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北大荒的秋天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通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三、 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朗读课题,激发阅读期待。
1、(出示:荒)这个字念——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事先老师查过了词典,上面有这样的一些相关解释:(1)庄稼没有收成或严重歉收。(2)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3)严重缺乏。(4)荒凉。读了这些解释,看到“荒”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一个地方什么东西也没有,十分荒凉。„„)
2、(出示地图)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这片广大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3、但是,在黑暗的旧社会,肥田沃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大片的沼泽地更是一片荒凉,人们就把这个地区称作“北大荒”。“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曾经的北大荒。(课件演示往日北大荒)
4、新中国成立之后,北大荒得到了开发利用,变成了肥沃的产粮基地,是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现在那里已经是秋天了,让我们一起去那走一走,看一看。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把书打开,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课文。(听朗读录音)
2、老师看到不少同学也跟着录音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了,非常好。听了录音,你觉得北大荒的秋天怎样?(美)
3、想读课文吗?把这些生字新词和长句读好,就能更好地读课文。谁来试试? 银灰 透明 波纹 大豆 燃烧 摇铃 山岭 茫茫 映照 顿时 脸庞 赞美 挺拔 明镜 一碧如洗 热闹非凡
读记生字时,要字字入目,声声入耳。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读长句要注意停顿,再根据划出的停顿节奏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4、词语、长句都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的朗读也一定会很棒!想自己美美地读课文吗?
抓紧时间,根据老师给出的自读提示,亮开嗓子读读课文吧!生试读课文。
5、(出示第一自然段)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谁来高兴地读读这一段?我们常说的“一叶知秋”,落叶是秋姑娘发给同学们的邀请函,同学们让我们去看看北大荒的秋天。(图片展示)
6、同学们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美丽的北大荒、火红的北大荒、诱人的北大荒„„)大家用一些词语来赞美北大荒,作者用了一句话来赞美北大荒。(出示: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齐读。
7、再思考一下,文中从哪些方面着手描写了北大荒的美?(从三个地方分别写了北大荒的美,是天空、小河、原野。)这三个地方各有特点,他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
8、三个地方,各有千秋,你肯定有最喜欢的地方。好好地把这2.3.4自然段读一读,再把这三个地方比一比,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地方?并且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令你喜欢?
生自读课文,师不停地巡视倾听交流。 9、大家各有所爱,都有自己的理由。现在我是一个到北大荒旅游的人,我站到三叉路口,我不知道要到小河那里看看,还是要到天空那里,或者是要到原野那里。你们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这个游客吸引走!
指名朗读三个自然段,并评价。
*美丽的天空真让我心动!还真有点想去。不过我怕上当,你们谁再读一遍,让我再想象一下,看能否想出来?
*我想起买东西时的一句话:货比三家不吃亏。今天我也要把你们三家比一比,看看究竟哪个好,最后再定夺。下面请喜欢小河的来向我介绍。
*不错!不错!是很美!不过我还是要看看原野,说不定那更美!谁来读?
10、北大荒的秋天确实很美!原野热闹,美!小河清澈,美!天空诱人,美!我也要忍不住感叹:“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三、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这么多的美景中,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来回味回味吧! 2、(出示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哪儿? A、(引读: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 “一碧如洗”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可以看出天空很干净。 B、(引读:天空中的流云也很美。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1)读了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词? (2)天空中的流云,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课件演示),难道流云只有这几种颜色吗?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还有会有哪些颜色呢?
(3)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颜色,请看——(课件演示:粉红、金黄、雪白、乳白、桃红、鹅黄、玫红、墨绿、碧蓝„„)
(4)这哪还是天空呀,简直(引读: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呢?利用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也可以与你的同桌交流,完成下面的天空题,可以用上刚才说的表示颜色的词。
[出示填空: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就变成一道( )、一道( )、一道( )、一道( ),就像是( )。]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你们也可以去写文章了,课文可以把这段话写下来,和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美。
3、既然天空这么美,谁能把它读出来? 4、这么美丽的天空,谁已经把它记下来了? 四、小结,拓展。
1、这么美的北大荒,这么美的秋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品味其他的自然段。 2、最后,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段美文,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七月的北大荒,天气清明,微风徐来,袭人衣襟。茂密的草丛上,厚厚的盖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泛出迷人的香气,粉红色的波斯菊,鲜红的野百合花,亭亭玉立的金针花,正如丝绒锦锈,装饰着这无边的大地。蜜蜂、蝴蝶、蜻蜓闪着五彩缤纷的翅膀飞翔;野鸡、野鸭、鹭鸶、水鸟,在低湿的水沼处欢跳;麂子、獐子在高坡上奔窜。
北大荒的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水稻,黄澄澄的谷子,红彤彤的高梁,淡褐色的大豆,袅袅的炊烟,一幅“喜看稻蔌(su)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秋收美景。农田里,鲜红鲜红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宛如舰艇,驰骋在金黄色的海洋里,劈开麦浪、滚滚前进。它们走过一线,便露出一片黑色的土地,而金字塔似的草垛,疏疏朗朗地一堆堆排列在土地之上,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金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指课题读《北大荒的秋天》)。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这些优美、生动的词语,谁能读好它们。 (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 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热闹非凡 银灰 橘黄 血红 绛紫
五彩斑斓 遍地金黄 哗啦啦 乐呵呵 沉甸甸 映照 燃烧
赞美 抖动 脸庞 豆荚波纹 山岭 转眼间 顿时 指名读、学生领读、齐读。
2、找中心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还知道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指名回答、齐读,指导读好感叹号。
3、回忆课文层次、段落。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呢?(指名回答:秋天的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板书: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4、过渡:愿意和我一起随着课文,走进北大荒,去细细地品味它秋天的美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读第一自然段: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生:“天空”。(板书:天空) 2、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怎么样?
1)、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然后告诉大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相关句子,谈感受。
“一碧如洗”理解:天空碧蓝如同洗过一样干净。(板书)(课件出示图片) 指名读、齐读。 3)、师:北大荒的天空美,不仅美在它白天一碧如洗,更美在傍晚时分,流云不 断地流动,在夕阳下变化出绚丽而丰富的色彩。 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夕阳下天空流云的呢?(“这些流云„„锦缎。”)指名读。 4)、图文对照,你觉得作者写得美在哪儿呢?(这些流云的颜色多
么富有变化。出示:银灰、橘黄、血红)
每读一个词语你会联想到什么?(银子、橘子、血液)
你还能说几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吗?(生:火红、天蓝、草绿、雪白、乌黑、 柠檬黄、乳白„„)
这么灿烂多彩的流云,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五彩斑斓)(出示课件) 5)、天空中的流云如此五彩斑斓,难怪作者要说:“就像是(学生接——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那如果让你写,你会把此情此景比作什么呢?(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不断地变出无穷的色彩。就像是一位画家在天空中画了一幅五彩的画。就像是天空中一只小猫打翻了画家的调色盘„„)
3、同学们独特的想象让老师感受到北大荒天空的美,你们一定也感受到了,就让我们美美地再来读读,边读边想象北大荒的天空的多彩,我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欣赏了北大荒天空的美景,作者又把我们带到了哪里?(生回答:小河。板书:小河)
2、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小河的美景呢?其他同学思考:北大荒的小河美在哪儿? 指名读第三小节
读后出示相关课文,读,看课件,问:你觉得北大荒的小河美在哪儿? 3、“小河清澈见底„„怀抱里。”(板书:“清澈见底”)理解:清澈见底,可见到水底的什么呢?出示句子:小河清澈见底,连 都看得见。 (碧绿的水草、圆润光滑的鹅卵石、活蹦乱跳的小鱼„„)
还美在哪里?(比喻:把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小河颜色美,河水清,形状弯弯曲曲,水面平静。)
指导朗读,声音轻缓。指名读,齐读。
4、小河总是这么平静吗?(不)是谁打破了小河的平静?(生读:“一群小鱼„„波纹。” ) 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见底,小鱼的出现,更使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你 该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
5、小结:小鱼在北大荒的小河里生活得自由自在。这一小节第一句写出了小河的静态美,第二句写出了动态美,无论是静静的小河还是漾起波纹的小河,同学们都很喜欢。谁来读读这一小节,把小河两种不同的美表现出来。(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北大荒的天空、小河,现在我们去原野看看吧。
2、谁来读这一小节?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板书:热闹非凡)(看课件)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非常热闹,热闹极了,不同一般的热闹。) 你在哪里见过“热闹非凡”的景象?(指名回答) 身处“热闹非凡”的地方你一定会听到很多声音。 3、“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里?我们好好读,看谁的耳朵灵,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学生自读)
4、读到声音了吗?(交流:大豆豆荚在笑。一阵阵风吹过,成熟的豆荚就发出“簌簌”的声音,就好像在咯咯咯地欢笑。还听到了高梁在演唱的歌声。红彤彤的高梁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着脑袋,发出了沙沙的声音,就是他们在唱歌啊!)大家可真会读书啊!书上没写出来的声音你们都能读出来,了不起!指导读相关句子。 5、你还看到了什么热闹的景象? (山坡上„„燃烧起来了。)
有读不懂的地方吗?你怎么理解“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心会不会燃烧?心燃烧就是说心里很——(生:热乎乎、激动、喜悦、兴奋)你什么时候心里会热乎乎、激动、喜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
农民为什么会激动、喜悦?(丰收了)
师小结:是啊,榛树叶太红了,红得像着了火。原野的景色这样美,庄稼又丰收了,人们的心里高兴啊、激动啊,感情就像燃烧的火一样热烈、奔放。) 指导读句子,读出激动、喜悦。
6、小结:作者把大豆、高梁当成了人,用打比方的方法把“榛树叶”比作了“一团团火”,让我们感受到了原野热闹非凡,感受到了北大荒人丰收的喜悦。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原野的热闹非凡写具体的呢?师读第一句,生接读。 分男女生读 同桌分角色读
小结:出示卡片:像这样的句子关系就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7、今天我们学了新的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请你来完成这个小练笔。(口述)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北大荒的秋天美吗?你们喜欢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更喜欢了。他们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因为这里的(引读“田野、山岭、江河„„宝物来。”) 2、你能从这段话里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的意思吗?
(九月,大豆成熟了,秋风吹过,豆荚摇动,就像在摇铃。这预示着这个季节,庄稼成熟了,满地是宝物。)
3、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都捧出什么宝物?(北大荒的草甸子是所说的长满野草的湿地,主要覆盖的植被是羊草,还有柳条、蒲公英、黄花菜、红灯笼花、蓝灯笼花等,动物有狍子、野兔、野鸡等等)
4、物产丰富的北大荒多么令人神往,让我们再次去感受它的魅力吧!(齐读第五小节) 5、过去这里一片荒凉,可没这么多宝物,所以叫北大荒。如今在人们的辛勤劳动下,已经成了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成了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它也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北大仓。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来赞一赞美丽富饶的北大荒吧!(齐读第六小节。) (六)总结
同学们,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无数壮丽的山河、富饶的地方,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一些有关的图片和文章,互相交流,开拓视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完成小练笔。
课间的操场上热闹非凡
板书:
天空 一碧如洗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清澈见底 美
原野 热闹非凡
教后反思: 课文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笔法细腻,色彩绚丽多姿。鉴于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环境,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读、说说、议议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语言文字、实物美景、描摹联想之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理解、感悟的创新能力。
借景赏读,品味色彩美。 课文第3-4节中,出现了许多表示色彩的词语。如:“一碧如洗”、“银灰”、“橘黄”、“血红”、“绛紫”“黑红”等等。这些颜色对大部分学
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要真正感知这些纷繁的色彩,学生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首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和着音乐轻轻的集体读,有富有感情的个人读,有自由的大声朗读等。通过让学生朗读,把自己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感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了。其次,我又通过挂图让学生置身于北大荒“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的真实场景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将色彩与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一方面,使得色彩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使它承载了丰富的情态内涵。学生在认识、领悟色彩美的过程中,不只是盯着色彩,而是关注其所处的整个环境,无论是语言的,还是画面的。学生面对这多姿多彩的景物,对各种色彩的感悟就能品味出它的美不胜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