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孔子教育思想到新课程标准

从孔子教育思想到新课程标准

来源:九壹网


从孔子教育思想到新课程标准

──用历史的眼光把握新课程改革

没有继承的改革是没有创新的改革,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怎能求突破促发展,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活水才有清新。我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有着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改革只有继承这些优良传统,才能找到改革的动力。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而且特别强调教育的未来应该怎样,而我们认为也应关注教育的过去是什么样,特别要关注几千来不断发展和验证的优良教育传统。谈到中国的优良教育传统,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一位伟人、一位圣人──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仍然闪耀着穿透历史的光芒。今天我们要深刻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脉搏,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中找寻课程改革的动力,用几千年来形成的精髓教育思想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孔子精粹的教育思想,共同探讨一下在实际教学中怎样用历史的眼光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一、启发诱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

1

精神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关键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应试教育形势下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必须彻底改变。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是否真正把握住启发式教学的要义了呢?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部分学科课堂上,一些老师热衷于穷追不舍地提问,一堂课平均要提30—40个问题,以为只有如此“启发”,才能消除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以此来激活课堂的互动气氛。教师提问不断,学生对答如流,师生配合得很顺。但实际上很少有学生不照着书念来作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更不多见。这难道不是用提问的方式来“灌”学生吗?教学满堂灌不对,满堂问就对吗?要注意泛泛的提问不等于启发式教学。在此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孔子启发教育的精髓思想: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如果启发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过去课堂“满堂灌”的翻版,实际上从根本上背离了启发教学的精神。启发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话,但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问题的出现要正合时宜,要难易恰到好处,份量适中。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用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把握启发式课堂教学。问题是启发式课堂的灵魂,思维是启发式课堂的真谛,师生在启发教学过程中要有思想火花闪现与碰撞,才能真正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总之,要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启发中变得越来越聪明

2

是新课程理念的追求,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相对于传统的“齐步走”应试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教学中如何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再回到孔子身边重温那贯通古今的教育思想: “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深刻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就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中切实施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建立多种课程体系、丰富和完善课程目标、施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等,但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研究、缺少了解学生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实际的备课中备教材多、备方法多、备学生少。因此,教师就缺少了对学生的深入、全面了解,也就失去了因材施教的基础。今天我们要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实现不同的发展、共同的进步。

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3

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

4

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习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不一而足!

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应该为孔子最为强调的。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同时又重视思,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徐干的《中论·治学篇》也引用过孔子的话:“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足见孔子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注重方法指导,孔子这些学法指导,虽经历了千年沧桑但仍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发扬。我们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

5

们学会学习,只传授知识没有能力培养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教育。《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进行新课程改革,我们就必须像孔子那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孔子在其40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有糟粕;更有精华,充满了智慧之光。今天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去深入研究其教育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搞得更好、更完美!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