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图》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的三视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的三视图与正投影的相互关系及三视图中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多与同伴交流看法,体会探索、创新的乐趣,养成乐于探索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的定位
教学重点:从投影的角度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和会画简单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对三视图概念理解的升华及正确画出棱柱及几何组合体的三视图.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看一看:出示图片,这些图片是从哪几个方向看到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讨论,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激发其求知欲,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 请带着下列问题预习课本 (1)什么叫视图?
(2)通常我们所用到的三个投影面是哪些?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视图指的是什么?它们怎么样反映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给不同层次的同学一个互相探讨的空间,让学生得出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果把长方体的三个视图展开在一个平面内,它是怎么的位置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三个视图,这三个图的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视图的位置:
三视图的大小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练习:1、下面的四组图中,如图所示的圆柱体的三视图是(
)
主视图 左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A
俯视图
俯视图
B
主视图
左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C
【设计意图】
俯视图
D
在知识形成之前,通过主动的思考,在自己身边举例,巩固学生对三视图的思维基础;二是通过对比,明确三视图画法的标准和各视图之间的差异.借助具体的事例,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课堂更生动形象,减少课堂的阅读量,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增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并且三个问题在学生看来是很容易回答的,这恰恰说明三视图的雏形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产生,同时这样的问题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三视图本身的把握,抽象过程就变得顺其自然了.
2、你能画出正方体和立方体的三视图吗?
想一想,再动手画一画:
主 视 图
左 视 图
高平齐:主视图和左视图共同反映了物体上下之间的长度.
俯 视 图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长对正:主视图和俯视图共同反映了物体左右之间的长度.
3、你会画圆柱的三视图吗?试一试吧!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宽相等:俯视图和左视图共同反映了物体前后之间的长度. 4、画出如图所示正四棱锥的三视图。
(三)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解:三视图如下
【设计意图
通过画出不同几何体的三视图,更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对规律的认同.并且适当的进行总结,完成本节课画出基本几何体三视图的学习任务.
1、说出下列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 ) ) ( 左视图 ( 主视图 ( 俯视图
例2:画出如图所示的支架(一种小零件)的三视图,其中支架的两个台阶的高度和宽度相等.
解:如图是支架的三视图
【设计意图】
画组合体的三视图时,构成组合体的各部分的视图也要遵守“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规律。
(四)延伸拓展 思维提高
课后练习1和29.2第1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作答.教师适当的进行引导和点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其感受到数学的美妙重点突出概念的应用.问题的设计力图渗透“以知生情”的数学文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不是枯燥的、无味的.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1、三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
2、画物体的三视图时,要符合如下原则: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3:三视图的画法
(1)先画主视图,在主视图正下方画出俯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长对正”,在主视图正右方画出左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高平齐”,与俯视图“宽相等”. (2)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画成实线,因被其他部分遮挡而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画成虚线. 4: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1.柱体——有两个视图是矩形. 2.锥体——有两个视图是三角形. 3.台体
圆台——有两个视图是等腰梯形 棱台——有两个视图是梯形 4.球——三个视图都是圆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归纳知识,小结方法,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作业:
①必做题:习题29.2第2题
②选做题:请利用课外时间设计一个立体图形,画出它的三视图;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分层次布置必做题、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29.2三视图(1)
1、视图的概念 3、三视图的位置 2、认识三视图 4、三视图的大小 主视图: 5、三视图的画法 左视图: 俯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