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在校外兴趣特长培训中如何运用 多元学习空间开拓儿童艺术潜能

浅谈在校外兴趣特长培训中如何运用 多元学习空间开拓儿童艺术潜能

来源:九壹网
浅谈在校外兴趣特长培训中如何运用 多元学习空间开拓儿童

艺术潜能

如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迎接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渴望了解学校以外一切世界的关键时期,精力充沛、活泼、好奇、可塑性大,在完成校内的学习任务之外,他们仍有很多的时间供自己支配。

“校外教育”中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表演等一系列课程其实就是校内教育的补充与完善,是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身心的发展、美育的熏陶、人格的健全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学龄前教育工作作为校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和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学习艺术特长的兴趣,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也是我们首要的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做好校外教育中幼儿多元智能艺术潜能的开发,首先应理性地认识怎样去搞好校外教育的幼儿早期艺术启蒙工作,从哪些方面着手,要有思想上的认识、技能上的准备,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方向明确、效果明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艺术启蒙教育是积聚孩子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证明,艺术启蒙教育培训不仅能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孩子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个幼儿天生都应该是个音乐家,每个幼儿都喜欢在音乐中畅游,幼儿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艺术启蒙教育是实践的、表现的艺术,可以说,音乐的创作自由度是众多艺术门类中最高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要成为幼儿对音乐的认识与实践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多元性的一个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提出的“元素性音乐活动”的有关理念,为孩子设计了多元的音乐活动及表现空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此与大家共勉。

一 创设多元音乐氛围,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在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教育时,注意创设优美的音乐环境并开展活动。在培训班内,我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他们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孩子“音乐的小耳朵”。奥尔夫的“音乐来自于生活”,我努力使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根据需要,实现教师、孩子、教材、教具、教学环境和生活的多方面联系、相互作用及影响,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它对孩子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 二 开设多元游戏活动,发展自由的音乐想象

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为活跃的成长期,也是接受音乐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奥尔夫的幼儿音乐教育就是从幼儿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寓学习于游戏玩耍之中。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活动,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教学中,我运用《兔子和狼》、《三只猴子》、《朋友,你好》等儿童故事,把这种有角色、有故事、有剧情,带有强烈的童话色彩情节,通过让孩子表演,模仿等形式,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将习得的儿歌、故事表演、头饰、道具、服装等,以明确的形象性、情感性在音乐的大课堂里进行展示。在尊重他们想象和表达的同时,还让他们“闻乐而思”,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把音乐转化为形象,然后在头脑中反应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情节,鼓励他

们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主题,进行动作创造,引导孩子与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音乐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参与角色表演的动态上,惟妙惟肖,充分地展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以音乐剧为主要表现方式的音乐游戏中,我还放手让孩子自己组织游戏的开始、角色的确定、组员的分工、道具的摆放等,使孩子的人际、空间等智能亦呈多元的发展态势。这些愉快而有益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愉悦,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音乐更浓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喜爱,让孩子自主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由想象、创造音乐,激发孩子尽可能多的音乐潜能。 三 依托多元教学条件,结合元素性节奏活动,积累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通常把元素性节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去感知生活、感知音乐,特别是节奏乐、文学中的节奏,在感知、体会的过程中来创编节奏,让他们潜在的艺术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提高他们整体的艺术素质。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常采取游戏化的方式引导他们主动、愉快地参加活动,而不是让他们机械地学习、模仿、敲打节奏。在学习节奏型时,采用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容“说话”、“走路”等形式,再结合最初级的节奏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构成的元素性音乐节奏,让他们用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获得知识,而不是出于老师的强压硬塞。由于元素性节奏活动是我们自发表现出来的,很独特,不但能使孩子在不觉困难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元素性的音乐,而且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年龄小孩子。其次,我在教学中,在结合元素性节奏基本活动的基础上,加用一定的音色,运用孩子喜欢的打击乐来表现作品,让孩子从中感受活动的快乐。

通过这些节奏乐活动,培养了孩子对乐器的兴趣,发展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满足了他们对敲打乐器的欲求,使他们在一边欣赏音乐、一边敲奏乐器活动中,发挥孩子对音乐表现的能力,为节奏练习、乐器探索、配器练习奠定基础。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对元素性节奏活动进行创编,让孩子们根据生活中自然节奏创新和设计。如日出月落、海潮涌退、四季转换、草木枯荣、刮风下雨、雷鸣闪电以及地上跑的、水上飘的和天上飞的各种动物形体动作在音乐音响运动中的轻重缓急、节制变化形成的节奏,在音乐作品中得以表现。在活动中还常常鼓励他们运用生活中的瓶瓶罐罐自制打击乐器,这些活动不仅让他们在做做、敲敲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发展了他们设计能力以及动手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元素性音乐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运用“身体乐器”和“打击乐器”各种元素的结合,能促使孩子的感情更加细腻、敏锐,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使孩子天真烂漫、活泼愉快地成长,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更敏锐的观察力、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活跃的创造力。作为一名儿童艺术启蒙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业务理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会用最好的艺术效果去感动孩子,才能在更广阔多元的学习空间中畅游自如。今后,我将会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多采取“五性三化”(针对性、趣味性、知识性、实效性、通俗性;形象化、童性化、娱乐化)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顺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开创幼儿早期教育新思想和新方法,担负好幼儿早期教育的重任,为青少年宫事业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