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输血重点

输血重点

来源:九壹网
输血重点

一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和问答先背红色,老师平时上课有说会考) 1 交叉配血:即输血前通过体外试验检测供者的红细胞与受者的血清,以及供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是否达到免疫学相容。

2半抗原:缺乏免疫原性,只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3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抗原,是决定受者与供者组织相容性的抗原,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HLA,主要存在于白细胞中。

4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临床根据病情需要,科学合理选择所需血液成分制品进行输注,以达到治疗目的。优点:高效、安全、易于保存、节约血液资源。

5.放散试验:将抗体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分离下来的试验。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在物理条件改变时,抗体又会从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分离下来,将抗体由抗原。

6.放散液:用放散试验技术将大量附着于红细胞上的抗体放散到小量的生理盐水中,这种含有抗体的溶液称为放散液。

7输血反应:病人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反应,即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副作用或并发症。通常指输血不良反应。

8.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病因是母婴间红细胞血型同种免疫作用。

9.ABO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体的IgG抗A或抗B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所引起多见于O型母亲所生的A型或B型婴儿A(B)型母亲所生B、A、(AB)型婴儿仅少数发生。

10不规则抗体:是指血清中抗A、抗B以外的其它血型抗体。

11吸收试验: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因此具有抗体活性的血清加入相应抗原后,抗体的活性下降或消失。

12输血:就是将一个健康人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给患者,以达到救治伤病的特殊治疗方法。 13.合理用血:就是给真正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从而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因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临床合理用血包括输血适应证和输血量两个方面内容。

14.免疫应答:机体受外来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免疫活性细胞与之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过程。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15.D变异性:红细胞上所含D 抗原缺乏或被其他基因错代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组成D 抗原嵌合体的因子时,统称为D变异型

16.Landsteiner原则:只有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缺乏某抗原的血清中一定预计地含有该抗原的抗体

17.Rh血型: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将人类红细胞分为Rh

阳性和Rh阴性。即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人是Rh阴性;红细胞上存在D抗原的人是Rh阳性。 18.科学合理用血:严格按照输血指征,只为确实有输血适应征的患者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 19.全血:将一定量人的血液采集到含有保养液的采血袋中,不做任何处理,包括血液全部成分的血液制剂

20.RH: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将人类红细胞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即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人是Rh阴性;红细胞上存在D抗原的人是Rh阳性。

21.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可以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简答题

1.血小板和PLT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临床意义:1.血小板输血治疗无效和输血后紫癜。2.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血小板的自身免疫作用。4.移植相关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LT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血小板自身抗体不仅可与自身和同种血小板结合,而且也可与巨核细胞结合,因此,不仅可以引起血小板的破坏,也可引起血小板的生成。 2.输血前检查的内容:

1.受检者病史和血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2.ABO和Rh血型定型。

3.抗体筛选和鉴定。 4.交叉配血实验。 5.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6.标签和发血。

3.影响ABO新生儿溶血病发病轻重的因素?(孕妇存在与胎儿不符的ABO血型抗体,一定会引起新生儿溶血吗?)

1.孕妇体内IgG抗A、抗B及抗AB抗体的浓度。 2.胎儿抗原的强弱。 3.血型物质的含量。 4.胎盘的屏障作用。 5.IgG亚类的不同。

4.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机制:

1.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激活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1)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扩张小动脉,导致低血压 (2)补体系统——活化到C90发生溶血

(3)血液凝固系统——在体内发生凝血连锁反应,导致DIC 3.启动免疫介导的急性溶血性反应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4.导致三个危险因素:休克、DIC、急性肾衰竭 5.交叉配血的内容及其意义要求:

1.受血者血清对供血者红细胞,称为主侧配血。

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与供血者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2.受血者红细胞对供血者血清,称为次侧配血。

检测供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与受血者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3.受血者血清对受血者红细胞,称为自身对照。 检测受血者是否有自身抗体。 (1)必须包括检测IgM抗体和IgG抗体两种试验方法(盐水介质法、凝聚胺试验法、抗人球蛋白法) (2)主侧试验结果,不可以有凝集和溶血

(3)次侧试验结果,允许条件可以有凝集,不可以溶血

意义:也称配合性试验,实际上只是检查不配合性,使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间没有可检测出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

目的:确保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检测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间是否有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以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6抗人球蛋白实验原理,操作以及注意事项

原理:1.抗体是一种球蛋白,球蛋白本身又是抗原。用人球蛋白免疫兔子使之产生抗人球蛋白抗体。 2.免疫性抗人球蛋白抗体与人体球蛋白可以特异性结合。

(1)当免疫性抗体与相应红细胞结合时只能致敏红细胞而不能使红细胞之间产生凝集。 (2)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后,抗人球蛋白抗体与人球蛋白抗体结合。

3.抗人球蛋白抗体在人球蛋白抗体之间搭桥,从而使致敏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

操作:1.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则出现凝集反应。

2.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正常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操作三个阶段:a.致敏和包被阶段:7℃水浴,使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到红细胞上 b.洗涤阶段:用生理盐水去除未包被在红细胞上的各种血浆蛋白

c.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阶段:红细胞上包被有IgG抗体或C3,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会发生凝集,否则不会凝集。

1红细胞上抗体吸附太少可使直抗试验呈现假阴性,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注意事项:○如自身免疫性溶血

2红细胞表面存在蛋白质就会与抗球蛋白凝集,性贫血和ABO新生儿溶血的标本。○因此受检红细胞一

3避免假阴性的产生标本不易久置,防止已致敏在红细胞上的抗体游离到血浆中,造定要充分洗涤,○

成假阴性。

1假如红细胞上的血清蛋白未被洗净,抗球蛋白试验注意事项:○剩余的游离球蛋白可以中和加入的抗

2若为阴性结果,再加1滴2~5% 人球蛋白抗体,产生假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IgG抗体致敏的

质控红细胞,离心观察结果,如凝集,表明阴性结果是正确的;如不凝集,则阴性结果不可靠。 7.成分输血的优点以及治疗原则?

优点:1针对性强,疗效好2减少输血传播性疾病,不良反应少 3易于保存和运输,使用方便4综合利用,节约血液资源成份 治疗原则:1输注需要的成分2避免/减少不需要的成分 8.ABO血型分型的原则?

红细胞表面有无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血液类型系统。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的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

9新生儿溶血的临床症状?

新生儿溶血的临床症状有:水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核黄疸.

症状轻重取决于:孕妇抗体强度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程度胎儿代偿性造血能力免疫功能. 10.指出抗体筛选的目的以及局限性。

目的: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为带有抗体的患者提供相配合的血液 局限性:○1与低频抗原起反应的抗体可能被漏掉 ○2只能与一种特殊抗原的纯合子细胞起反应的抗体可能漏检 11.补体的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以结合抗原后的IgM或IgG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C1-C9全部参与。 ○

2替代途径: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还需要B、D、P、H、I等因子参与。 ○

3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单个IgM分子即可激活补体,而至少需要两个IgG分子才能激活补体。 ○

12.D变异型的临床意义:

1RhD变异型供血者免疫原性不强,反应原性强。 ○

2RhD变异型受血者接受Rh阳性红细胞刺激,可以产生某种形式的抗D抗体。 ○

3作为受血者,D变异型个体视作Rh阴性;作为供血者,除外Del, D变异型视作Rh阳性。 ○

13.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原理?

原理:是一种由四个胺聚合而成的高价阳离子聚合体,在溶液中有多个阳离子集团,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使红细胞之间距离减小,可引起正常红细胞可逆性的非特异性凝集,同时也使IgG 类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加入重悬液后,非特异性凝集会因电荷中和而消失,特异性凝集则不可逆。

14.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主要因素 1不干净的试管○2血清与细胞的比例○3离心速度 4污染的试剂和标本 ○ ○5记录结果错误 ○6漏加试剂 ○7弄错标本 8阳性溶血反应误认为阴性 ○ ○三 选择填空

1.免疫抗体IgG即同种抗体,由输血、妊娠、移植产生。 2.不完全D产生原因:D抗原表位的部分缺失

RHD基因部分被RHCE基因替代,产生杂合基因,氨基酸改变位于细胞膜外

3.血小板血型抗原—是指用同种免疫抗体检测出的血小板表面抗原。通常分为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血小板相关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4.RH HDN新生儿溶血症状 水肿 黄疸 贫血 肝脾肿大 核黄疸

5.Rh患儿的血样本检查 a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b游离试验c放散试验 6.临床上常见的致热源:血小板抗体和白细胞抗体

7:预防血小板血型的方法:输血前PLT血型的鉴定 纠正方法:血浆置换疗法, 8.输血反应的分类:按发病机理(有无免疫因素):免疫性/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按发生时间分:即时反应、迟发反应

9.临床上最有可能传播病毒的血制品是WBC,其次是血浆 10.输血传染疾病HBV、 HCV、 HIV、 HLT7型、巨细胞病毒

11.发生急性溶血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畅通,换血

12.抗原的基本特征:外源性,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特异性,抗原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抗原的功能,抗原能刺激缺乏此物质的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的种类:异种抗原,同种抗原,自身抗原。

13. 抗体:机体对外来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一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Ig 抗体的种类 天然抗体:机体在没有可查知抗原刺激情况下产生的抗体(多为IGM)

免疫抗体:即同种抗体,由输血、妊娠、移植等免疫过程而产生的抗体(多为IgG) 自身抗体:由于药物或疾病等因素导致机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抗体

14. 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抗原抗体比例,反应温度(37度,或4度IgM),溶液PH值(IgM在PH5.5反应强),孵育时间,离子强度(越低越易凝集), 增强剂,

15. RH血型系统 人体红细胞上含有Rh血型系统的五种抗原 D;E、e;C、c 大D只表现在红细胞膜上,不存在组织细胞膜上,,汉族人多数为DCe,占72.98%,RH血型系统是共显性遗传,通常所说的RH血型阳性,是指RBC上有无D抗原。

16.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查对象:新生儿溶血病的红细胞,溶血性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溶血 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查对象:用于检测红细胞在体外是否致敏的一种试验 包括:输血反应,交叉配血,抗体筛查,抗体鉴定,抗原检测,放散液抗体检测,

17. 抗球蛋白试验的一个重要环节---洗涤操作,

18.抗球蛋白试验的影响因素 ▁抗体亲和力,孵育时间和温度,离子强度,抗原、抗体比例,洗涤,体外补体致敏,红细胞自身凝集。

19. 血管内溶血:由IGM抗体引起,主要是ABO血型,对肾脏损害严重

血管外溶血:以IgG抗体为主,IgG先,致敏红细胞,致敏后,循坏到免疫器官,经吞噬破坏,主要经过粪便排出

20.ACD(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4℃ 保存血液21天 CPD(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4℃保存血液28天

21.注射和输血可以传播黄疸 输血可以传染乙型肝炎 病毒不耐高温 2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DIS

23.血浆衍生物制备-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

24.献血管理的三统一(1. 统一规划采血机构 2. 统一管理血源 3. 统一采供血)

1能不输血尽量不输血,尽可能做到无输血手术; 输血安全与合理用血的现代理念:○

2严格掌控输血指征,杜绝不必要输血;○3.尽可能输自体血,自体血比异体血更安全; ○

4尽力做到少出血、不输血、少输血、输自体血、输成分血; ○

5输血属于不可替代时的医疗措施,科学合理用血以达到生理低限值为度,减少浪费,使血液得以充○

6在最需要的时候,将最适量、最有效的血液制品输给最需要的患者;特别强调必须实行输分利用;○

血护理全程监控与管理

7.淡化以往成分输血“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误区;强化输血风险的规避法则,杜绝安○

慰血、营养血、保险血等

合理用血→仅用以治疗可导致病人死亡或引起病人出现严重状况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

1.只有必要时才输血○2.只输注需要的成分(成分输血)○3.提高成分输血比例,优化内涵 疗的疾病。 ○

4.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替代或自身输血 ○

25.免疫原—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物质称为免疫原

抗原—能和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的功能(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抗原的种类(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 、自身抗原) 抗体的分类(天然抗体、免疫抗体、自身抗体) 26.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 通过胎盐水反应 结合补被2-Me破降低温度提被血型物质盘 体 坏 高反应性 中和 IgG 能 不能 能 难 否 难 IgM 不能 能 能 易 是 易 IgA 不能 能/不能 / 难 / 难 IgE,IgD 不能 不能 / / / / 27.补体的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28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以抗原形式进行表达的一种遗传性状,是血液的主要特征一 血型抗原—指血细胞或血浆蛋白上的抗原,必须在人群中有多态性分布,能够用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血清学鉴定,并具有可遗传性

血型系统—由单一基因或多个连锁基因控制表达的抗原组

血型集合—是以遗传、生化或血清学的相关性进行组合,它们的基因基础通常不明确,不符合系统性的标准

29 Landsteiner 原则:只有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缺乏某抗原的血清中一定预计地含有该抗原的抗体

为什么同是A型,却产生不同水平的抗B?

天然免疫产生抗体的二种学说 1.遗传学说:抗体的产生由免疫球蛋白基因所控制。基因的转录、修饰、翻译决定了抗体的水平2.免疫原学说:抗体的产生由所接触抗原所控制。免疫原的强弱、剂量、免疫方式与免疫频率决定了抗体的水平

对免疫原学说有利的证据 单卵双生子的抗A或抗B水平有很大差异

30孟买型—红细胞上没有A、B、H抗原,血清中存在抗-A、抗-B和抗-H抗体 表型标记: OhO、OhA 、OhB、OhAB

31 ABO血型的遗传规律—1.孩子不可能带有双亲均无的血型基因 2.孩子必定得到双亲每方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 3.除双亲带有相同基因外,孩子不可能带有两个相同基因4.某基因在双亲一方或双方为纯合子,必在孩子中表现

32脐血中IgM抗体水平升高是宫内感染的症兆 33 ABO血型独特性质:

1.血清中常存在反应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必然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原。

2.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地存在着A、B、H抗原,以及分泌型人的分泌液中存在着A、B、H物质。 33ABO血型鉴定:

原理:根据ABO血型的分型原则及其独特的性质,利用凝集试验技术通过正定型(红细胞定型)和反

定型(血清定型)两组试验,准确鉴定ABO血型。

试剂:1.抗A、抗B试剂血清 2.A型、B型和O型试剂红细胞悬液 3.2-3%受检者红细胞悬液和血清或全血

正定型:用已知型特异性的抗体试剂血清检测红细胞抗原 试剂血清常规用抗A、抗B血清

反定型:用已知抗原特异性的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抗体 试剂细胞常规用A、B和O型红细胞 方法:玻片法 (不适于血清抗体鉴定) 试管法 ( 正定型、反定型) 结果解释 :凝集为阳性 不凝集为阴性 ABO血型判断 血型 正定型 反定型 抗-A 抗-B AC BC OC A + - - + - B - + + - - O - - + + - AB + + - - - 34 Rh血型为共显性单倍体基因连锁遗传 每个个体Rh血型基因型由分别来自父母的两条单倍体构成 每条染色体上可有8种不同组合单倍型,可形成36种基因型 35 人体Rh抗体产生的主要途径:输血免疫 妊娠免疫 36 抗Rh抗体的临床意义

输血方面→受血者血浆中存在抗Rh抗体,输入Rh 阳性的红细胞血液成分,将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妊娠方面→血浆中存在抗Rh抗体的孕妇,妊娠 Rh阳性胎儿时,IgG类抗Rh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37 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引起PTR无效最主要的原因是HLA同种抗体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判定主要以血小板的回收率和校正血小板记数增加值为指标 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 滤除白细胞或除去白细胞活性的血小板输注可以避免PTR 38 交叉配血试验反应结果和解释: 受血者 主侧 次侧 自身对结果判定 可能原因 照 1 - - - 适合 可输 2 + - - 不适合 ABO血型不合 不能输 受血者存在不规则抗体 供血者直抗阳性 3 - + - 不适合 ABO血型不合 不能输 供血者存在不规则抗体 受血者存在多凝集现象 4 + + - 不适合 ABO血型不合 不能输 受血者及供血者存在不规则抗体 5 - + + 不适合 有冷自身抗体 保留 药剂血浆蛋白制剂 红细胞抗体等存在 6 + - + 不适合 有冷凝集 保留 缗钱状凝集 多凝集反应 7 + + + 不适合 温或冷自身抗体 保留 血浆蛋白制剂抗红细胞抗体 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 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并存 39 抗体检查用血清比血浆更好 40 抗球蛋白试验的一个重要环节--------洗涤操作

41 酶试验:利用酶处理红细胞可以被IgG抗体直接凝集的特点检测IgG抗体 42 不规则抗体是抗A、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多为IgG抗体。

43 冰冻PLT---有同种免疫病人的自身血小板输血(二甲基亚砜和液氮-120C保存三年) 44 新生儿溶血病: 理论上以IgG性质出现的血型抗体都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

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可以第一胎发病;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一般发生在第二胎或以后 新生儿溶血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水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核黄疸 45 血液的组成:有形成分: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无形成分:血浆 46 狭义的血液成分制备: 血细胞、血浆、冷沉淀等

广义的血液成分制备:血浆衍生物、血浆蛋白制品或血液制品

47 全血的制备和保存:ACD保存液 4 ±2ºC 28天 CPDA-1保存液 4 ±2ºC 35天 新鲜全血:ACD保存液 3天 CPD保存液 7天

48 自身输血的优点:1.避免传播输血传播性疾病的风险 2.避免免疫性输血反应的风险3.避免免疫效应细胞或免疫抑制细胞的激活4.节约血液资源 5.为特殊群体输血提供保障 49 输血反应的分类:1.按发病机理: 免疫性输血反应 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2.按发生时间:即时反应 迟发反应

3.按临床主要症状和体症: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 、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 、空气栓塞、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50 免疫性输血反应的预防:1.建立完整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规则:ABO正反定型 Rho(D)定型 不规则抗体筛选、鉴定 交叉配型 51 盐水介质法(ABO系等IgM抗体) 非盐水介质法(IgG类抗体)

白蛋白、Liss、酶、Coombs、Polybrene

52 认真遵守输血制度,严防在书写、登记、标签和核对等环节上发生错误 由经过训练的输液、输血小组或专人进行输血,是一个好的组织措施

53 孕妇存在与其胎儿不配合的ABO血型抗体是否一定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其原因是什么 ? 在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家庭中,可见到一个得病 婴儿之后又是ABO不配合的妊娠,但娩出的婴儿可不 发病。同样是高效价抗 A( B )的母亲,有的婴儿发 病,有的婴儿不发病,其原因与新生儿 A( B )抗原 强度、血浆中 A、 B 物质的存在有关。一般认为,由 于血型物质与胎儿红细胞争夺抗体而保护了婴儿,以 及胎盘的屏障作用和IgG亚类不同等。

54 输血反应分类: 按发病机理可分为 免疫性输血反应,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 即时反应,迟发反应

按临床主要症状和体症可分为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 肺水肿 枸橼酸盐中毒 空气栓塞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