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流信息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摘要: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实践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复杂和烦琐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用实践项目对模块进行分解,并通过任务的形式来进行完成,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完成项目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类以及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操作性强。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应用。学生学下来,仍然不懂应用,到企业后仍然从零学起。这与职业教育培养实际应用型综合人才的培养目标显然不相符合。因此,迫切需要对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2005年开始就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组建“物流信息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来开展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实行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主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它是将复杂和烦琐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用实践项目对模块进行分解,将模块任务化,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任务,通过一个个任务点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驱使学生产生自我提高驱动力。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大大提高。本课程也因此被学院和无锡市评为院级和市级精品课程。本文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流信息技术精品课程为例,阐述“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其他课程的改革能够有所裨益。 一.“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实践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类以及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该专业毕业生基本服务于物流或者相关企业,主要是工作在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岗位,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由于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决策支持的依据,所以还要求在应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信息归纳和总结能力,所以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企业层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理解并运用物流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路,课题组把“突出操作能力培养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定位,通过构建“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实践型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以信息处理为教学主线,突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内容整合为《物流信息技术》(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技术层面,以物流信息处理为线,技术应用为载体,以实际企业应用技术为核心的内容结构。围绕物流信息的采集、物流信息的传输、物流信息的存储、定位来进行,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术的应用和知识点的掌握。其次,在综合系统应用层面,体现以企业具体信息系统应用为终极目标,以物流领域综合系统的具体应用为核心的内容结构。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将支撑技术和综合系统应用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详见表2
表1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构建 层面 基础支撑技术 课程主线 物流信息的采集 具体内容 条码技术 射频技术 实现目标 让学生掌握物流信息处理各个环节的知识
物流信息的传输 Internet网络 EDI网络 点,以及培养对各个技术应用能力。 物流信息存储和处理 数据库技术 计算机技术 物流信息的定位 综合应用系统 物流信息的应用 GPS技术 GIS技术 POS系统 EOS系统 WMS系统 TMS系统 ERP系统 培养学生综合系统的应用能力,做到实际企业 表2 课程内容模块设计 编号 1 2 3 4 模块 物流信息技术知识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物流信息支持系统 物流信息应用系统 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掌握相关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和应用 物流综合系统所涉及的系统,主要有EOS系统、EFT系统、EDI系统、POS系统等 物流活动综合信息的应用,主要包括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ERP系统等
二、设计并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型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操作与应用的能力
(一)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型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 传统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方面,而学生成为机械式学习的被动主体。在灌输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加上长期以来,物流信息技术教学与企业应用脱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方法进行处理工作的动手操作能力极为薄弱。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研究增加设计了“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型教学环节,包括知识点和任务实现两大主要部分,一方面使得项目与理论知识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实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完美结合。
项目导入教学模式是指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从事某一实践项目的训练,从而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程序与策略的典型范式。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它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引入,教师指导和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并作出评价。其显著特点:一是将复杂和烦琐的课程体系任务分解化,形成了以任务点构成的知识点,由知识点变成知识线,从而形成整个课程的知识面。二是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变成主动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三是具有探索性特点,在项目导入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设计项目,引入必要的理论的知识,提供操作指导,而绝大多数时间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学会参数选择,资料利用,数据处理,原理分析和问题判断;四是需要共同协作,根据项目复杂程
度分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任务的复杂程度越高,要求共同协作的可能性越大。“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型教学模式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协同工作思想的形成。
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强调对社会有益和实际应用。这样,当学生完成项目以后,一是能自我做出评价:实实在在的成果摆在面前,直观的感觉刺激,易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是教师给予及时中肯评价及赞赏,强化刺激,使学生的行为得到充分认可。根据这个思想,我们在构建项目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模块。 一是“项目目标模块”,其设计思想是学生在从事项目之前要明确本次项目实现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项目学什么,怎么达到什么程度,哪些应该是一般了解点,哪些是应该重点掌握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知识点模块”,主要是本次项目的实施所设计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任务完成前应该掌握具备的知识内容。
三是“项目实施模块”,这模块主要包括项目的在分解成任务点时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学生根据操作知道部分,一步一步的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是“实施评价模块”,评价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在学生群体各自完成任务后,要组织交流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教师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二)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型教学模式的主要模块设计
下面以条形码技术应用的项目教学为例,介绍“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教师介绍本次项目的内容,并讲条形码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明确操作内容和基本步骤,使学生对项目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第二,学生阅读项目实施指导书,熟悉条形码技术的标准、规范,并熟悉条码实现的设计的软件和相关参数。
第三,学生根据实施指导书进行操作。指导书要步骤详尽、要求具体,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就可以正确的完成任务。
第四,学生完成项目报告。此报告反映了条码技术的理论和操作上的关键问题,通过此类问题的解答和完成,学生达到理论上的提炼升华。
第五,教师进行项目评价。检查报告,提出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本项目的教学要求。
三、充足利用教学资源、确保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效果 实践型教学的实施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才能够取得成效,这主要体现在教学团队和教学手段两方面。
一、教学团队方面,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设计和操作经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课题组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通过在职学历深造、课程讨论、学术研究、出国培训、社会兼职等方式进行培养,先后派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到高校进修多人,逐渐构建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教学和研究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学手段方面,建成了综合物流实验室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综合应用室,并配备和自行开发了和企业接轨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近年来,课题组自编出版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进阶》教材,作为重要补充编撰了教学参考资料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分析库等,并自己开发了的供学生拓展学习使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了课程全套资源上网,并具有多媒体教学与在线练习、在线考试、在线答疑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辅佐功能,
极大地促进了实践型教学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流信息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了“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型教学模式,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掌握和应用物流信息技术进行操作和分析的技能,使得学校培养和企业应用在项目的实施中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应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