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7月/20日/第003版 专版
改进会议新闻刍议
《安徽日报》 文霞平
会议多,会议中可以报道的新鲜事实多,这就决定了会议新闻也多。因此,在我们的报纸上,经常出现一些会议新闻,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存在的弊端
一是在数量上,多而长。我们虽然压缩了不少部门和行业会议新闻,但是会议新闻还有不少,有的篇幅过长,以致挤掉了不少读者需要和关心的信息。
二是在形式上,单调枯燥。我们虽然也注意改进了会议新闻的写法,但大多数会议新闻仍然是“老一套”,有的与去年同一会议“一个面孔”、“一个格式”。
三是在内容上,淡而无味。有的会议新闻只见会议,不见新闻,给读者提供的只是几项议程、几位领导人到会,成了“会议公报”。 产生的原因
会议新闻之所以存在上述弊端,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记者对写会议报道重视不够,缺乏激情和主动性。有的记者对会议新闻重视不够,认为是程序式报道,不好创新,缺少创新的激情和主动性,随意写出稿子就发了;有的记者受分工,容易为分管报道行业、部门说话,而不善于从全局、全省读者考虑问题。如此一来,使“二流”、“三流”的会议新闻见诸报端,读者不爱看。
二是记者被会议程序牵着鼻子跑,缺乏新闻敏感。目前有的会议新闻,仅是按照会议程序写,而不是着力于突出重要的新闻事实。有的记者只顾跟着会议筹备者思路转,忽视了从会议中寻找“重要的、新鲜的事实”;不善于捕捉会议中闪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善于把会议的全部内容加以深化和提炼,重新构思主题,使会议材料“为我所用”。有的记者在会议中,对真正新鲜的新闻事实“视而不见”,或关注不够。见报的不少会议新闻中,即使有重要的新闻事实,往往也被放在不显眼的位置,淹没于大段的会议程序之中。
三是记者被会议书面材料牵着鼻子跑,缺乏深入现场的作风。记者参加各种会议,有的会议内容不多、缺乏新意,但有的还是充满了情趣,内容丰富,何以到了报纸上便成为了千篇一律呢?有的记者参加会议,不坐在会场,只是在后台休息室看材料就写稿;有的记者到会上露个头,拿来材料回办公室就写稿。这种采写会议新闻的作风,导致写出来的会议新闻缺乏现场感,更谈不上深入和创新。 如何改进
不同的会议、不同的会议新闻,当然要有不同的改进方法。但是,只有既充分考虑会议主题,又按照新闻规律采写,会议新闻才能有效地得到改进。
一是报社编辑部对如何改进会议新闻,也应有一个明确的意见,以便记者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实践证明,会议新闻的改进,新闻单位不是被动的,记者也不是为力的。会议新闻改革,也不能光等上面,要拿出报社的意见,支持编辑记者在采写中进行创新、探索,要有勇气代记者承担责任。
二是记者敢于突破“公式化”,寓会议新闻的指导性于新闻性、可读性之中。记者在采写会议新闻时,主观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敢于创新,要大胆破除“老一套”、“公式化”、“八股味”,努力从自缚的茧中挣脱出来,既注意会议新闻的指导性,又着力在新闻性和可读性上下工夫。 三是记者要跳出会议程序,“挖掘”新闻事实。
第1页 共2页
四是重要而内容丰富的会议,可以在作好程序式报道的同时,在会上捕捉广大群众最关心的新闻,予以单独报道,还要善于在会上发现和抓住重要新闻线索,会后深入采访报道,扩大参加会议的收获和成果。
第2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