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材料作文例析

新材料作文例析

来源:九壹网


新材料作文例析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王征服了,自己将来无用武之地了。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了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一:容易出现的问题

1、阅读材料不能全面理解材料的内涵,断章取义。题目要求我们“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写成文章,可能有许多同学抓住“钱钟书先生说,有了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大谈史铁生、海伦、霍金、贝多芬的“幸”与“不幸”,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谈“心情决定看法”,谈看事物应该看到两面等等;也有的同学可能只抓住亚历山大“忧心忡忡”,大谈人应该有忧患意识,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谈勾践忍辱灭吴,史迁愤懑著史等等,都是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

2、阅读两则材料不能把握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从而从中提炼观点。许多同学的写作可能只局限在一则材料中,就事论事,不知道寻觅两则材料的共同的本质意义,就事论理。其实,探究材料的本质内涵的一种简捷的方法便是追问。例如“亚历山大”的材料,我们可以追问: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他为什么就忧心忡忡?他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将来无用武之地?结论是亚历山大难以超越自己的父亲。例如“唐诗”的材料,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唐诗对宋代诗人来说,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钱钟书先生为什么说,有了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结论是宋代诗人难以超越唐代诗人的成就。

3、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仅用这两则材料扩展一下作为论据,积累贫乏。材料作文的材料能够作为论据,但是不能只用它作论据。要联系历史和生活中的事理和实例,使文章意蕴更丰富,内涵更深广。

1

二:立意角度的确立

这道材料作文提供的是两则材料,我们确立观点必须寻觅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的本质意义。因为题目要求“我们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这两则材料我们运用追问的方式,可以获取它们的本质内涵。其实质应该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独辟蹊径与超越他人、坚持个性与创新方法、理性的对待前人的成绩、辩证的对待祖辈的功绩等等。这样,我们可以拟定下列一些题目:

1、用个性突围

2、切莫迷失在伟大面前

3、沉醉还是创新

4、寻觅自己的用武之地

5、选择超越

6、何以继往,何以开来

7、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

8、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

9、“感谢对手”、“榜样的力量”。

三:论据素材链接

(一)事理论据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科学研究的基本特色就是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是科学研究的本色。平

2

——袁隆

3、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4、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5、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歌德

6、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托尔斯泰

7、不创新即灭亡。 ——彼得·杜拉克

8、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二)事例论据

1、索尼成功的奥秘

(企业创新就要不断开发新产品)

“索尼:研究使它与众不同”,这句被公司奉为座右铭的格言,正是索尼成功的最大奥秘所在。从20世纪40年代末公司一开张就提出“做别人所没有做的事,研制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新产品”。工作中,研究新情况,发展新技术,开辟新领域,占领新市场,先人一步,以期胜人一筹。

一天,在日本广播协会的国内新闻与教育部办公室里,井深大见到一台美国产的音质优美的磁带录音机。这个在日本当时还鲜为人知的东西,使井深大立刻意识到了它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惜重金,他买下了它的生产专利。多次实验后终于产出了自己的磁带录音机,并几经创新后大获成功。

1954年1月,索尼又买下生产晶体管的专利。因为他们意识到电子技术领域更新换代的浪潮即将来临,于是他们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晶体管收音机。创新让他们比国内同行整整早了两年。

索尼公司最乐于起用那些具有不同经历、喜欢标新立异的实干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索尼人特别乐于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人人积极进取,个个奋勇争先,整个企业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

2、齐白石晚年变画法

(创新就要勇于突破,勇于超越)

1920年,年近花甲的齐白石在艺术上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他没有满于现状,他希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显示新意。

一天,绘画大师陈师曾登门拜访,齐先生拿出自己的绘画作品请大师指正。陈师曾看后,对齐白石的高超技艺大加称赞;同时,他还指出了一些不足,希望齐白石能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的风格。从此,齐白石闭门谢客,苦苦钻研琢磨,刻意求新。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他终于走出了一条突破自己、超越前人的艺术新路!

此时的齐白石,摆脱了民间艺术中粗糙繁琐的成分,融合了文人画简练隽永的笔墨,并创造性地以篆刻和金石之笔入画,终于形成了自己形神兼备的特色和刚劲清新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坛自创了“红花墨叶”派,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全新的艺术境界。

3、两位书法家

(创新是继承中的提升)

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著名的书法家——刘石庵和翁方纲。翁方纲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画都酷似前代的某某,例如这一横要像苏东坡的,这一捺要像李太白的。刘石庵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练,还要求每一笔每一画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有一天,这两位风格不同的书法家碰到了一起。翁方纲有些嘲讽地对刘石庵说:“请问仁兄,你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刘石庵却并不生气,相反还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翁方纲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重视前人,继承前人的成果,固然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一门学问和技艺又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只会使这门学问失去生命力,直至灭亡。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四、优秀例文:

要继承,但更要创新

4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继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创新,人生也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继承前人的传统,又善于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的人,才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王征服了,自己将来无用武之地了。读了这则故事,感到很好笑。父亲打下江山,我们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想,把父亲打下的江山建设得更美吗?这就需要在继承中创新,而不是走父辈的老路而不再超越!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创新是在继承前辈的成绩基础上的,只有在前辈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才可创新,才可超越我们的前辈。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有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但如果承袭他们的理论而不创新,可以断言,《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那么指引我们缔造新中国的思想、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理论,具有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难以横空出世。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有了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这就是继承与超越的关系。有了唐诗,不又出现了宋词了?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宋人一味的模仿唐人,那肯定是大不幸。

继承是重要的,但创新更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因此,不断的在人生的道路上继承、创新、超越自己,相信成功与掌声终有一天会属于你!

从“亚历山大的担忧”说起

据传,父亲一打胜仗,亚历山大就忧心忡忡。为什么?——怕天下都被父亲征服了,自己即位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5

面对这个理由,我先是哑然失笑,觉得这个理由真得很特别,甚至有些无厘头;可是笑过之后却陷入了深思,觉得亚历山大的担忧不仅不是无厘头,反而担忧得挺有道理,试想,当李白写出一首首气冲斗牛的诗篇的时候,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是不是有过这种担忧?当牛顿用他的三大定律将运动奥秘揭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那些年轻的物理学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当乔丹在篮球场上打破一个个纪录的时候,那些初入NBA赛场的后生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

无庸置疑,他们都有过这种担忧。看来,“亚历山大的担忧”反映了人们面对优秀前辈时的真实心理——既兴奋,又嫉妒,还有一点点对自己的不自信。

然而,我要提醒你,如果在优秀前辈面前,你仅有这种“担忧”,那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超越前辈的人,那就要在“担忧”之后,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才能超群的前辈而高兴,为自己能拥有一个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而高兴。试想,如果没有牛顿力学理论,怎能激发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这一天才的构想呢?如果没有乔丹们的巨大成就,怎能激发科比们的万丈豪情,为观众奉献出一场场精美绝伦的比赛?如果没有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又怎能有马云们独辟蹊径的传奇创业经历?

唐诗过后是宋词。前人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定会激励后人去拼搏,去超越。想当初,面对唐代诗人们将律诗、绝句这些诗歌体裁演绎得五彩斑斓的时候,宋朝的诗人们肯定也担忧过,哀叹过:唐人已经把这些体裁的精妙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将生活的喜怒哀乐描绘得体贴入微,哪里还有我们宋朝诗人的地盘?然而,宋诗并没有因此而凋零,它开辟出了“理趣”这一诗歌新天地;不仅如此,宋代诗人还努力拓宽了诗歌这一体裁,将曲子词这一诗歌新样式谱写得荡气回肠。当我们读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谁能不感叹宋朝诗人们才气之横溢?谁的眼中还会只有唐诗没有宋词?正是由于宋代诗人们没有在唐诗这个巨人面前自卑自弃,没有把这份丰厚的遗产当成甩不掉的包袱,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诗学底蕴的养料,研究它,借鉴他,超越它,终于在诗歌的花园中培育出宋词这朵奇葩。如果我们再沿着诗歌发展的道路往后走,我们还可以看到元代诗人做着宋代诗人同样的事,他们站在宋词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了通俗晓畅、感情张扬的散曲。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唐诗就没有宋词,没有宋词就没有元曲。前人创造的业绩,先辈开辟的疆野,给后人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虽然这种支撑带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对于一心想开辟自己新天地的人们来说,这份压力不正是前进的动力吗?

但愿我们今天的人们,在面对前人的优异表现,面对前人留下的伟大业绩时,不再只是“担忧”。

唐诗过后是宋词,唯有站在高山方能看到远方。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