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 第3期 2009拄 9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V01.19 No.3 Sep.2009 张惠言词论的独特性 熊小月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开山鼻祖,其词论在词史上的独特之处表现为:对词的美感特质有相当的体认与 把握;因时乘势,力纠浙西、阳羡之流弊,使词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其词论中含有浓厚的词史意识。 关键词:张惠言;词论;美感特质;词史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09)03-0087-03 The specificity of ZHANG Hui—yan’S theory of the Ci XIONG Xiao—・yu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olleg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ma) Abstract:ZHANG Hui—yan,whose theory has a special effect Oil the history in Ci is an innovative pioneer of the Changzhou Ci.It is generally showed in three aspects:having a deeply realization ofaesthetic particularity of Ci;increas- ingly remedying the errors made by Yangxian and Zhexi to keep he development of tCi in its correct principle;containing a dense sense of history of Ci. Key words:ZHANG Hui—yan;the theory of he Ci;aestthetic particularity;history of Ci 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常州武进人,他是常州 并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学批评一向重视伦理道德的 词派的开山鼻祖,其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词选序》、 评价标准,因此,在对艳词的评赏中,遂形成了一种以 《词选》中对唐宋词人作品的评语以及其本人的具体 深微幽隐、富于言外之意蕴为美的评价要求。而且更 创作中。但也有一些评论者,从词艺本身批评张惠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艳词中的某些作品,也确实含有 之词论“胶柱鼓瑟”“深文罗织”,甚至说其《词选》一 种引人生言外之想的潜能。其后的南唐以迄宋初 书“除了牵强比附地以比兴寄托来解说词意以外,实 的一些作者,又在无意中将作者的双性之心态、忧患 在并没有什么更为高明的见的”[1 3(《清词丛论》)。 之意识,以及修养和襟抱等种种潜隐素质结合进了小 一这些批评虽有其合理之处,但他们都忽略了这样一个 词的写作,于是词之深微幽隐、富于言外之意蕴为美 事实,即宗派意识极淡薄的张惠言,何以能够只凭一 的期待视野逐渐形成。 本薄薄的选本和一篇简短的自序,就能开创一个披靡 的。 张惠言词学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对于词之 词坛、声势浩大的词学流派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 美感特质的体认和把握。他认为,词应该表现为一种 “低徊要眇”的美感品质【2]。“低徊”出自于《楚辞・ 九章・抽思》“低徊夷犹,宿北姑兮”之句,王逸注云: “夷犹,犹豫也。……言己所以低徊犹豫,宿北姑者,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所独有的美学特质,词也不 冀君觉悟而还己也。”可见,“低徊”原指情感或行动 例外。词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已形成了自己的一 的一种往返回旋、反复缠绵之貌。“要眇”,出自于 1对词之美感特质的把握 种迥异于诗文的深微幽隐、蕴藉言外之意的审美特 《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之句,王逸注 质。 云:“要眇,好貌”,洪兴祖补注云:“此娥皇容德之 自《花间》之艳词开始,其内容叙写之美女与爱 美。”此句所描述的自当为湘水之神灵的一种美好资 情,往往大多是属于歌儿酒女一流的人物。这种内容 收稿日期:2009-03-28 作者简介:熊小月(1986.),女,湖北荆州人,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87・ 第l9卷第3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9月 质。此外,《楚辞・远游》中有“神要吵以淫放”之句, 追求词的“大题目”“大意思”和体貌的豪放,而忽视 洪兴祖补注云:“要眇,精微貌。”可见,“要眇”当指一 了作品的美感要求,因而常流于粗率叫嚣。浙西派发 种精微细致之美的特质。将“低徊”与“要眇”结合起 展到后期,由于刻意追求词的雅化,忽视了作品的思 来,张惠言意谓词具有一利1细致精微、缠绵回旋之 想内容,因而流于空疏浅薄。针对这种词风愈趋卑下 美 。 的词坛现状,张惠言论词首重立“意”。“意”,指词要 仅此“低徊要眇”一句,似乎还难以证明张惠言 表达之情事,属内容范畴。它与普通意义所讲之“内 词论之美感特质。其实,张惠言在论说词的各种特征 容”又有区别。张氏所讲之“意”乃是指词的深层意 时,已多处透露了他对词的审美追求。 蕴。《词选序》根据词的特点对词作了“意内言外”之 首先,他对词的界定是“意内言外”。即是说,与 界定:“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 诗之直接感发不同,词之表层涵义与深层涵义之问存 律,因系其词,故日词。《传》日:‘意内而言外谓之 在差距,词之内蕴要有深隐性,忌刻露。其次,他将词 词。’……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之内蕴形容为“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j。“幽”自 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 ’ ] 然是幽微、幽深之意,也就是说词之内蕴要有深隐性; 矣。’在鉴赏词作时,张惠言极力推崇“义有幽隐、并 而言“约”与“不能自言”则是在“深隐”的基础上,又 添加了约束、压抑的性质,遂使得词之内蕴在表现之 为指发”的鉴赏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张惠言在《词 时,更增添了一种荡折之致。再次,他所谓的“近于 选》中对所录作品进行了阐幽烛隐的批评实践。例 比兴”的表现方法,即是说词之内蕴与表面所叙写之 如,他在评温庭筠《菩萨蛮》(“/J',IJ_l重叠金明灭”)时 情事,虽不能说丝毫没有联系,却又绝非一一对应的 云:“此感士不遇也”,又云:“‘照花’四句,《离骚》初 在评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指实关系。这样,就使得词之内蕴始终处于一种若有 服之意”;中云:“此词盖留蜀后寄意之作。一章言奉使之志, 若无、可感亦不可感之极虚极活的状态。 就“言”而论,张惠言认为,词的言辞,不应该是 本欲速归”;在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 普通的、一般的言辞,而应该是一种“微言”,这种“微 许”)时云:“‘庭院深深’,闺中既已邃远也。‘楼高 言”,其文小,其旨大,有比兴寄托之功能,而且是精 不见’,哲王又不寐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美细致、深婉雅丽,有要眇幽微美感特性的语言。张 ‘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 惠言选用“微言”来论词,正反映了他对词体所具有 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等,皆可为证。但这一点 引起后代许多词学家的质疑。例如,刘熙载说:“温 的美感特质的敏锐体悟和准确把握。 另外,其《词选》也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 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艺概・词曲 在《词选》中,他最推崇的是温庭筠、秦观之词。温词 概》卷四)张祥龄《词论》亦谓张氏之说为“胶柱鼓 入选18首之多,其词富艳精工,能够引人生发言外之 瑟”。对此持批评态度激烈者莫过于王国维,他说: 联想,他“深美宏约”的风格,正是张惠言“低徊要吵” 情致的集中反映。秦词不但表面精美,而且“最善于 “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 表达心灵中一种最为柔婉精微的感受”,这正符合张 花》、子瞻《b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 惠言的审美追求。张惠言自己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 文深文罗织。”(《人间词话》卷下)即便是对常州派词 审美倾向,也与其词学审美追求相吻合 J。诚如叶 论极为推崇的词人如谢章铤等,亦对此表示过不满。LI庄词话》中说:“字笺句解,果谁语 嘉莹所言,其著名的《水调歌头》五首,正表现出了 谢氏曾在《赌棋L而作者亦未必定有此 种要眇深微的特美”。总之,张惠言深深地把握 而谁知之。虽作者未必无此意, 住了词的美感特质,并从各个方面将其形之于笔。张 意。可神会而不可言传。断章取义,则是刻舟求剑,惠言虽非专力为词,但其对词之美感特质却能有较前 则大非矣。” 诚如以上诸家所言,张惠言对于词的鉴赏有他的 代词学家更为全面、更加具有理论色彩的反思和体 这与他作为一位学人治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认。尽管这种反思和体认并非完备意义上的词学理 局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文本的解释权应该属于 论,但他所提出的对词之美感特质在各个角度上的观 然而,读者完全可以抛弃作者的书写意图,对文本作 察点,为后人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成为其后继者进 读者,自己的解释。张惠言之所以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在 步深入研究的基础。 于他对词作解得太实,失去了文本本身的隐晦和不确 2力纠浙西阳羡之流弊 定性,因而也就失去了词本身含蓄曲折、低徊要眇的 可以说,张惠言的词论是针对当时浙西、阳羡两 意蕴。但作为一位饱读诗书、学贯古今的大学者,张 派之余弊而提出来的。清代词学极盛,流派纷呈,各 惠言难道真的就是“疏于考史”甚至连温庭筠的身世 家辈出,先后涌现出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和以朱 为人都一无所知吗?这显然是不可信的。他苦心孤 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阳羡派发展到后期,由于刻意 诣,不顾为后人所指,都是为了纠正浙西、阳羡之流 ……“一一・88・ 熊小月:张惠言词论的独特性 弊,让词回归正途,再次绽放奇光异彩。因为,对于影 詹安泰先生说:“能于寄托中以求真情意,则词可当 响如此之大的这两派,要想从根本上纠其余弊,只是 史读。何则?作者之性情、品格、学问、身世、以及其 修剪枝桠是不成的,必须推倒了再重建。所以,张惠 时之社会情况,有非他种史料所得明言者,反可于词 言的矫枉过正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宋翔风说: 中得之也。”(《詹安泰词学论稿》)他指出,有寄托之 映射着人的性情学问及品格,是人的心态的真实 “张皋文先生《词选》,申太白、飞卿之意,托兴绵远, 词, 不必作者如是。是词之精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 写照 引。智。”(《洞箫楼诗纪》卷三)周济亦云:“夫人感物而 其次,推尊词体是词史意识的另一表现形式。 动,兴之所托,未必咸本庄雅,要在讽诵jl;liI绎,归诸中 “词史”观念的提出是和尊体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在 正,辞不害志,人不废言。虽乖缪庸劣,织微委琐,苟 宋明时期词是被视为小道末技的,这是因为词的表现 可驰喻比类,翼声究实,吾皆乐取,无苛责焉。”(《词 题材仅仅局限于“花间”“尊前”的男欢女爱。谢章铤 辨自序》)在宋、周二人论述的基础上,谭献又提出了 云:“词之兴也,大抵由于尊前花间、花底谈心,情事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 多亵近,数传而后,俯仰激昂,时有寄托,然而其量未 词话》)的观点。他们都给予张惠言以充分的理解和 尽也。故赵宋一代作者,苏、辛之派不及姜、史,姜、 支持。所以,张惠言之词论力振词坛颓风,为挽救词 史之派不及晏、秦,此固正变之推未穷,而亦以填词 坛流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小道,若其量之只宜其此者。”(《赌棋山庄文集》 3浓厚的词史意识 卷一)所以,只有先推尊词体,拓展词的表现内容,将 历史、现实大量阑入词中,转变词“小道”“末技”的 张惠言词论中浓厚的词史意识是与当时的社会 地位,才有后来的词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张惠言在 背景分不开的。清代的词史意识相当强烈,大量的词 其《词选序》中云:“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 话、词选刊行,词人也多以社会实录入词,以词存史、 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日词。”他从词与乐的关 以词观史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史”的完整涵义不仅 系上来探求词的起源,认为词是配乐而歌的“曲子 应当包括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等社会形态发展的 词”,是为不同的曲子填作的歌辞之词。这就摒弃了 历史,也应当包括民族情感发展史、文化心态史等精 从诗体的发展变化着手探求词的起源问题,同时也否 神文化层面。而诗词记录的恰好就是传统的史学观 认了“词为诗余”的说法。在此基础上,张惠言又从 念所无法包括的一代士人的心路历程,是正史所不载 词与作者的关系出发,认为词还具有导泄抒发男女哀 的文化心态史。它是个体心灵真实感受体验的表现, 乐,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的功能与作用,这就从词 它所反映的是一代兴亡盛衰的历史,它不是通常所说 的功用上肯定了词的地位。张惠言还认为:“盖《诗》 的社会史、政治史,而是心灵史、情感史 J。周济所 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这些都可 说的“诗有史,词亦有史”,正是指诗词中反映的士人 以看出是张惠言推尊词体的良苦用心 ]。 心态史(心灵史或情感史),是指个体心灵真实感受 体验的表现所展现的历史。其在《介存斋论词杂著》 参考文献: 中云:“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 [1] 叶嘉莹.清词丛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薪,或已溺已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 C2]张惠言选录,许白风校点.茗柯词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 社,1984. 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 [3]迟宝东.试论张惠言的词学思想[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1(12):22. 首先,张惠言提倡“比兴寄托说”。在《词选序》 [4] 张惠言著,黄立新校点.茗柯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张惠言倡导“意内言外”,要求词与“诗赋同类而 1984. 讽颂之”,认为唐宋词中皆蕴含着“微言大意”。他的 [5]孙彦杰.张惠言对词学理论的贡献[J].德州学院学报,2007 弟子金应畦在《词选后序》中进而指出,诗词中有两 (10):l7. 种文体异体同源:“乐府既衰,填词斯作……然乃琼 [6] 严迪昌.清阋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7] 谢忱.张惠言先生年谱[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 楼玉宇,天子识其忠言;斜阳烟柳,寿皇指为怨曲。造 学版,1998(3):25. 口之壁,比之诗史;太学之咏,传其主文。”这说明词 [8]张宏生.清初“词史”观念的确立与建构[J].南京大学学报, 中之寄托如同诗中之“比兴”,有寄托之词可比之“词 2008(2):27. 史”,蕴含着“主文谲谏”之义。在清代政治高压的环 [9]陈水云.清代的“词史”意识[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境下,人们是无法在诗词中直抒性情的,往往只有借 2001(9):11. 助于比兴寄托的方式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隐微曲衷, (编辑:刘彩霞) 这就是清代词学比兴寄托在近代流行的3:1会背景。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