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形成性评价探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形成性评价探讨

来源:九壹网
第12卷第7期・总第183期 20 1 4年4月・上半月刊 ◎ 牛奶的PH值,在白色的背景下判断酚酞变色是否存在 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只需按实验讲义的步骤进行实验, 便可顺利完成实验并记录最后实验结果,完全不需自己 思考。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 节、实验现象、实验条件、实验心得等,由多项标准来 评定一份实验报告的质量高低,而不仅仅以实验报告上 方法误差。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食品分析任务,达不到 判断食品品质及食用安全的分析目的。因此我们要求学 生在实验报告上不光要对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进行 陈述,更应重视实验结果分析,把实验结果所表示的意 义,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实验方法是否可以进 步改善等实验感受都写进实验报告,让学生真正动脑 筋思考问题,提高实验质量。 一最终的实验结果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以此督促学生对 实验内容进行思考。 3.2明确检测指标重视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中一些 学生仅知道对应的测试指标,实验结束后只给出一个实 验结果数据,但对这些指标却不做细解,对此数据所表 示的意义也不做详细深人的分析,几乎忘记了对应存在 的食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影响测试的因素等重要内容, 背离了开设食品分析实验的初衷。例如,用酸碱滴定法 法对牛奶酸度进行测定,大多数学生的实验报告结果只 出现牛奶酸度测定的PH值,很少有人对这个结果进行 分析,分析这个酸度的牛奶产品是否合格。在测定过程 中是根据酚酞指示剂变色来判断滴定终点,从而计算出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 果、科研能力和毕业生的质量。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 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方式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 变,人才培养逐渐从单一的专业型向复合型、创新型转 变。我们通过实验内容的整合优化,拓宽实验方法,使 之更具系统性、实用性,并且能够突出我校传统中医药 院校的优势,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优势 的专业综合型人才。 (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易湘茜收稿日期:2013-12-04)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形成性评价探讨 包海燕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形成性评价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4.07.069 文章编号:1672-2779(2014)一07—0097—02 本文在分析现行《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性评价体系 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之上,提出形成性评价应客观化多 元化,并以中医思维为导向,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 培养与评价的同时,强化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评价, 以发挥其在中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1形成性评价 实现评价的客观和有效。这是因为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教学任务Ft益繁重的状况下,把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已非 易事,更不要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问内,对学生的学习态 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可以说,在 评价过程中,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仍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指在教育活 动中,即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对 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监控与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 馈,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 需求及提高教学质量。【1 因此,形成性评价应客观全面而 有效,在关注学习效果及学习过程双方面的基础之上, 发挥其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 2现行《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问题与不足 教育评价起源于我国,但发展于西方国家。自1967 年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评价方》中首次 提出将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 来,乜]形成性评价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 当中。在中医学的入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现行 形成性评价体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与不足。具体体现在: 2.1评价过程过于主观化单一化迄今为止,在包括 《中医基础理论》在内的中医类课程中,形成性评价成绩 大多都是以考勤,课堂提问,或课后作业等平时成绩的 形式来体现的。即使在这些单一的评价环节中,也很难 教师的主观印象。更有甚者,在一些情况下,形成性评 价成绩已经成了为学生提分,确保考试合格的保护伞。 这不仅没有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作用,还在很大程度 上挫伤了积极上进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真 正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就必须改进主观化,单一化 的评价过程。 2.2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薄弱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的培养,在任何学科中都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所在。结合 中医学自身特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其它科目更为 重要。但现行《中医基础理论》评价体系中,对此并没 有充分的体现。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 本课程的考试仍以闭卷为主,开卷较少;笔试为主,专 题汇报或答辩较少;单一识记类考试题目为主,综合分 析运用类考试题目少或无。这样的考核方式操作简单, 便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 况。但知识覆盖面狭窄,考核代表性较差,并不能全面 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情况 ,更 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医要发展和进步, 必须在中医入门之时,就高度重视对学习者综合运用能 力的培养和评价,以激发其创新精神。 ◎ 2.3中医思维评价边缘化 中医临证诊疗水平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一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或者 说医者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 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同时,对中医学习者思维能力和 水平的评价也就是对其学习过程中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能 力的评价,这与形成性评价既注重学习效果,也注重学 习过程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 视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中更应重视和突出 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评价。这是中医人才培养最为基础 也最为核心的环节所在。但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包括 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内,对此基本没有体现或 没有充分明确的体现。 2.4信息(知识)获取评价忽略化信息(知识)获取 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1世纪 是信息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知识)获 取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当代大学 生而言,学习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 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本学 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动态。换言之,要创新就必须 有足够的信息获取能力。中医学是多学科体系交叉渗透 的产物,内容广博深奥,要做到临证自如,同样需要扎 实全面的知识积累及与时俱进的知识获取能力。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即是中医广博积累深入获取知识 的典范。因此,在学习中医之初,就应将信息(知识) 获取能力的评价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并给与足够的重视。 但目前总体来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在内的中医课 程信息含量及知识覆盖面明显不足,对这方面能力的评 价也基本没有体现。 3改进意见及建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要使形 成性评价在内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应做到: 3.1评价客观化多元化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形成性评价 成绩的运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量化的分数或等级,而 是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促进和加强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换言之,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以不断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从这个角度上讲,评价应在关注个体差异性 的同时,力求客观化多元化。因此,应将学生在课堂内 外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多方面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做出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 首先应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地位作用, 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讨论,如召开教师及 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分析探讨,以确立本 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可根据课程特点,以考 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自主命题。再次,评价的方 式也可以采取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 元化的方式和方法,在实现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同时, 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此 外,各高等中医院校之间,亦应加强沟通交流,在促使 形成形评价客观化多元化的基础之上,使之更加趋于科 第120 12 4卷年4第7月・期・总上半月刊第183期 学化,有效化。 &2以中医思维为导向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 评价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 成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爱因斯坦 曾说过:“发展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 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中医学是 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 渐形成的、具有独特指导理论及诊疗手段的医学体系。思 维方式也与现代医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应高度重视中医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如重合轻分, 重用轻体,重象轻形,重时轻空,重悟轻测等。而中医思 维的过程,也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对中医思维 的评价,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 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应注重这一方面的评价。并将 对学生中医思维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这一主线贯穿 学习评价始终。如此一方面可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中医思 维模式,强化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中医临床奠定扎 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中西医思维方 法的反差与碰撞带来的学习困惑。 &3拓宽信息获取途径强化信息(知识)获取评价信 息(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 要目标之一,也是信息化时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建 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 一定的情境下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帮 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的。中医学是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信息集合体系。因此, 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课堂内外增加信息传递 量,拓宽知识覆盖面。具体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定 学习主题,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资料搜集 方法及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等), 指导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综合,并以电子文 稿、电子幻灯片等形式制成作品,向全体同学进行展 示l4]。同时,教师及同学相互间可对此进行评价,并按 适度比例纳入形成性评价成绩中。如此可极大地调动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最为持久和深刻的学习。同时信 息获取过程中十分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这对以 “遵经守典”为特点的中医学而言,意义更加重大。温病 大家吴鞠通曾说过“遵经太过,死于句下”。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奠基科目,教学评 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它发挥着整体调节, 信息反馈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集中体现, 应力求客观全面而有效,以发挥其在中医教学中的导向 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兰芝.试论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2,(2):95—96. [2]伍义行,胡华军,张永勇,等.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 药学教育,2013,29(3):1—4. [3]郑春素.温病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_..光明中医,2013,28(6): 1284-1286. [4]薛亚玲.信息时代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09(28):Z33. (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周发样收稿日期:2013-1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