4,35 1 (5):476~486 [4]Baldessarini R J.A plea for integrity of the bipolar disorder concept.Bipolar Dis- order,2000,2(1):3~7 『5]Mitchell P B,Mahli G S,Redwood B L and Ball J.Summary of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Australasian Psychiatry,2003,ll(1):39~53 [6]Begley C E,Annegers J F,Swann A C et 口Z.The lifetime cost of bipolar disorder in the US:An estimate for new cases in 1998.Pharmaco Economics,2001,19 (5):483~495 [7]Frank E,Kupfer D J,Ehlers C L et a1.In— 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Integrating interpersonal and behavioural approaches,Behaviour Therapy,1994,17(2):143~149 『8]Ghaemi S N,Boiman E E,Goodwin F K. Kindling and second messengers:An ap- proach to the neurobiology of recurrence in bipolar disorder.Biological Psychiatry, 1999,45(2):137~144 【9 I Scott J.The role of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in bipolar disorders.Behavioural &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 995, 24 (3):195~208 [1 0]Post R M.Transduction of psychosocial stress into the neurobiology of recurrent affective disorder.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2,149(8):999~1010 [11]Johnson L,Anderson—Lundman G,Aberg— Wistedt A et a1.Age of onset in affective disorder:Its correlation with hereditary and psychosocila factors.Journal of A玉一 fective Disorder,200o,59(2):139~148 [12]Power M J,Dalgleish T,Cognition and emotion:From order to disorder,Hove: Psychology Press,1 997 『1 3]Showers C J.Compartmentaliz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lf-knowledge: Keeping badapples out of the bun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1992,62(6):1036~1049 [14]Power M J,de Jong F,Lloyd A. e or- ganization of the self-concept in bipolar disorders:An empirical study and repli- cation.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002,26(4):553~561 [15]Goldberg J F,Harrow M,Grossman L S. Course and outcome in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A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 American Joumal of Psychiatry,1995, 152(3):379~384 『16]Strakowski S M,Keck P E,McElroy S L 口Z.Twelve—month outcome after a first hospitalization for affective psychosi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 998,55 (1):49~55 『1 7]Miklowitz D J.Psychotherapy in combi— nation with drug treatment for bipolar disorder.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 macology,1996,16(suppl 1):56~66 [1 8]Johnson L,Lundstrom O,Aberg—Wistedt A et a1.Social suppo ̄in bipolar disor- der:Its relevance to remission and re— lapse,Bipolra Disorder,2003,5(2):l29 ~137 [19]Miklowitz D J,George E L,Richards J A et a1.A randomized study of family-fo- cused psychoeducation and pharmaco- therapy in the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yr,2003,60(9):904~912 f 20 i Huxley N A,Parikh S B,Baldessarini R.Effectiveness of psychosocial treat— ments in bipolar disorder:State of the evidence.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2000,8(3):126~140 [21]Gonzalez—Pinto A,Gonzalez C,Enjuto S et a1. Psvchoeducation and cognitive一 behavioral therapy in bipolar disorder: An update.Acta Psychiatrica Scandi— navica,2004,109(2):83~90 [22] Strober M。Morrel W.Lampert C et a1. Relapse following discontinuation of lith— ium maintenance therapy in adolescents with bipolar illness a naturalistic study. American Joumal of Psychiatyr,1990, 147(4):457~461 [23] VanGent E M,Zwart FM.Psychoeduca—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2 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 g-第1期 tion of partners of bipolar manic pa- et a1.Family-focused treatment versus individual treatment for bipolar disor- der: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 tients.Joumal of Affective Disorder, 1991,21(1):15~18 [24]Colom F,Vieta E,Reinares M et a1.Psy— ch0education efficacy in bipolar disor— ders:Beyond compliance enhancement. a1.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3,71(3):482~492 [3O]Russell T J.Psychotherapeutic approa— ches to bipolar depression.Clinical Neu— Joum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03,64 (9):11O1~1105 roscience Research,2002,2(3—4): 252—-255 [25]Miklowitz D J,Simoneau T,George E L et a1.Family—focused treatment of bipo. 1ar disorder:1一year effects of a psycho— [31]Frank E,Swartz H A,Malinger A G et 口Z.Adjunctive psycho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Effects of changing treatment educational program in conjunction with pharmacotherapy.Biological Psychiatry, modality.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1一 2o00,48(6):582~592 [26]Clarkin J F,Carpenter D,Hall J et a1. The effects of psychoeducational inter. vent/on for married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nd their spouses.Psychiatric ogy,1999,108(4):579~587 [32]Frank E,Hlastala S,Ritenour A et a1. Inducing lifestyle regularity in Recove— ring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Results from the maintenance therapies in bipo— lar disorder protoco1.Biologica1 Psychia— Services,1998,49(4):531~533 [27]Miklowitz D J,Goldstein M J.Behavioral family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Behavior Modifica. ty,1997,41(12):1165~1173 r[33]Zaretsky A.Targeted psychosocial inter- ventions for bipolar disorder.Bipolar tion,1990,14(4):457~489 [28]Miklowitz D J.Psychosocial therapies for bipolar disorder.Bipolar Depression:A supplement to Current Psychiatry,2Oo4, Disorder,2003,5(suppl 2):80~87 l 34】Power M J,Schmidt S.Emotion—focused treatment of unipolar and bipolar mood disorders.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 5(1):1~8 chotherapy,2004,ll(1):44~57 [29]Rea M M,Tompson M C,Miklowitz D J Researches on Bipolar Disorder and ZHOU Xing ZHOU Yan-yan ZHANG Feng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58;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092; 3.Department of Psychology,Ningbo University,Ningbo,3 1521 1) Abstract Bipolar disorder is a chronic and recurrent psychiatirc disorder,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waving mania or depression.Recently,as an auxiliary treatment to medication,social-psychotherapy has been introduced to treat bipolar disorder.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eti ological studies of bipolar disorder and commented on The article suggested that stirct clinical research de. signs should be adopted in future work to ensure com. parability and replicability.Moreover,to ensure more generalizable results,the time of the follow.up obser. ration should be prolonged,and studies of large—scale samples with multi.variables should be conducted. he appltication and effects of different kinds of social psychotherapies jn f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Key words:bipolar disorder,mania,depres- sion,social psychotherap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