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蒙古清水河陶瓷材料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内蒙古清水河陶瓷材料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九壹网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清水河陶瓷是属于我国北方“磁州窑”系列的陶瓷类型,在内蒙古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清水河陶瓷材料制成的艺术品具有一种磅礴大气之美,这种形式美不仅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还展现了当地的地域风貌与民俗民风。本文以实验实践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分析清水河陶瓷材料的工艺和材料肌理表情并结合创作实践,归纳总结了其艺术语言的表达特点。挖掘陶瓷材料的表现性语言,理解其语言情感,对于陶瓷艺术创作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重点介绍了陶瓷材料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梳理了清水河陶瓷的发展历史,总结归纳了清水河陶瓷材料的工艺技法与材料性能。并以实例对清水河陶瓷材料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说明。本文第三部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作了大量的清水河陶瓷材料装饰技法实验,并归纳实验结果。挖掘陶瓷表现语言,将清水河陶瓷材料的表情肌理运用于艺术创作中,诠释艺术语言对作品表达的重要性,摆脱固有形象的束缚,在精神层面上与观者产生共鸣。最后是本课题的结语部分,从整体上总结内蒙古地区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将实验试片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结合进行概括说明,对内蒙古地区陶瓷文化进行了展望。材料的语言具有广阔的表达空间,不同的语言使作品不断创新与变化。材料是造型艺术赖以表现的物质基础,语言的挖掘使多种艺术元素重新汇聚。丰富清水河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研究其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手法与形式,对于继承与发展本土陶瓷艺术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语言,陶瓷艺术,地域文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

Qingshuiheceramicsbelongstothe\"Cizhoukiln\"seriesofceramicsinthenorthofChina,whichoccupiesaveryimportanthistoricalpositioninthehistoryofceramicartdevelopmentinInnerMongolia.TheworksofartmadeofQingshuiheceramicmaterialshaveamagnificentbeauty,whichnotonlyembodiesthe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henomadicpeopleinthenorth,butalsoshowsthelocalregionalfeaturesandfolkcustoms.Inthispaper,experimentalpracticeasthemainresearchmethod,throughtheresearchandanalysisofQingshuiheceramicmaterialtechnologyandmaterialtextureexpression,combinedwithcreativepractice,summeduptheexpressioncharacteristicsofitsartisticlanguage.Itisveryimportantforceramicartcreationtoexcavatetheexpressivelanguageofceramicmaterialsandunderstandtheirlanguageemotion.This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istheintroduction,focusingontheresearchbackground,researchsignificance,researchstatusofceramicmaterialsathomeandabroad,aswellasthedefinitionofrelatedconcepts.Inthesecondpart,thedevelopmenthistoryofQingshuiheceramicsissortedout,andthetechnologicaltechniquesandmaterialpropertiesofQingshuiheceramicsaresummarized.TheapplicationofQingshuiheceramicmaterialinceramicartcreationisanalyzedandexplainedbyexamples.Thethirdpartofthispaperisbasedontheexperimentalresearchmethod,usingrichdecorativetechniquestoexperimentQingshuiheceramicpieces,summarizingtheexperimentalresults,miningceramiclanguageandexpressionthroughmultiplegroupsofexperimentalpieces,applyingtheexpressiontextureofQingshuiheceramicmaterialstoartisticcreation,explainingtheimportanceofartisticlanguagetotheexpressionofworks,gettingridoftheshacklesoftheinherentimage,andcommunicatingwiththeviewersonthespirituallevelResonate.Thelastpartistheconclusionpartofthistopic,whichsummarizestheresearchcontentandresearchideasofQingshuiheceramicmaterialsinInnerMongoliaasawhole,summarizestheapplicationand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ombinationofexperimentalpiecesinartisticcreation,andshowstheceramiccultureinInnerMongolia.Thelanguageofmaterialshasabroadspaceforexpression,andthedifferentlanguagesmaketheworksconstantlyinnovateandchange.Materialisthematerialbasisofplasticarts,andtheexcavationoflanguagemakesitpossibleforvariousartisticelementstoconvergeandexpressagain.ItisveryimportanttoenrichtheartisticlanguageofQingshuiheceramicsandtostudytheapplicationmethodsandformsinceramicartcreation.

Keywords:Qingshuiheceramicmaterial,Expressionlanguage,Ceramicart,Regionalculture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二)国内外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2

1.国内研究现状........................................................................................22.国外研究现状........................................................................................5(三)研究目标与研究价值............................................................................6

1.研究目标................................................................................................62.研究价值................................................................................................7(四)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界定....................................................................7

1.研究方法................................................................................................72.概念界定................................................................................................7二、清水河陶瓷材料的概述............................................................................9(一)历史溯源................................................................................................9

1.技艺演进................................................................................................92.原料储备..............................................................................................10(二)工艺应用..............................................................................................11

1.成型技法..............................................................................................112.釉色表现..............................................................................................12(三)材料属性..............................................................................................13

1.地域特色..............................................................................................132.材料性能..............................................................................................14三、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16(一)实验方案设计......................................................................................16

1.实验材料..............................................................................................162.结合方法..............................................................................................16(二)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语言实验范例..................................................16

1.实验陶土配比......................................................................................16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材料肌理试片......................................................................................21(三)实验归纳与分析..................................................................................32四、清水河陶瓷材料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的运用..........................................34(一)“几何肌理”的表现语言——以作品《泅渡》为例.......................34

1.作品《泅渡》的设计构思..................................................................34

2.作品《泅渡》的表现语言..................................................................343.作品《泅渡》的制作工艺及特点......................................................354.作品《泅渡》的艺术内涵与造型风格..............................................36(二)“手捏塑痕”的表现语言——以作品《大漠日出》为例...............37

1.作品《大漠日出》的设计构思..........................................................38

2.作品《大漠日出》的表现语言..........................................................383.作品《大漠日出》的制作工艺及特点..............................................384.作品《大漠日出》的艺术内涵与造型风格......................................40(三)“裂纹肌理”的表现语言——以作品《木炎》为例.......................41

1.作品《木炎》的设计构思..................................................................41

2.作品《木炎》的表现语言..................................................................413.作品《木炎》的制作工艺及特点......................................................424.作品《木炎》的艺术内涵与造型风格..............................................43五、总结...........................................................................................................44参考文献...........................................................................................................45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47致谢.............................................................................................................48

第一章绪论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南有景德镇,北有清水河”这句民间谚语被人们熟知。经七八百年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奠基,清水河制瓷业在改革开放后一时期声名赫赫,随着“磁州窑系”兴起,清水河县的陶瓷产业条件得天独厚,陶土资源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特别是当地盛产的“缸料”粗陶土,使清水河县成为我区年代早、规模大而著名的粗陶产区,因此得“磁州窑系”杰出代表一称。1“在上世纪十年代当地的陶瓷产业达到顶峰,陶瓷从业人员达近万人,陶瓷行业当之无愧为清水河县龙头产业。”2近些年内蒙古地区不少有地域特色和特质的陶制产品相问于世,从而推动内蒙古的陶瓷产业的发展。而临近清水河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师生们,近些年尝试用清水河陶土制作了越来越多被大众所喜爱与接受的且有地域特色的陶艺制品。

清水河本地的陶瓷材料在质朴粗犷的泥性、深沉的釉色、烧成的温度以及肌理的特殊性的相互交织中表达着自己本身特有的材料语言,恰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说:“水火既济而土合”。3清水河陶瓷材料制成的陶艺品有着一种粗犷之美,这种美适合表现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进而内蒙古的陶艺家们常常运用清水河陶土创作自己的陶艺作品,用陶瓷材料独特的语言表达不同的审美情趣与民族情怀。艺术作品触动观赏者的情绪及感情的这种抽象的概念就是材料语言的形式意味。材料的辅助介入能丰富陶瓷语言的表达形式,传达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本课题研究主旨是对内蒙古地区清水河陶瓷材料在陶艺创作中的表现语言、应用手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陶瓷材料的质地美,丰富材料的语言体系,使陶艺作品既保留传统美又有现代美的特征。“材料质地美既有鲜明的特征,有没有固定的形态,因此人们可以从各自的意趣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材料以丰富的美的含义”。对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研究,皆在诠释清水河陶土的泥、火与釉色的艺术魅力的同时,

4

1

张志龙.陶瓷材料装饰陶瓷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内蒙古清水河缸料陶瓷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34

查娜.清水河陶瓷产业何时东山再起[N].北方新报2009,5(6):5.[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集团,2009,:265.余勇,张亚林.论日用陶瓷材料质地美的体现及应用[J].中国陶瓷工艺.2002,9(5):46.1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不断实践与结合创新中寻找清水河陶瓷材料的表现方式与效果。

图1-1清水河陶瓷(上世纪十年代清水河县窑沟陶瓷厂工人正在搬运出窑的陶瓷图片来源于活力清水河公众号)图1-2清水河窑沟陶瓷厂生产出仿古酒瓶(图片来源于来源于活力清水河公众号)图1-3清水河窑沟乡现存最大“馒头窑”(图片来源于作者拍摄,拍摄时间:2019.08)图1-4清水河黑矾沟古窑址(图片来源于作者拍摄,拍摄时间:2019.08)(二)国内外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万余年的文化历史,内涵丰厚深刻,中华民族的本质精神无一不体现在这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中。“陶瓷,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似乎是南国的佳人遗世而。”陶瓷材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它坚硬稳定且不透水,但

5

5

张亚林,张岸飞.陶瓷与综合材料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9.2第一章绪论它必须经过火的洗礼才得以日常使用。由于陶瓷材料自身的丰富性,国内很多艺术家与陶艺家纷纷从材料角度出发,在‘玩’泥的过程中感受陶瓷材料的特性并有意识的将独特的‘泥性’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如(图1-5),我国著名陶艺大师周国桢创作的这件作品就是不同于日常器皿的创作方式,将陶瓷材料通过泥条卷曲的技法,运用符合审美规律的排序,不但体现了动物的结构线条,又不失陶泥的趣味感,展现野生动物的原始美感,给人以憨厚、纯真的感觉。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使用陶瓷材料创作时,用简约抽象的表现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如(图1-6),这件作品使用陶瓷与金属单一元素重复利用的表现手法,运用色彩及美学原理,从宏观到微观融入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给观者文化上的暗示,使作品更加富有个性与价值。清水河陶瓷材料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大多数研究人员集中在内蒙古地区。

目前国内对于清水河陶瓷艺术研究的理论研究部分有:张志龙的《陶瓷颜料装饰粗陶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内蒙古清水河缸料粗陶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文中作者改变了清水河粗陶装饰中单一的釉色装饰,运用实验得出陶瓷颜料装饰与化妆土配比装饰的新技法;王永利的《清水河陶瓷材料及技法在我陶瓷创作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文中作者概述了清水河陶瓷产业的发展史并量化分析了清水河陶土的成分及制作工艺,着重从民族本土文化及草原文化角度出发运用清水河陶土创作一系列当代民族陶瓷艺术品;白瑞的《山东花釉在内蒙古清水河陶土上的应用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文中作者用实验分析法得出山东花釉在清水河陶土上的表现效果;还有部分相关研究是关于清水河陶瓷艺术文化产业现状、古代遗址调查以及清水河制瓷业的兴衰原由,如刘华春的《谈内蒙古地区古磁州窑系陶瓷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文中作者谈到清水河附近的古磁州窑遗址和清水河陶瓷文化发展的现状及衰退原因,以及如何延续与保护清水河地区古磁州窑文化产业;幺红杰、段海龙的《清水河县黑矾沟明清古瓷窑址调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文中作者以清水河地区黑矾沟明清古瓷窑址为背景研究了当地的传统制瓷工艺;娜里莎的《关注濒临灭绝的“塞外陶都”——清水河窑区考察录》(内蒙古艺术期刊2009年第2期)文中作者根据田野考察得出清水河窑区形成的因素,从文化产业角度分析清水河陶瓷产业的发展及衰败原因;针对于清水河陶瓷艺术研究的实践探索部分多数出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师生们的创作练习以及本地艺术家的艺术

3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创作,如(图1-7)作者将清水河陶土用雕塑的方式创作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头像,运用大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语言粗犷,艺术风格朴实;如(图1-8)是内蒙古当代女性陶艺家娜莉莎的粗陶习作,她不是单一的运用清水河陶土进行创作,而是将化妆土装饰法结合创作。艺术家已不仅仅满足于清水河陶瓷材料本身的质地和烧成后的胎体颜色。由于清水河陶瓷材料本身质地粗糙,不易均匀吸收釉色,如大面积施釉烧制后观赏效果较差,因此需要配比实验施釉。如作品《敖登格日勒》(图1-9)作者经量化配比清水河陶土与山东黄陶泥,将不同陶瓷材料配比从而达到釉色能最好呈现于作品之上。作品《童子》(图1-10)作者将清水河陶瓷材料作为创作载体,以点釉、局部描绘的方式上釉,在内部搭建泥架,以保证作品烧制过程中的稳定性,在造型设计上,提取剪纸元素,突出民风民俗质朴的味道。这些研究中系统的从陶瓷材料角度出发,研究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相关内容甚少,仅在一些研究文章中部分章节提到。本文旨在挖掘清水河陶瓷材料的艺术表现语言,并深入研究其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形式,力求创作具有现代理念的艺术作品。

图1-5周国桢陶艺作品(图片来源于百度网)图1-6《河图洛书》致敏(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微信公众号)图1-7《蒙古汉子》包萨其日拉图(图片来源于创作者提供)图1-8娜莉莎—习作作品(图片来源于内蒙古陶瓷学会公众号)4第一章绪论图1-9《敖登格日勒》王永利(图片来源于创作者提供)图1-10《童子》石宏(图片来源于内蒙古陶瓷学会公众号)2.国外研究现状

内蒙古清水河陶瓷生产已有百年历史,上世纪生产的粗陶制品远销海外,但如今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濒临消失。由于民族与文化上的差异,国外对于清水河陶瓷材料的研究资料甚少,本文针对国外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作如下分析。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现代陶艺史上迎来转折性和开创性的新纪元时代。当时以日本和美国为先驱,相继发生了为世人瞩目的“走泥社”与“奥蒂斯”现代陶艺运动,对整个世界陶瓷艺术产生了一场类似于海啸的震撼与冲击,从根本上了千百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容器中心主义,突破了对陶瓷艺术的既定认识和,开拓出现代陶艺的新地平线。6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于陶艺作品的本身与挖掘陶瓷材料的表现语言的研究为艺术家所重视,诸多优秀的陶艺作品相问于世。

日本手工艺大师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中所提到,日本现代陶艺家多顺应陶瓷材料的本身质感,肌理与色泽,追求古朴,原始的器物风格;在黄剑清的论文《奥蒂斯时期彼得·沃克斯陶艺作品的艺术语言》(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到当代著名美国陶艺家彼得·沃克斯曾

6

张红霞.现代陶艺的崛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美陶艺运动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5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通过作品中雕塑与器皿融合的实验,挖掘陶艺作品黏土材质的语言,并探索陶艺作品中高温彩绘的艺术手法,从而创作一系列抽象的艺术作品。

在欧洲的现代陶瓷材料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注重打破陶瓷本身的表达语言,将更多地综合材料比如金属、石膏、木头、塑料、皮毛制品、3D打印技术等引入到陶瓷创作中。意大利陶艺家PaolaParonetto的作品多以貌似随意拼贴的切面技法将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赋予全新艺术语言,将陶板用瓦楞纸的模具压印成型,看似脆弱,实则非常结实,简单造型创造出幽微、充满层次的作品。英国艺术家MikeEden的作品大多以涂满陶瓷材料的尼龙为载体,并运用CAD/CAM新技术创作并非传统技法能制作的陶艺作品,造型犹如龙卷风或是旋涡,陶瓷艺术语言独树一帜。艺术家PhoebeCummings的室内装置艺术作品《风景》陈设于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采用未烧制的陶瓷材料这样大胆的表现语言进行创作展览。图(1-11)美国超写实主义艺术家玛丽莲·莱文的作品《旧皮具》是运用陶瓷材料模仿其他材质的肌理质感表达以假乱真的效果。亚洲地区更偏重于陶瓷材料本身的传统研究与塑造,如图(1-12)日本超写实主义代表女陶艺家三岛喜美待是六七十年代日本颇受欢迎的陶艺家,她的作品是以揉团的报纸画册和贴满小广告的砖为创作元素,用陶瓷材料进行模仿创作,追求新的陶瓷材料语言的突破与创新。

图1-11玛丽莲·莱文美国超写实主义(图片来源于百度网)图1-12三岛喜美待的陶艺作品日本“旧皮具”(图片来源于百度网)(三)研究目标与研究价值1.研究目标

从清水河陶瓷材料的角度出发,对清水河陶瓷艺术品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分析清水河陶瓷材料的历史背景以及现有作品的表达方式。基于大量实验

6第一章绪论陶瓷试片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清水河陶瓷材料独特的表情肌理。在艺术创作中,借以实验结果丰富陶瓷材料的表现语言,寻求创作形式的多元性,探索新的视觉形态,形成新语境。

2.研究价值

归纳整理文献综述后,笔者发现,如今清水河陶瓷,生产方式已十分落后,装饰技法也尤为单一,已然走向没落。因此挖掘清水河陶瓷材料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陶瓷艺术创作与改善如今清水河陶瓷艺术品现状是十分有意义的。

笔者希望借以本文的研究,改变运用清水河陶瓷材料创作的传统思维,丰富陶瓷肌理的视觉艺术效果,将清水河陶瓷材料自身语言充分发挥,拓宽陶艺表现形式的语言体系,丰富陶瓷艺术的美感语言,力求使陶艺作品效果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性,为清水河陶瓷业的发展尽自己微薄之力。

(四)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界定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资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为辅的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法:本研究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清水河历史资料、统计资料和相关媒体报道资料,研究与归纳清水河陶土的材料特性,更深入的了解现有的清水河陶艺制品的语言表现方式,从而激发自我独特的创作灵感。

(2)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将查阅以陶瓷材料角度创作研究的多方面的技术资料及文献资料,并查阅清水河县志以及清水河地区相关的发展资料,深入了解清水河陶瓷材料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通过对本文所做的研究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对实验的可行性、应用性做出技术支持。

(3)实验研究法:本研究通过大量实验试片,在陶瓷材料陶土配比,肌理塑造等方面实践,以实验方法总结归纳其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方法,并将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结果运用到艺术创作实践中。

2.概念界定

“陶瓷材料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材料,而是一类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7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材料总称,它包含了“陶器”材料和“瓷器”材料,以及介于其中的“炻器”材料。凡是用以陶土、瓷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称作陶瓷器。这三种陶瓷材料均同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在材料学上又叫做硅酸盐材料,由于他们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都很接近,因此讨论的时候统称“陶

7瓷材料”。”在本文中所研究的清水河陶瓷材料指当地村民多数使用的大缸泥这种陶

土原料,实验研究主要使用清水河产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大缸泥作为研究对象,艺术创作中部分材料使用到其他清水河矿物黏土。

7

张亚林,张岸飞.陶瓷与综合材料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9.8第二章清水河陶瓷材料的概述

二、清水河陶瓷材料的概述

(一)历史溯源1.技艺演进

“历史上清水河的制瓷业曾经盛极一时,也是拥有四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北方‘磁州窑系’的杰出代表,而两地处黄河岸边的窑沟乡是清水河县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8在刘华春撰写的《谈内蒙古地区磁州窑系陶瓷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一文中阐述到上

世纪90年代,邻近山西、河北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延续了古磁州窑文化,其中呼和浩特清水河县陶瓷产业最为兴盛,陶瓷产品远销国外如(图2-2)。“据清水河当地制陶师傅张选先生介绍:他听祖辈们曾说:‘来到清水县河的制陶人,多数是从山西宝德州介休县和霍县来的。先前生活于河北邯郸一带,后因生活所迫来到山西宝德州。那里得天独厚的烧窑条件可以继续制陶。再后来由于战火纷纷,逃难走西口来到清水河一带。’那时他们不但把制陶的技术带到了清水河,同时利用当地的有利自然条件,建起了一个窑厂,创造了内蒙古地区的陶文化历史。”9图2-1笔者田野考察清水河老牛湾窑沟乡一带(图片笔者拍摄于2019年6月,地点:清水河县老牛湾镇)

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08.娜莉莎.关注濒临灭绝的“塞外陶都”——清水河窑区考察录[J].内蒙古艺术期刊,2009.2.9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2清水河出口法国的黑瓷餐具(图片来源于私人收藏)图2-3清水河窑沟乡烧窑现场(笔者拍摄于窑沟乡2019年6月)2.原料储备

伴随着陶瓷产业在我国日益发展壮大,人们对陶瓷制品的喜爱程度与需求增大,我国高岭土、粗陶土原料储备逐渐减少,因此原料成本价格越来越昂贵,清水河本地的陶瓷原料质地粗糙,可减少加工生产成本,运用其质地本身的特性,加以设计创作,亦能创作出符合当下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陶艺品。清水河县境内陶瓷原料储量巨大、品种齐全,纯度高利于开采(见表2-1)10。尤其是当地的天然气、煤油等能源矿产储量大。丰富的陶瓷原料储备与能源条件有利于陶瓷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粗糙质地的陶瓷原料产量丰富,易于开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清水河地区丰富的原料储备和先进的技术优势,对发展内蒙古陶瓷产业是非常有益的。

表2-1清水河县陶瓷原料储量原料名称

耐火粘土(包括高岭土)紫砂岩长石白云岩石英石灰石

二氧化硅(纯度达90%)

产地清水河全县喇嘛湾小庙子杨家窑窑沟杨家窑清水河全县清水河全县

储量2亿吨1亿吨1000万吨5000万吨20万吨储量巨大储量巨大

10

呼和浩特市招商局.在呼和浩特市投资陶瓷项目相关情况说明[EB/OL].:呼和浩特市信息公开网.10第二章清水河陶瓷材料的概述

(二)工艺应用1.成型技法

但凡问及世上最为古老而新颖的人工制品为何物,大都认为非陶瓷莫属。如果

11说人生最习以为常又不失美感享受的物件是什么,认准陶瓷,亦是无可争论的。清

水河陶瓷材料在不同的成型技法的加工下呈现出的肌理形态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每一件完成度较高的陶艺作品无一不是经过艺术家的手创造而成的。清水河陶瓷材料由于可塑性高,结烧性能好而具有多种成形方法。总的概括为两类,一类可称为“机械成型”,另一类可称作“徒手成型”,这两类都是较理想的成型方式。

(1)机械成型的理性美

清水河陶瓷主要分为黑瓷和白瓷。黑瓷产于窑沟,产品主要有缸、罐、盆、钵等;白瓷产自黑矾沟,产品主要有盘子、碗等。都是手工拉坯而成。12清水河陶瓷材料在拉坯制作时由于自身含有大量粗糙的颗粒,制成品有一种粗矿的艺术风格,质感强烈。这样的美感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理性的。清水河粗陶土运用机械成型的方式适合制作大件的生活器皿,比如清水河当地特有的大缸,以及花盆等体型较大的器皿。这样审美情趣与实用功能结合的特点不失为它本体最朴实的语言如(图2-4)。

图2-4清水河缸釉陶罐图2-4清水河日用陶器(图片笔者拍摄于窑沟乡,拍摄时间:2018.06)(图片来源于私人收藏者提供)(2)徒手成型的感性美

1112

李正安,王赫德.技以致美论陶瓷[J].装饰.2018.07.清水河县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11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于清水河地区临近内蒙古各大艺术高校,高校师生及当地陶艺家常采用清水河地区的陶瓷材料,以手捏塑造的方式进行陶瓷艺术品创作如(图2-5)作者选取了弓和布鲁这两个极具民族特色的狩猎工具创作,借以清水河陶瓷材料胎体本身烧制后的颜色,更传神的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面貌。如师范大学学生作品《畅》(图2-6)运用清水河粗陶土以写意的方式,将简约现代的艺术理念赋予作品。并将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赋予作品本身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现语言。通过对材料特性的理解与思考,结合主题创作内容,挖掘探索陶瓷材料表现语言的多种可能。

图2-5《狩猎》张志龙(图片来源于大草原微视公众)图2-6《畅》蔚慧怡(图片来源于创作者提供)2.釉色表现

釉是覆盖于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感的薄层。不同的釉因矿物质成分的差异,进而呈现出各样颜色,釉的颜色称为釉色。将陶瓷制品施于不同釉色可起到保护表面与美化的作用。清水河陶瓷的釉色工艺主要延续了磁州窑系的釉色工艺。多在化妆土后施单一釉色,如透明釉、黑釉、白釉、黄褐釉、蓝釉、绿釉。传统工艺中釉色装饰为先将坯体均匀施白色化妆土后,再施透明釉,烧成后坯体外呈现乳白色微含杂质效果。

很多陶艺家直接将配置好的釉料运用到创作中,还原最初最质朴的釉色语言。清水河当地的制瓷业的配釉师傅也有自己研制出的特有的釉色,如大酱釉、大缸釉、黑釉、绿釉、蓝釉等(见表2-2),但由于手艺失传,现如今清水河当地的釉料已经很难找到。

12第二章清水河陶瓷材料的概述

图2-7清水河日用陶瓷(笔者拍摄于窑沟乡,拍摄时间:2019.06)表2-2清水河当地釉色示意图表大酱釉大缸釉黑釉绿釉蓝釉

白色化妆土和透明釉

(三)材料属性1.地域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包容的土地孕育了北方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土地上不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创造了北方游牧民族质朴善良的性格,同时也具有阳刚之美和简朴的审美取向。民族文化传统与地域文化特色是影响审美创造的积极因素,潜心于本土的传统文化脉络正是发展本地特色陶瓷艺术的必由之路。据清《磁州志》记载说,“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罂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13当时北方如河南、河北、山东以及东北地区,多为磁州窑日用器皿畅销之地。清水河陶瓷从传统的制作生活

13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531.13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常器皿如(图2-8),到现如今运用当地陶瓷材料制作工艺品和艺术品传达民族之情如(图2-9),从一定程度上已经丰富了陶瓷种类。

图2-8清水河陶罐图2-9《云·冥想者》张志龙(图片来源于内蒙古陶瓷艺术学会公众号)(图片笔者拍摄于清水河窑沟乡)2.材料性能

(1)陶土性能

由于清水河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一种含有矿物质的耐火黏土,经实验分析主要矿物质成分有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锌、氧化钙、氧化铝和氧化硅等,清水河粗陶土中各氧化物三氧化二铁成分含量最高。笔者课题研究包括创作所用皆是清水河含量最大的耐火黏土即大缸泥(见表2-3)。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在使用时,未经筛制的黏土,烧制后会产生大量粗糙颗粒并吸附出铁的颗粒或褐色斑点状,在用工具修改局部时会有修改的痕迹,并留下铁锈般的划痕,会影响整体的作品效果。想要做到理想的效果除去颗粒和黑色的杂质需要用磁铁进行吸附或筛网进行筛制从而去除黏土中的铁质和其他杂质。

表2-3清水河耐火黏土成分表化学名称

SiO2Al2O3Fe2O3CaOMgOTiO2K2ONa2O

成分含量%

63.83—59.57

28.22—23.84

3.5—2.9

1.2—0.68

0.49

1.32—1.08

0.25

14第二章清水河陶瓷材料的概述

(2)烧成工艺

烧成工艺是陶瓷制品生产的重要工艺之一,是陶瓷艺术最重要的语言。清水河陶瓷材料制成的坯体在高温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成为体积固定呈现稳定性能的陶瓷制品。不同的温度会出现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烧成效果。因其本身的不确定性,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实现烧成的载体是窑和炉,窑有气窑、柴窑、电窑,煤窑等,不同的窑的升温曲线,气温氛围是不同的。当烧制温度达到1200℃以上,陶瓷制品表面会呈现不同的铁着色化合物,胚体呈棕红色或深褐色,清水河粗陶土耐火力较高,颗粒粗糙,制成后的陶艺品本身伴有多层次的表面效果,形成的艺术语言是朴实的,用于制作陶瓷艺术品的效果也是独具特色的。见表2-4,不施釉状态下清水河陶瓷材料分别烧制约600℃、900℃、1100℃、1300℃、1350℃所呈现的颜色和状态。到目前为止,除了电窑烧制与气窑烧制,柴烧所赋予清水河粗陶的艺术效果是艺术家们热衷与喜爱的,经柴窑烧制后的陶艺品表面所呈现的效果质地粗矿有力、色泽温暖,最大的程度还原矿物质中的铁元素,即便无釉料状态下,每一件作品经过柴烧后,都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和魅力。

表2-4清水河陶瓷材料不施釉在不同烧制温度下呈色表现未经烧制呈色

≤600℃900℃1100℃1300℃1350℃

15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一)实验方案设计1.实验材料

本次实验中使用的陶瓷材料是清水河本地未经加工的粗陶土,实验所用陶片为用清水河粗陶土印坯而成的8CM×15CM的规则陶片。实验分别将陶瓷材料与其他材料附于陶片之上,不同的材料与肌理在高温下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些作用于同一陶片上的物质之间也会相互反应,在实验结果归纳分析后,笔者会选取恰当的表现语言进行艺术创作传递自己的艺术理念。

2.结合方法

本次在研究清水河陶瓷材料新的语言形式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包括肌理、雕刻、手绘、釉色、天然材料、人工合成材料以及地域材料的近百种实验试片。笔者根据实验所需进行加工制成实验陶片,以糅合、重组、碾压、刻画、捏塑的塑造结合技法实验陶片,通过大量陶片烧制前与烧制后的对比分析,整理与归纳适合于笔者自己的艺术创作、丰富清水河陶瓷的艺术语言体系。

(二)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语言实验范例1.实验陶土配比

实验第一部分陶片分两组,第一组是将清水河陶瓷材料本身进行配比,陶瓷材料经过不同比例的筛制、揉练、印胚、阴干、打磨、标记、高温烧制几步入窑烧制后拍照进行效果对比,目的是在第一组寻求最适合的原料含砂量比例,寻求陶土最佳可塑性,为后续的创作做基础工作(见表3-1)。第二组是将清水河陶瓷材料与其他陶瓷材料混合配制,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出清水河陶瓷材料的最佳颜色效果(见表3-2)。

16第三章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表3-1清水河陶瓷材料中不同含砂量烧制效果烧制前

陶土中含砂量≈90%

烧制后

当含砂量约等于90%,未经筛制的清水河陶土,对比陶土印制的泥片烧制前后,砂粒明显突出,质地粗糙,杂质明显。

适用于较粗犷的艺术造型的肌理塑造。

烧制前

陶土中含砂量≈50%

烧制后

当含砂量约等于50%,对比陶土印制的泥片烧制前后,砂粒较明显,视觉效果上没有90%含砂量泥片质地粗糙,杂质不是十分明显。

适用于大部分艺术作品的塑造,肌理感适中。

烧制前烧制后

陶土中含砂量≈30%

当含砂量约等于30%,对比陶土印制的泥片烧制前后,砂粒已基本不明显,视觉效果较舒适,手感较好,杂质也不明显,只有零星的颗粒感。

17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烧制前烧制后

当含砂量约等于10%,对比陶土印制的泥片烧制前后,砂粒几乎不可见,质地较光滑,手感细腻,但成型时由于筛制出大量砂粒因此支撑力较弱,泥片不易成型。不适合大面积塑造但适合表达极其细腻的艺术情感。

陶土中含砂≈10%

表3-2清水河陶瓷材料与其他陶瓷材料混合烧制效果烧制前烧制后

陶瓷材料:黄陶泥制作方法:将清水河陶土与黄陶泥混合制成陶片。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陶片颜色呈棕黄色。

烧制前烧制后

陶瓷材料:紫砂泥制作方法:将清水河陶土与紫砂泥绞胎制成陶片。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陶片颜色斑驳呈红褐色。

18第三章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烧制前

烧制后

陶瓷材料:坭兴泥制作方法:将坭兴泥覆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坭兴泥颜色呈褐色。

烧制前烧制后

陶瓷材料:山东黄陶泥制作方法:将清水河陶土与山东黄陶泥混合制成陶片。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陶片颜色较普通黄陶泥更偏黄。

烧制前烧制后

陶瓷材料:粗陶泥制作方法:将清水河陶土与未经筛制的粗陶泥混合制成陶片。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陶片颜色无明显变化,质地较粗糙。

19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烧制前烧制后

陶瓷材料:紫陶泥制作方法:将清水河陶土与紫陶泥绞胎成陶片。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陶片整体颜色颜色呈紫红色,混合不均匀地方呈黄褐色。

烧制前烧制后

陶瓷材料:红陶泥制作方法:将清水河陶土与少量红陶泥绞胎制成陶片。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陶片颜色呈黄褐色伴有少量红色花纹肌理呈现。

烧制前烧制后

陶瓷材料:黑陶泥制作方法:将黑陶泥压入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中。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陶片整体呈黄褐色局部黑陶泥呈深褐色。

20第三章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2.材料肌理试片

实验第二部分试片分两组,第一组是将清水河陶瓷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制成陶片并烧制(见表3-3);第二组是在清水河陶瓷材料上通过刻划、按压、捏塑、印花等技法塑造不同的肌理与表情;两组实验试片均是为了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效果(见表3-4)。

表3-3清水河陶瓷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烧制效果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木浆纸

制作方法:将木浆纸蘸取泥浆附着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木浆纸留有余屑,附着于纸上的泥浆留下特殊肌理。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漂白纸(多层)制作方法:将多层漂白纸蘸取泥浆附着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漂白纸留有些许残余,附着于纸上的泥浆留下特殊肌理。

21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树皮屑(多层)制作方法:将枯树皮碾碎蘸取泥浆附着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枯树皮高温烧制后留有残渣附着于陶片表面形成特殊肌理。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土壤杂质制作方法:选取带有杂质的土壤附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土壤杂质经过高温烧制在陶板上形成特殊肌理。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干树叶(单层)制作方法:将干树叶平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并覆盖一层泥浆。

烧成效果:树叶烧化,泥板上留有烧制前树叶摆放位置的痕迹。

22第三章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烧制前

烧制后

材料:湿树叶(单层)制作方法:将湿树叶平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树叶烧化,泥板上留有烧制前树叶摆放位置的痕迹。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卫生纸(单层)制作方法:将单层卫生纸沾湿平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单层卫生纸在陶板上留有残余。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卫生纸(三层)制作方法:将三层卫生纸沾湿平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卫生纸在陶板上留有残余。

23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卫生纸(多层)制作方法:为了试验卫生纸的烧制效果进行了多层的再次实验,平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卫生纸在陶板上留有残余。并未有更丰富的特殊效果。

烧制前

烧制后

材料:带有纹理的木片制作方法:将带有纹理的木片按压入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木片在陶板上留有深褐色残余形成肌理。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复印纸

制作方法:将复印纸(A4纸)沾湿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复印纸在陶板上留有大量残余。

24第三章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烧制前

烧制后

材料:牛皮纸制作方法:将牛皮纸沾湿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牛皮纸在陶板上留有残余。并有丰富的纸压肌理效果。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厚牛皮纸制作方法:将厚牛皮纸沾湿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厚牛皮纸在陶板上留有较深较丰富的纸压肌理效果。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圆形木条

制作方法:将圆形木条压入到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中。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木条烧化,陶板有部分烧烈。

25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带有纹理的薄铁片。

制作方法:将带有纹理的薄铁片压入到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中。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铁片膨胀、颜色加深并形成特殊效果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麻布

制作方法:将麻布裁剪后沾湿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麻布只剩残余,麻布肌理留于陶板上。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镜面金属

制作方法:将镜面金属平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中。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陶板表层形成结晶。

26第三章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烧制前

烧制后

材料:树皮(条状)制作方法:将条状树皮平铺置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中。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有燃烧物残余。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棉絮

制作方法:将棉絮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棉絮剩米黄色残余,在陶板上形成特殊效果。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无色玻璃

制作方法:将无色玻璃平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中。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陶板表层形成白色结晶。

27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麻绳

制作方法:将麻绳卷曲按压入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中。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麻绳烧烬剩残余,麻绳肌理留于陶板上。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树叶灰烬

制作方法:将树叶火烧后的炭黑色灰烬置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灰烬呈米黄色仍置于陶板上。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铁钉

制作方法:将铁钉压入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中。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铁钉膨胀、颜色加深并形成特殊效果。

28第三章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烧制前

烧制后

材料:干树叶(多层)制作方法:将大量干树叶平铺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树叶烧化,有残余留于陶板上,伴有烧制前树叶摆放位置的痕迹。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木屑制作方法:将木屑干燥置于清水河陶土制成的陶片上。

烧成效果:在高温烧制后陶片上无任何残留及效果。

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铁粒制作方法:将铁粒不均匀的置于陶板上。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陶板较稳定,表面铁粒呈黑色。

29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烧制前烧制后

材料:氧化铁粉制作方法:将氧化铁粉置于陶板上。

烧成效果:经高温烧制后陶板较稳定,表面铁粒呈黑色。

表3-4清水河陶瓷材料肌理试片烧制效果30第三章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31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实验归纳与分析在第一部分第一小组实验试片,可以分析得出不同含砂量的清水河陶土烧制后呈现的视觉效果、触感、以及陶土的塑造成型效果均是不同的。

约30%与50%含砂量的陶土制成的陶片经过烧制后呈现的效果是最适合用于艺术创作的。

约90%含砂量及以上未经筛制的陶土制成的陶片,经高温烧制后,砂粒明显突出,质地粗糙且杂质明显,不适用于艺术创作。

约10%的含砂量是笔者经过多次筛制,砂粒几乎肉眼不可见的情况下,印制成陶板经高温烧制后表面光滑,质感细腻,但在坯体湿润的情况下,支撑力较弱,不易成型,不适用于造型复杂的艺术创作,可以简单做用于制作陶板。

在第一部分第二小组实验陶片中,笔者将其他地区陶瓷材料与清水河陶瓷材料

32第三章清水河陶瓷材料表现实验

混合制成陶板并烧制,得出以下结论:

1、将两种不同陶瓷材料混合后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是:与紫砂泥、与坭兴泥、与紫陶泥、与红陶泥、与黑陶泥。

2、将两种不同陶瓷材料混合后有明显触感变化的是:与粗陶泥、与紫砂泥、与山东黄陶泥。

在第二部分第一小组实验陶片中,笔者将大量综合材料与清水河陶瓷材料制成的陶板以多种形式结合研究。经笔者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后得出:

自然材料中,木浆纸、漂白纸、家用卫生纸附于陶板上经高温烧制后呈现的肌理效果类型是一样的,单层纸烧制后在陶板均无肌理效果,多层紧压于陶板上,烧制后在陶板上会呈现肌理效果。牛皮纸、A4复印纸附于陶板上经高温烧制后呈现的肌理效果类型是一样的,纸张越厚,烧制后的肌理表情越丰富。

土壤杂质因含落叶层、岩石碎屑以及其他杂质,因而陶片烧制后呈现较为奇特的肌理效果。

带有纹理的木片树皮及木条、麻布、麻绳与陶板结合的方式均是人为布置,烧制后木条烧化,呈现出人为排列的肌理效果。

金属材料中,铁钉、铁粒、氧化铁粉、铁皮、铁片与陶板结合经高温烧制后,颜色加深,较明显的肌理效果。

非金属材料中,玻璃与陶板结合经高温烧制后形成结晶,有不同于其他材料的特殊效果。

其他综合材料与陶板结合后无特殊的肌理与效果,不能作为笔者创作中可用的表现语言。

在第二部分第二小组实验陶片中,笔者将陶板进行手捏、借助其他工具形成各样肌理效果,成型晾干后经高温烧制,笔者总结每一陶板所呈现的效果各具特色,各效果均适用于艺术创作,关键点在于艺术家创作的主题与自身所需,不同的肌理效果将服务于不同的艺术作品。

33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清水河陶瓷材料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清水河陶瓷材料其本身具有一种粗矿和朴实的质感,有一种磅礴与厚重的美感。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生长的草原儿女是应当继承其文化性,弘扬其历史性,并对文化符号进行提炼与概括,进而创作艺术作品。在传统的语言基础上,笔者摆脱功能的束缚,深度挖掘与创新,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陶瓷材料赋予现代化的理念与感情。从美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解读,形成人文、地貌、历史和自然多元素的框架,赋予艺术品新的艺术语言。

(一)“几何肌理”的表现语言——以作品《泅渡》为例在艺术的创作上,材料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且能给予作品无限的张力。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他对世界的思考过程,他将赋予作品一种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文化价值,每位艺术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精神和内涵。从笔者的角度出发,民族性与地域特色是创作时秉承的理念,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笔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草原中奔驰的马儿,在河边低头饮水的马群,以及蒙古马精神都是创作《泅渡》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1.作品《泅渡》的设计构思

草原文化在代代继承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风俗文化,地理特征各有特点,加上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制度的不同,造就了草原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为当地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文化资源与民族元素。蒙古民族的马儿在严峻的环境下生长,锻炼出坚韧不拔,不畏艰辛的品质,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不畏艰辛,屡建奇功。内蒙古的河谷、石山,都是我要表现的文化符号。呼吁生态文明,加强生态保护,为马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亦是我的创作理念,从内心深处出发,将全部的感情投入创作,用作品发声,让观者产生共鸣。

2.作品《泅渡》的表现语言

根据实验结果决定将选用第一组实验陶板中50%含砂量的清水河陶瓷材料,第三组实验陶板中与紫陶泥混合的效果,第四组实验陶板中是几何肌理及其他塑造技法运用到作品中作为此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各样几何肌理中的面与体块语言能较

34第四章清水河陶瓷材料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好的衬托我作品的艺术氛围,在几何学上,点只有位置,是非物质的存在,但在形态学上,点具有大小、形状、体量、色彩、肌理、排列等造型元素,我将点增大其体量感,拟作大小不一的卵石,丰富我的构图。面是体现形象的主要形式,将面赋予体量感,增强作品语言的艺术性,表现的是内蒙古地貌特征中河谷,石山为艺术品本身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做铺垫。同样将几何语言运用到蒙古马的表述上,探索形式意趣的民族化,希望用泥料的粗矿、烧制后的特殊效果,最大程度强化作品的扩张力和饱满度。

图4-1作品《泅渡》中所选取的表现语言3.作品《泅渡》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a手塑成型,单一元素的重复。将50%含沙量的清水河陶土掺水揉练,将二者充分糅合,释放泥性的粘度,并将其按照大小不一的几何图案裁剪,在用原材料制作的作品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粘结,排列,粘贴,调整。

b在日复一日的粘结和调整后,进行整修,整体拼接调整,调整构图与外轮廓线,并将所有封闭空间留出气孔,避免炸裂。

c整作完成后阴干,并且用砂纸打磨粗糙部位,用海绵蘸取水并拧干擦拭作品表面,目的是除去表面的灰尘。

d作品完全干燥后,放入窑内,避免触碰到窑壁及测温计,逐渐升温到1300℃,完成烧制过程。

e制作中遇到的现象:这件作品在烧制过程中,第一次烧制进窑由于自身泥量过重,因此需要仔细放置与排列硅柱,防止坍塌,在第一次烧制时,由于对大体量的陶艺品的不确定性,因此第一次将温度烧到800℃,开窑后,呈色为粉橘色,接近素烧颜色,因此进行第二次烧制,温度逐渐升温到1300℃,开窑后,还原了清水河陶瓷材料本有的颜色,作品呈现效果较好。

35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1笔者创作过程图创作构思

初稿

过程图

4.作品《泅渡》的艺术内涵与造型风格

在创作作品《泅渡》时,基于对当下关键词的关注和地貌元素的探索,应该将诸多元素意象的结合,既达到视觉上满足观者,又给观者创造了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作品的形式和语言尝试努力将内蒙古特色的地域地貌元素换成清水河粗陶本身的语言,这种转换可谓是民族精神与地貌的再现写意,更多的偏向陶瓷材料本身的‘泥味儿’的塑造。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周国桢教授曾说:“诞生之初,陶瓷艺术有强烈的泥土风味,表现生命的原始力量”而“粗糙的材料能表现一种简约淳朴的感觉和粗犷的气魄,使人们产生更加浑厚的、原始的、古老的、纯粹而毫无修饰的美”。

14

作品整体艺术格调和情趣追求豪放不羁、洒脱奔放的形式美感。在形体形态的处理

上,注重上下的穿插摆放关系以及静动关系的对比,突出语言无限的可能性。在表面质感的处理上,尽可能的保留清水河陶瓷材料本身的质感特性,用大写意的方式

14

周国桢.美术陶瓷的新风格与粗质材料[J].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6.4.36第四章清水河陶瓷材料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概括画面,富有一种豁达感、恬静感,表达在现代文明、生态形势下,人们的思考与神往。

图4-2笔者作品《泅渡》(130cm×40cm×38cm)图4-3笔者作品《泅渡》(130cm×40cm×38cm)(二)“手捏塑痕”的表现语言——以作品《大漠日出》为例艺术作品往往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作品的本质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以及文化符号的提纯,一件成熟的艺术创作应具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它们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认知与审美。在构思作品《大漠日出》最初时期,困惑我的是怎样将艺术语言和地域文化二者互融,怎样从艺术的角度体现本土文化价值。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沙漠风光和历史古迹为《大漠日出》打下坚固的文化底蕴。

37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作品《大漠日出》的设计构思

边墙筑边塞,其险问三关。内蒙古地区境内的明长城是历史上珍贵的长城遗迹。古老的瓦片上堆着青砖,依山如黛。明长城在内蒙古境内,或穿过乌兰察布大地,或蜿蜒在黄土高原。在清水河县老牛湾实地考察,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高耸挺拔的山峦形成陡峭的黄河峡谷,盘卧在险峻山崖上的明长城在这里与黄河交汇。日落傍晚,彷徨感、沧桑感给予我艺术的启发与创作的灵感。因此我决定将这一地貌元素转化为陶瓷表现的语言,将历史的文化符号加以提炼,将古长城意象化。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结合地貌特征,并赋予历史文化,创作出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作品,是我所追求的设计构思与理念。

2.作品《大漠日出》的表现语言

根据实验试片的结果决定,运用第一组实验陶板中50%、30%含砂量的清水河陶瓷材料,第三组实验陶板中与山东黄陶泥混合的效果,第四组实验陶板中是手捏塑痕肌理与其他肌理表情,并在实验陶板上施白色化妆土,以及将其他塑造技法运用到作品《大漠日出》中,烘托历史感与沧桑感的气氛。因陶艺成型技法要求作品无密闭空间,因而创作大型的陶艺作品需内部进行结构搭建,以便空气流通防止炸裂。由内而外,笔者将建筑体系中建筑结构的方式运用到搭建骨架结构中,以泥板粘连的方式搭建骨架增加陶泥的稳定性。清水河陶瓷材料的造型语言相对于其他材料来讲是具有局限性的,它的材料本身及工艺制作对造型有着制约性。

从调整内部结构出发,考虑在不影响烧制的情况下,留出足够的空间感,并在搭建下加高作品,增强作品的韧性与坚固性,烘托其视觉氛围,通过这样的艺术语言给与观者视觉震撼力并传达给观者文化与历史的艺术内涵。

图4-4作品《大漠日出》中所选取的表现语言3.作品《大漠日出》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a将含沙量50%的清水河陶土揉成团,并擀成泥板,裁剪到合适的尺寸,制作

38第四章清水河陶瓷材料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作品骨架。

b以泥板粘接的成型方式搭建作品结构,在制作好整体的作品骨架后,在湿润的状态下进行表面语言塑造,将手工塑痕的原汁原味留于作品表面。

c作品整体表面语言塑造完成后,进行局部语言填充调整。用泥条或者泥片微调。

d由于作品重量的缘故,因此烧制温度只可到900℃,防止作品烧制过程中难以承受高温及本身重量,出现大面积坍塌。

e烧制中遇到的现象:这件作品较上一件作品使用了更多的陶瓷材料,因此也具有和上一件作品一样的状况,作品自身泥量过重,烧制时摆放需谨慎,而且不易在窑内放置过多的作品,以防炸裂。由于制作工期较长,泥稿制作长达一月之久,部分先做好的部分与后做好的部分烧制后颜色呈现略有区别。

表4-2笔者创作过程图创作构思

初稿

过程图

39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作品《大漠日出》的艺术内涵与造型风格

在创作《大漠日出》作品时,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是影响创作的积极性因素。潜心研读地域性文化内容,历史因素,给艺术创作带来文化的积蓄,基于地域文化背景,还原人文气息,将历史文化与人文符号提纯与表现。将日出、明长城的夯土墙以及黄土高原的地貌元素写意化处理,注重三者巧妙结合的艺术语言,把握表面塑痕语言的丰富性,严格遵守内心情感世界的构图,作品安排疏密有序,持续深化、纯化陶瓷艺术语言。

图4-5笔者作品《大漠日出》(160cm×35cm×45cm)图4-6笔者作品《大漠日出》40第四章清水河陶瓷材料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三)“裂纹肌理”的表现语言——以作品《木炎》为例在艺术创作时,地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地被植物亦能赋予创作者想象力,它们的存在始终鼓舞传统陶艺追求一种超越实用、趋向审美的精神。这组陶艺理念是放弃物质性,追求精神性和审美性,在形、色、质上呈现出丰富的愉悦性,将造型简单的艺术形象赋予故事性。美丽的胡杨林,在广阔沙漠的尽头,伫立着枝繁叶茂的胡杨森林。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以顽强的生存态度挺立着,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上的震撼。

1.作品《木炎》的设计构思

艺术是精神生活向物质世界的注入,它以材料为载体传达创作者的思想。胡杨精神正是传达了这样一种艺术理念。胡杨树具有坚毅自强不息的品格,在风霜血雨中忠诚的守望家园,内蒙古地区的很多画家也经常在作品的篇幅中歌颂与赞美胡杨。胡杨树被维吾尔人成为“托克拉克”,意味最美丽的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打破传统的对胡杨写实的艺术手法,开发抽象的痕迹,追求静态与动态的视觉感,用‘拙’的美感让作品寻求新的语言效果。

2.作品《木炎》的表现语言

材质的特性决定了表面肌理效果的不同。“开裂本身是一种缺陷,但通过对材料精心的,使其缺而不烂,裂而不破,反而提炼了一种雅致的美。”15运用清水河陶土特有的裂纹肌理效果进行创作,由于清水河陶土含沙量大,水分蒸发速度较快,因此泥片卷曲时会产生细小的裂痕。将胡杨树的造型抽象化,以规则的泥筒进行大量的不同尺寸的拼接,强调作品的形式感。用单一元素为量的叠加,巧妙构图,达到和谐之美。

此件作品中分别用到了第一组实验陶板中50%含砂量的清水河陶瓷材料,第二组实验陶板中与木屑结合的效果、与纸巾结合的效果,第四组实验陶板中是裂痕肌理与其他肌理表情以及其他塑造技法。

15

张亚林,江岸飞.陶瓷材料里的士大夫境界[J].文艺研究,2010(10);154.41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7作品《木炎》中所选取的表现语言3.作品《木炎》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a.将含沙量50%的清水河陶土揉成团,并擀成泥板,并且卷曲成大小不一的规则泥筒状,依附于木条之上进行拼接。

b.在确保拼接时,接缝处无杂质后,用湿的黏土进行接缝口的塑造。

c.作品在创作时应当注意粘粘连接时不出现作品上端过于沉重的现象,导致高温烧制后泥筒会掉落。

d.不添加釉色,只将木屑大量撒于表面,保留木屑的点点痕迹,由于作品结构的缘故,因此烧制温度只可到900℃,防止作品烧制后细小的泥筒断裂或脱落。

e烧制中遇到的现象:木屑与纸张并未在烧成以后留下特殊的肌理,未达到想象的效果。枝干的小号泥筒在烧制后与主干产生大量脱离现象,烧成后效果不理想。

表4-3笔者创作过程图创作构思

初稿

过程图

42第四章清水河陶瓷材料在我的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4.作品《木炎》的艺术内涵与造型风格

在创作作品《木炎》时,我力图将胡杨树的精神符号化,将这一元素融入到作品设计中,用尽可能简约的艺术语言烘托作品的艺术氛围,符合民族审美心理,联结中保持自身形态的。在心灵与材料媒介的碰撞后,用新的艺术语言使作品在构图上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还原植物的本质,技法上追求‘朴’与‘拙’的视觉效果,力图用材料语言弥补在赞颂胡杨精神时文字的苍白无力。根植于本地域自然文化中的创作,更具有民族性更能引起观者内心世界的共鸣。

图4-8笔者作品《木炎》(160cm×40cm×13cm)图4-9笔者作品《木炎》43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五、总结

陶瓷材料作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它的兴衰映射了中华民族的兴衰,随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文明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大众的审美情趣不断变化与提高,这也促使我们不断创作出更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当下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内蒙古地区清水河陶瓷产业由兴转衰正是在提醒我们,过去以生产“大缸罐”为主的地方陶瓷产业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在长期的发展与实践中,同样是运用清水河陶瓷材料,由于不同的工艺技法,不同的表达语言,不同的装饰手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本文基于大量的历史资料梳理及其他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研究了清水河陶瓷材料的制作工艺及表现语言,实验多种表情肌理的塑造,并选取适当的表现语言应用于陶艺创作中,使作品既保留传统美又有现代的审美特征。在这次大量实验陶片以及结合作品创作后,笔者发现有较多制成陶片试验后烧成效果并未产生较明显的肌理,手捏类型的塑痕肌理运用到创作后局部点缀效果较理想,材料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制成工艺,因此在使用陶瓷材料前,应尽可能对它的制作工艺,烧成技法,及材料性能做大量的研究与实验,才能更好地运用它。当下我们身处于这片内蒙古的土壤上,应将丰富的陶瓷材料艺术语言赋予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内涵,创作贴近现实的陶艺作品。时代改变人的审美观念,但民族文化和传统材料是亘古不变的,因此我们要在传承传统文化与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将新时代观念和高科技技法融入到陶瓷创作中,在注重表达陶瓷材料本身的粗犷、质朴的肌理质感以外,结合地域元素、民俗民风丰富民族陶瓷创作体系,发展内蒙古地区陶瓷艺术。

内蒙古地区清水河陶瓷材料在陶艺创作中的应用研究对笔者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希望通过研究生期间大量的实验与创作,总结出更有价值的经验与规律,为往后内蒙古地区研究人员甚至陶瓷艺术界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笔者亦希望在今后艺术学习的道路中更好的运用陶瓷材料创作更具时代特征浓厚、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作品。

44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A.连续出版物[1]周国桢.美术陶瓷的新风格与粗质材料[J].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6.4.[2]李正安,王赫德.技以致美论陶瓷[J].装饰.2018.07.[3]张亚林,江岸飞.陶瓷材料里的士大夫境界[J].文艺研究,2010(10);154.[4]余勇,张亚林.论日用陶瓷材料质地美的体现及应用[J].中国陶瓷工艺.2002,9(5):46.[5]刘华春.谈内蒙古地区古磁州窑系陶瓷文化的现状及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6]幺红杰,段海龙.清水河县黑矾沟明清古瓷窑址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2.[7]娜莉莎.关注濒临灭绝的“塞外陶都”——清水河窑区考察录[J].内蒙古艺术期刊,2009.2.B.专著[8][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集团,2009,:265.[9]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531.[10]清水河县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11]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08.[13]张亚林,张岸飞.陶瓷与综合材料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9.E.学位论文[14]张红霞.现代陶艺的崛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美陶艺运动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15]黄剑清.奥蒂斯时期彼得·沃克斯陶艺作品的艺术语言[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16]王永利.清水河陶瓷材料及技法在我陶瓷创作中的应用[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17]张志龙.陶瓷材料装饰陶瓷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内蒙古清水河缸料陶瓷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8]白瑞.山东花釉在内蒙古清水河陶土上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5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报纸文章[19]查娜.清水河陶瓷产业何时东山再起[N].北方新报2009,5(6):5.J.电子文献[20]呼和浩特市招商局.在呼和浩特市投资陶瓷项目相关情况说明[EB/OL].:呼和浩特市信息公开网.46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一、论文类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08.省级期刊《艺术大观》发表文章《艺术原理本质的浅析》期刊

《作家天地》发表文章《浅谈美术批评与现当代美术研究》.作家天地杂志

社.2019.07.

二、创作类

2017.10作品《苍穹之上》在二〇一七“喜迎十九大内蒙古自治区雕塑展”中荣获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雕塑学会;

2019.11作品《泅渡》入选“蒙古马·雕塑·研究展”;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雕塑学会;内蒙古美术馆;出版在北京逐日传媒出版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蒙古马·雕塑·研究展作品集》;

2020.04省部级项目雕塑作品《神舟归来》入选“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大型主题油画、雕塑创作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美术家协会;

47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

玉兰花香,海棠雨飘。春天的一派勃发之景昭示着寒冬的彻底告别,在此之际即将结束我三年的硕士学习生活。象牙塔生涯即将在硕士论文截稿之际画上一个的句号,心中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高燕华副教授在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对我的帮助,高老师不仅仅在陶瓷实践与创作中给予我细心指导和肯定,还分享很多专业理论书籍和学科信息于我,教会我如何用国际化的视野和创造思维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其次,感恩师范大学给予我提供优质的创作条件与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其他各学科、行政岗位老师给予我在校期间的帮助和鼓励。再次,我还要感谢对我硕士论文提供诸多帮助的师友。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到最后总结过程中,李芳、王赫德、曲建、梁丁、李崇辉、赵晓彦、赵聪寐等老师都曾对我的研究课题提出诸多的宝贵意见,在此感谢他们的辛苦指导。最后,也是最应该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经济、生活上支持我求学之路无后顾之忧,他们的催嫁唠叨刺激着我即将继续踏上求学之路提高自身修养。

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评审我论文及参加我的毕业答辩的各位专家老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希望给予了我莫大帮助的家人、师友、同学们能够福乐安康,也希望我能够顺利毕业,日后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们的支持与鼓励!由于这次新冠状病毒的疫情爆发,国家危难之时,全国人民一制抗疫,在此想对一线工作人员和不顾自身安危抗疫工作者深表谢意!无情,是疾病的性格,有情,是人间的底色。望疫情早日过去,春天如期而至。

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