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中的提按
□温海珊
摘
要:提按是书法的命脉,使之极具线条质感和力量美。提按的对立统一塑造出极富节奏和逸态横生的韵律美,给静态的线条
带来律动性。书者在提按中透过线条的表现力,将言不尽意的含蓄之情外化以传情达意。论述书法中提按的重要性、产生的线条韵律美及其情感表达效果,对我们认识和学习提按的基本笔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书法提按用笔韵律美情感表达
提按在书法运笔过程中必不可少,使书法线条具有粗细之别、轻重之分、肥瘦之美,能够为整个字形结构起到平衡调和作用。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凡书要笔笔提,笔笔按。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这说明了运笔过程中提按笔法的连贯性和必要性。文章从提按的内涵、运笔出发,进而探析其韵律美和情感表现。
背。唐张彦远在《法书要录》引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使字形结构恰到好处,直当得意,粗中有细,细中有粗,以提按用笔力量和速度快慢的交互作用形成,即所谓善提者轻灵,善按者厚重,提笔轻运,行笔疾速,气贯势足,瘦而有筋,尽显清健灵动之气;按锋重运,迟涩行笔,气满有力,整体风骨魅奇、气韵兼备。可见,笔笔提按才见真章。
一、提按及其重要性:书法点画线条活的灵魂
书法主要以线条表现,点画之间的无穷变化,基于运笔时的轻重徐疾与提按之间的结合,方能使线条富有灵动感和生命力。提与按是毛笔在运行中的空间纵向运动,能够使一点一画有轻有重、有粗有细,产生线条变化,令线条自然圆润、婉转流畅,富有抑扬顿挫的生动变化,使字体更显灵动,而绝非如一潭死水般毫无生气。正是由于提与按的交叠,赋予了书法线条的多姿变化,书法艺术才有了动态的美感。
提笔和按笔就像是一对矛盾,是一对互相作用但方向相反的力,笔毫在纸上作垂直运动过程中不断交错变化,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笔锋在纸上行进时,提笔和按笔交替进行,就好比人走路时前脚抬起,后脚跟上,前后脚不断行进,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线条轻重变化的具体铺毫方法,轻则用提,重则用按,提笔强调线条的细,运笔时笔锋有一种向下压的提力,只提不按就缺乏力度,过轻则显飘浮;按笔也不是一味将笔锋下压,而是在纸面的抵触力中按压,使字体线条带有沉稳雍雅的静态美。提和按没有固定的变化法则,笔的大小不同,点画在每个字里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力度和幅度也有所区别,要在比较中才能显现。书法的生命力是靠运笔中提按的不断变换表现的。
行笔时提笔当“轻如蝉翼”,按笔时当“重若崩云”,能够提得起笔,用笔才能够更加灵活,调锋才更利落准确。落笔是运笔的开始,如鸟儿从空中落在枝头,顺势而入,其中包含着按笔,欲按先提;而提笔则是鸟儿再次离开枝头飞起,起落之间轻重结合,有一种整体的节奏感。提细不为轻佻,按粗不为笨重,两者间有一个度,使笔锋与纸面的接触具有力量,做到入木三分,力透纸
二、提按用笔的美学表现
书法中的各种字体,无论是飘逸轻灵亦或是刚健遒劲都需要提按的参与来完成,根据它运用速度、力度的不同,与使转顿挫疾涩的结合,使字体富有质感和力道。提是字体内部精神和力量的抒发,按是精神和力量的积聚,就像是运气时一呼一吸、一放一收,要体味到其中的奥妙,书写者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
提按的运用借助毛笔“软”而善于变化的特性写出线条的遒劲力和苍劲感,通过毛笔控制提按上下幅度的变化,展现线条的“环肥燕瘦”。刘熙载对于书法要求阴阳兼备:“书法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这是强调书法风格的刚柔并济。他在阐释“笔软”时曾说:“蔡中郎云:‘笔软则奇怪生焉’。余按:此一‘软’字,有独而无对。盖能柔能刚之谓软,非有柔无刚之谓软也。”利用毛笔的性能写出轻重、粗细、肥瘦各不相同的线条,便作出了提按动作。对毛笔的掌握与提按的结合做到熟能生巧,方能显出笔力的连贯呼应,做到笔笔气韵生动。
笔画的粗细变化和断续形态都通过提按实现,从而形成一种“势”。这种“势”指书法线条的力道和美感。董其昌说过作字当“提的笔起”,落笔时意在笔先,心中成字,每写一笔未完时都已经蓄势以待下一笔的抒发,笔依势而动,随倒随起,或急或缓,娓娓道来,直至收篇。相对而言,行书、草书的提按变化更为丰富,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一气贯注,在提按中将字与字之间的照应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做到笔势连贯,使字与字之间及其内部的神韵都抒写出来,笔断意连却显干净利落,各异其趣。
书法运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笔锋在书写者手、指、腕运作的高度协调下,将笔锋归中,使线条圆润饱满,随势运笔,聚力
26
人文研究ARTEDUCATIONRESEARCH于笔尖,进而传达到线条上,使线条产生力量美,所谓“力到笔尖”便是如此,即使如一把铺散开来的拖把,也能将所有的力道汇聚在一个中心点,给人一种笔力千钧的感受。可以说,提按是书法创作的灵魂。提按以中锋用笔为前提,有利于表现出线条的圆劲和质感,这样的线条才称之为书法线条。笔画要交代清楚,线条干净利落,结合墨的浓淡、运笔速度,才更能凸显字体的力度和质感,否则书法线条就会显得僵硬无趣,缺乏表现力。的点画运动展现出内在的节奏和韵律,以抒发书写者的内心情感。因此,书法家往往会通过线条的韵律和质感延伸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书法的笔墨线条其实是人内心感受真实的映射,就像是人的情感符号,赋予其精神和生命力,反映书写者个性化的一面。通过提按,书法极富立体感和节奏感的韵律美酣畅淋漓地铺排在纸上,将书写者难以言表的含蓄之情寄托在线条的动静变化之中,提按间的节奏饱含情绪变化的过程,将人情感世界中的波动起伏、动静强弱以丰富、微妙的线条运动展现出来——激扬高昂的情绪就用较快的运笔速度和提按频度,平和悠然的情绪则用较慢的速度和较低的提按频度,使书写者任情恣性、抒怀达情。通过复杂多变的线条对比和与其他相关书法元素的结合展现,并将书写者鲜明的个性差异和书体风格体现出来,透过其书风能窥其性情,“书如其人”可谓如此。书法中当属行书、草书最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行笔灵活,提按的节奏更快。张旭、怀素二人的草书可谓是“一代草书冠冕”,其中张旭的狂草字肥,中锋提按顿挫的用笔都十分强烈,线条有粗有细,骨肉兼备,结构、用笔和速度变化相互作用,空间上紧密疏松的对比,形成疾风骤雨式的节奏和气势,将其纵逸豪放之情流露出来。此外,书法往往受书写者主观情怀和情绪态度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书写者的情感、心态迥然不同,书写者的书风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书法提按中所产生的轻重、疾迟、虚实线条是书写者的自我展现和情感的外化,通过提按使字里行间的情意具有形象性和真实感,从而与观赏者产生心灵共振。提按韵律上的差异所传递的个性情感是迥然相异的,有时即使是同一位书写者,但由于心境、情绪的不同,书写时所展露出来的节奏也不同,因此就有“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一说。三、提按的韵律及其情感表达效果书法美感的表现形式通常分为笔法、结体、章法布白三个方面,线条是笔法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书法创作中要有呼应变化之美、灵动节律之感,则需要富有韵律美的线条加以构架、铺排,而提按恰是使线条具有主次、轻重的韵律感的重要因素。提按的韵律美在书法创作中的调谐作用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笔法上的辩证用笔,而且能使笔意富有妙趣横生的变化,从而产生韵律感,使书写者的情感得到抒发,使线条能够跃然纸上而不显突兀。1.提按与韵律美的关系提按的韵律美无外乎书法线条的立体节奏感:提按明显则节奏强烈;篆隶和楷书的提按不明显,因此节奏韵律相对含蓄;而行草书运笔时似行云流水,笔笔多变,即使是同一个字,连篇下来也没有相同的笔画,结合中锋用笔,线条圆实浑厚,产生立体美感,结字错落有致,大小、方圆不一,极富韵律感。书法讲究“变”才具有审美意义。提按用笔的垂直运动与转折起伏、顿挫疾涩、藏露锋变化等的运用共同构成了立体空间运动,使线条的动静状态形成对比,从而增强了书法线条的韵律。书写过程中,每个字内部都有自己的节奏,欲右先左或欲下先上的逆锋起笔,或是行笔过程中的逆顿挫捻回锋,都蕴含着自身的节奏趋势。节奏的快慢、轻重,要随时根据字型大小和线条疏密程度调整提按的程度,做到小处多变,大处和谐,节奏变化多端,但放眼全篇却不显紊乱、慌张,使字型线条的变化在轻重、粗细、肥瘦、刚柔、方圆、枯润、连断、虚实、疾涩的对立统一中形成一种节律,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提按之法使篆、隶、楷书等静态书体能够笔断而意连,使行、草等动态书体字字呼应连贯,游丝牵连,同时讲求大小变化和虚实相生,由此产生立体感和韵律感,为整个篇幅增加了行气,使之气血通畅。由此可知,书法提按将行列间的章法布白、起伏波动表现得有条不紊,笔画长短、大小不一,字型结构欹侧生姿,清朗拔然,笔笔有意,更加强了点画线条的节奏感,带来丰富的韵律美变化,将结体和章法的宏微观运动里内含的节奏感外化出来,而其节奏韵律也同时影响着线条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2.提按韵律中的情感表露任何一门艺术都不外乎于情感的抒发,而书法的抒情性正是在于它的表情达意。刘熙载说过:“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他强调笔墨线条中呈现出的性情是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又言“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受命也”。书法艺术依赖法度,但人的思想情感是“法”的主宰,“法”最终是为了传达“意”,人内心细腻、复杂而又瞬息万变的情感变化总是难以通过言语极尽其意,而书法恰恰以它千变万化结语提按用笔可谓是书法筋骨血肉的表现,能够将书法线条的质感和力度形象性地外化抒写出来,使之具有主次轻重、虚实相生的韵律美。同时,情感是书法之根本,提按中所衍生出的节律和韵度又使书写者言不尽意之情尽性传达。参考文献:[1](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3]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4]熊洪斌《.书道法门叩探录》之九——提按论.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4).[5]于唯德,白军芳.论苏轼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的情感表达.中国书法,2017(20).[6]罗泽涛.浅谈书法中的情感表现.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7]沈松祥.书法中提按的频度与韵律美的调谐.潮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编辑王雨晴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