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质。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古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竹石》。
2、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3、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
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为政有才干,痛恨官场作风,同情底层百姓。因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罢官。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竹石》是他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4、解释什么是题画诗。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此外,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
5、解释课题。
《竹石》主要是写竹子,还是写石头呢?
6、逐句理解诗句:先理解重点字词,再理解诗意。(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字拟人化,“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暗喻艰苦的环境。写出竹子生长环境恶劣。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任:任凭。
坚劲:坚定强劲。尔:你。
(3)概括理解全诗大意。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7、解释“托物言志”。
思考:诗人仅仅是写竹子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来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8、第十课三首古诗的比较。
讨论: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石灰吟》《竹石》
马石灰竹子
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共同特点:三首古诗都是托物言志诗,主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借咏物(马、石灰、竹),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9、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竹石》。10、作业。
推荐托物言志诗给大家朗读:《蝉》《梅《墨
———(唐)虞世南
花》———(宋)王安石梅》———(元)王
冕
板书设计
竹
石
【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