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儒学的兴起
编写人:高二历史组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学习目标】
人民版必修3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课标要求)
2.教学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我成功,我快乐! 【问题引导】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1、原因: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主义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 2、目的:巩固主义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或:统一思想) 3、概况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儒生(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见课本10页第一段)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用人: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主义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发挥 《汉代儒学》学案1  1 / 6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集权,又要君主。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3、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 ⑴: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疑难解析】 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1)新增思想观点
① 针对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董仲舒看来,先秦百家学术思想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思想。要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首先应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因此他的大一统思想的实质就在于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②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思想基础)   “君权神授”,即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之人受命于天子”。
“天人感应”,即天具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有君主权力过渡膨胀的目的。)
③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由于长期实行“黄老无为”治国,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
④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董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并且还称之为“孝”,是“天经”、“地义”的。后人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1)“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
2 / 6
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
(4)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5)“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对中华美德的发扬广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三、儒学兴起的表现。
⑴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⑵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⑶“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⑷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四、儒学的现代价值
大一统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民本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意识——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意识——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学效果检测】.
1.(2007宁夏卷,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 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董仲舒的思想“儒术”, 已经非纯正的孔孟学说,被改造、发展了。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答案] C  2、(04年卷,历史,4)汉武帝问策于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解析:这是考查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的建议,这是史实。知道这个史实,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D。
3、(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解析】材料选用的董仲舒在《深察名号》的言论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民性本善,二是认为君权天授。 答案:D。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3 / 6
解析:“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是明代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这一措施也不符合“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特点。
答案:B.
5.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学说,主要表现在(     )
A.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 答案:D
解析:此题设计思路是以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继承创新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这一历史概念。正确选项为D。
6.(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主义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集权。
7、董仲舒的新儒学相对于孔孟思想,主要发展变化是(        )
①“君权神授”②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为适应汉武帝加强集权的需要,进一步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思想;②是其思想的相同之处,④是孟子的思想。故答案选C。
8、儒家思想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解析:解答该题关键是对社会环境的理解,社会环境可以理解为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的综合体,即社会存在。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9、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集权制造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解析:抓住这两个事件的的本质而不是影响。 答案:D
10、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由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      D.主义集权制度加强 解析: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考虑。 答案:D
11.(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3)在2008年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纵论儒学发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孔子诞于,儒学属于世
4 / 6
界。下列说法不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儒学对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B.儒家的“贵贱有序”等主张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C.儒家思想可以为化解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 D.儒学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解析:儒家的“贵贱有序”强调等级,不利于社会和谐。 答案:B
12.(2008卷,历史,B组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正确解读材料是解体的关键。材料中的话大体意思是“孩子同父亲一同外出,要让父亲走到前面,孩子在后边跟着。路上遇见长辈,要懂礼数。”反映了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象孝道,尊敬长辈等。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13.(浙江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调测,历史,31)千百年来,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孔子就象传统文化源流上的一轮明月,倒影在每一条江河之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7:孔子讲学杏坛 图6:孔子周游列国
(1)孔子
周游列国宣扬了哪些政治主张?孔子讲学杏坛,从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培养学生,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2)概括《汉书》中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这一观点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答案:(1)宣扬礼和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实践能力。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他正确表述亦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
5 / 6
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同时,加强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14.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⑴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⑵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主义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
15.(2007江苏)儒学为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