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OO6年5月 山东经济 M町.・2OO6 总134期第3期 SH^NDO 『G EC01 l^fY G瞰.134 No.3 全球区域化趋势下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 时 英 胡 磊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济南z,,oo14)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已由国家(地区)阀的竞争演变成区域(集团)阃的竞 争,贸易壁垒也由国际壁垒拓展为区域壁垒。在此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内外夹击的困境,内部产业空洞化俨 然成形,外部存在经济边缘化的风险。作为与一衣带水的应充分发挥与的经济互补优势以及地缘文 缘优势,抓住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与的经贸合作,逐渐实现经济一体化,联合并利用整体 的力量与其他区域经济组织抗衡,在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发展的潮流中保持海峡两岸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边缘化;产业空洞化;经济整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o一9r71x(2006)o3—0120—04 两岸经贸关系是在“后冷战”时期“经济合作取 地区处于不同阶段的FTA已超过50个。东亚各主 代政治冲突”的国际政经大气候中,在全球化浪潮的 要经济体。都把区域合作作为扩展其贸易自由化的 推动下,随着经贸中心向亚洲转移而孕育、发展 重要之一,中国以及日本、韩国、东盟、印度等对 起来的,又是以新世纪初期两岸先后“人世”为契机 一体化的重视意味着东亚经济融合的条件和时机趋 获得更大进步的。两岸经贸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于成熟。而从目前东亚地区内浮现的AnIA、“l0+ 也必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成为不可遏止的潮 3”、“10+1”以及JsEPA、CEPA等板块结合来看,东 流和趋势。因此,应因势利导,抓住经济成 亚经济的“机制性”一体化遵循了理性、灵活、务实原 长所带来的发展机会,推进与祖国经济深度整 则,体现出多层次、多样化板块竞相发展的态势。此 合,构建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分工的联动格局, 种形势下对于游离于外的经济而言,显然存在 增强两岸的整体竞争力。 着经济边缘化的风险。 一、自身经济发展的困惑——两岸经济一 据《工商时报》报道,台经院指出,若CEPA 体化的外部驱动 连结港澳与华南9省成立的“9+2”区域合作。 (一)经济区域化态势与经济的边缘化。20 加上未来与亚细亚成立自由贸易区,而依 世纪9o年代末期。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速 旧被两者排除在外,则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发展的态势,掀起了第三次浪潮。并一直延续至今。 将衰退0.15%,贸易条件、经济福利也会更加恶化, 这次浪潮的特点是区域贸易协定特别是双边FTA 经济边缘化将更为严重。实际上,经济边缘化 在全球各地涌现。截至2005年9月,正式向世界贸 是对经济体在区域经济中地位下滑现象的描述,反 易组织(WTO)通报的自贸区等区域贸易安排已达 映经济体在区域经济事务中由于可替代竞争的出现 334个,其中80%是在过去l0年签订的,仅2005年 日渐“去中心化”的过程。表面上看,是经济体对区 1至9月就新增27个。 域经济活动参与减少,经济活力萎缩,实质上是区域 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虽晚,但各国正迅速 竞争力的下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经济边缘 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努力迈进。1997年以后, 化问题又是在亚太经济乃至全球产业分工链中 东亚各类双边FrA大量涌现,构成区域经济合作第 的定位问题。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 三次浪潮在亚太的主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亚太 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其区域经济地位从美、 [作者简介】时英(1956一 ),女,山东文登人,山东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 际贸易理论与。 ・12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El经济的边缘上升为亚太区域的技术、产业终结。 851.9美元。 然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祖国等发展中经济体 上述现象表明,岛内制造业资本外流不但引发 的替代竞争,以及“人世”带来的挑战,加之岛内政治 失业率增加、投资规模萎缩,而且进一步导致其国际 等非经济因素的负面影响,等等,都在改变着经 竞争力的弱化。岛内制造业资本外移已不单是“防 济赖以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动摇着经济在亚 御型”投资性质,而是向“扩张型”投资转变,其结构 太产业分工链中的既有地位,使经济面临“由产 也不单是扩张经济实力和促进本土产业升级,而是 业分工地位下降导致经济边缘化”的挑战。 造成高科技与上游工业大规模外移。新世纪以来, (二)产业空洞化。产业空洞化(Hollowing 随着以资讯电子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的海外生 —out)是指由于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大而带来的本土 产比重及FDI净流出的快速增长,岛内制造业雇佣 生产、投资、雇佣等减少的想像。按照产业空洞化的 规模、投资规模以及产业竞争力出现下滑现象,透视 一般性衡量指标(刘红,1998;林武郎,2003),确 出“产业空洞化”俨然成型。 实存在“产业空洞化”的趋势:首先,资讯产业海 二、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外生产比重大幅增长。据台“经济部”2003年12月 (一)比较利益是两岸经济整合的驱动力。海峡 l Et公布的“92年制造业经营调查报告”显示, 两岸互补、互利的产业分工和蓬勃发展的经贸关系, 制造业海外生产比重逐年增加,岛内自制比例逐年 使两岸具有经济整合的现实基础。由于经济发展程 减少。2002年委由海外生产基地生产的比重达到 度的不同,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及社会劳动 18.7%,相较2OOO年提升了近1O个百分点。其中 生产效率的高低,在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中客观地 资讯硬件产业的海外生产比重攀升更快,20O2年已 存在经贸优势互补和社会化分工、合作的必然要求。 达64.7%,较2000年提升了l3.4个百分点;2003年 从资源禀赋条件看,祖国拥有丰富多样的 高达79.1%。实际上,2000年以来的4年间, 自然资源、广阔而廉价的土地、低廉而充沛的劳动 资讯产业委由海外生产的比例平均达到61.8%,较 力、庞大且深具潜力的消费市场、雄厚的科技队伍与 20世纪后4年提升了l7.1%;其中生产比重相 科研实力等诸多经济优势,但缺乏足够的资金、先进 应的由29.1%增加到44.8%。其次,资讯电子产业 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而的经济发展较 的海外投资逐年上升。自1993年起FDI制造 先行一步,具有相对充沛的资金,较为先进的生产技 业投资除了1995年为净流入外,其余各年均为净流 术,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国际营销渠道以及金 出。表明制造业资本外移超过外部制造业资本 融、商业服务等优势,但受到地域狭小、资源缺乏的 进驻,形成资本净流出的局面。1991至2002年FDI ,以及劳工短缺、工资上涨的压力,使其经济转 制造业净流出高达236.5亿美元,其中电子电器业 型遇到瓶颈。对而言,可望通过两岸间的经济 FDI净流出65.3亿美元。2OOO年以来4年间, 整合,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通过贸易转移和贸易 制造业FDI净流出158.9亿美元,占过去l3年总净 创造效果,淘汰原有产业结构的边际产业,转变传统 流出额的67.2%。其中电子电器业FDI净流出68 的生产与贸易形态,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从而实 亿美元,占过去l3年净流出总额的104.1%,表明近 现经济转型与升级。而祖国则可充分利用 年来以电子电器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外移迅速。此 较为充裕的资金、先进的生产与管理、完善的国际营 外,与上述FDI制造业投资净流出趋势同步,台 销网络来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湾本土制造业从业人数、设备投资率、生产指数年增 海峡两岸通过经济资源的互补和产业结构的整 加率、劳动生产力呈下降态势。(1)从业人数方面, 合,将各自的经济优势结合起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 2001年下降4.5个百分点,2O02年叉下降1.8个百 置和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互补、互利、互 分点,2003年也仅在前两年下降的低基期上增长 惠的效果,带动整体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从而形 1.7%。(2)岛内设备投资率,2001年负增长35。 成一股强大的经济,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经济中的 3%,2002年负增长0.7%,2003年仅回升0.5%。 竞争能力,并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的 (3)制造业生产指数,近4年平均年增率3.2%,较 压力。 2O世纪后4年平均下降3.7个百分点;同期电子电 (二)互补、互利的经济合作格局是两岸经济整 器业下降幅度更大,达到10.2%。(4)制造业劳动 合的内在要求。2O世纪的最后20年间,两岸经贸 生产力,2000年以来4年较2O世纪后4年平均下降 关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两岸 ・ l2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又先后于2001年底和2002年1月加入wro。根据 WrID规则,由于祖国逐步降低进口关税,取消 部分进口管制,进一步开放市场,两岸经贸又上了一 个新台阶,出现了新变化。2002年两岸贸易总量第 一次突破400亿美元(41o.6亿美元),比2001年增 长了36.9%,占全年外贸总量的16.9%。 出口330.5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7.4%。占全岛 出口总额的25.3%,比2001年增长5.7%;进口79. 4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4.7%,占全岛进口总额 的7.19%,比2001年增长1.6%。同时。对祖国 的贸易顺差首次突破了200亿美元,比2001年 增长了38.3%。截至2005年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 累计4958.05亿美元,其中对台出口817.28亿 美元,向出口4140.77亿美元,对 实现贸易顺差累计达3323.49亿美元。是 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是大 陆第二大进口市场。. --e.-对的经济 依赖度出口依j蛊 一台渖对的经济 依赖度进口依I嚷 —..台{依赖度总经济依籁 粤对的墅济 1987 l990 l993 l996 1999 2000 2001 20O2年以前对经济依存度的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经济研党所。两岸经济统计月刊, (96),P25;“海基金”,两岸经贸,2002,(o1)。P66.的数据 整理所得。 长期以来,的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对美国的 出口依存度一般在1/3以上。虽然∞世纪9o年代 以来,对祖国的出口依存度以年均l%一 3%的速度增长,但截止2001年时,对美国的出 口依存度仍然是第一位,达22.5%,略高于祖国大 陆。而入世后的第一年,对祖国的出口依 存度却猛增了5.7%,达到25.3%,美国则只占2O. 5%。这也就是说,出口总量,输往祖国的 占1/4,输到美国的只占1/5,祖国成了最大 的出口市场。2005年两岸贸易达934亿美元,较 2004年增长了12.6%,其中顺差497亿美元。 地区对的贸易顺差额逐年增加。 与两岸贸易关系的发展相适应,台商在的 投资也有一个持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并配合 宏观经济的调整和投资环境变化,掀起了一轮 ・ l22・ 又一轮的投资热潮。随着2o世纪7o年代至80年 代初期两岸间接贸易的展开,一些台商开始突破台 湾当局的,以“外商”名义经第三地赴投资。 1987年当局解除外汇管制后,台商开始对外大 量投资。2o世纪8o年代末期,台商受廉价劳 动力及潜在市场的吸引,很快将投资重 tl,转移到祖 国。根据地区统计,从1992年起,已 经成为每年度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经 济部”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台商对祖国 投资件数逾2000件,台主管单位核准投资金额近7o 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51.o5%。副江 丙坤在访问时指出,在2O00年时的外资只 剩下70多亿美元,并且每年都在递减。但台商投资 ,l999年是12亿美元,2O00年是45亿美元。台 商在投资经营,充分利用了两岸经济资源互补 的优势,使台商产品在返销及销往第三地市场 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示范效应进一步增 大了台商赴投资的吸引力,进而两岸贸易发展 又对投资增长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 两岸贸易关系的迅猛发展和台商在投资的 持续、大幅增加,使两岸建立在资源互补、产业互动 和投资、贸易合作基础上的分工关系日趋紧密,也为 两岸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奠定了现实的经济基础。 三、两岸经济整合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互补条件和竞争潜力。从目前两 岸的竞争优势看,劳动密集型产业较有优势,台 湾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较有优势。但从两岸在 国际市场上竞争潜力来看,产品替代产品 的程度逐步提高,替代产品也逐渐由传统低附加值 的制造业产品转向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产品。可见,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海峡两岸地区 生产要素互补性强,产业发展关联性大。矿产、 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而资金充足, 科技产业化经验丰富。“互补”条件有助于发挥各自 优势,增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力整体能力。着眼两 岸在国际分工中的整体竞争潜力,劳动密集型产业 仍具有明显优势,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也 逐步显现。把两岸建设成为亚太地区融劳动、资金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一体的混合型制造业中 tl,,将 成为两岸产业发展的共同战略选择。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两岸的资金和技术密集 型产业还相对薄弱,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 相关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的基础上。因此。两岸 应该依靠丰富的科技人才力量,借助科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产业化经验,重点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产品研究 资。并以华南地区与港台经济一体化为基础,有计 划地循序向全国推进拓展。 (四)直接三通是两岸经济全面整合的预效应。 与开发领域的合作,逐步降低高科技产品对发达国 家的技术依赖性,促进两岸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由技 术和产业传递的中间站逐步转向东南亚国家的承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在向新华社发表谈 纳、开发先进技术的主要基地。 话中,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 (二)构筑垂直与水平并重的产业分工体系。台 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 湾制造业的“浅碟型”即“外向型”的特征,决定了它 协议”,这是祖国第一次明确“三通”的内容。 必然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而祖国经济的崛 1995年1月,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 起及其广大的内需市场,相对于一衣带水既有地缘 发展、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主张,也再 又有文缘的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避风港”。 由于产业结构同有着明显的层次差,在许 多行业上能够而且容易形成垂直的分工体系。同 时,的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具有水平分工的潜 力。今后,应当采取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 混合分工模式,整合两岸经济。以制造业为例,在电 子通讯工业等高科技制造业领域,两岸容易形成上 下游关系的垂直分工体系。在高精尖的基础研究方 面,具有雄厚的基础科研开发能力,可与的 应用性开发相结合,形成以为上游,为中游 的垂直分工体系。在钢铁、机械等基础性制造业领 域,目前受资源和研发能力的,主要以技术 合作和代工方式生产,而的一部分机器设备以 及零部件都需要进口,两岸可以利用完备的中 下游体系,利用的研发和市场,开展垂直分工。 同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根据各自优势采取水平分 工的模式,在食品饮料、服装、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领 域,已经丧失了生产优势,需要向外转移, 可以借助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低生产成本为优 势,进行相互间的水平合作。 一 (三)建立以华南区域经济合作为重点,梯度推 进、逐步拓展的经济合作格局。和华南地 区地理相邻、血缘相亲、语言相同、相互经贸关系极 为密切,而且作为的开放前沿和经济发展最快 地区 华南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 还是经济运行机制方面都具有前店后厂关系,实际 上已形成明显的经济一体化趋向。在各省区经 济发展极不平衡,东西南北差距大,短期内全面铺开 区域经济合作因受经济、地理条件仍有一定困 难的情况下,宜采取有霞点、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办 法。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发挥华南地区和 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率先实现一体化。国家 为支持和促进华南地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合 作,应在加强指导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增加投 次指出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迫切性及其对经 济发展的重要意义。1997年4月两岸之间“试点直 航”,是两岸局部“三通”的一大突破。虽然在当 局的下,两岸直接“三通”尚未实现,但是 “三通”所带来的预效应还是很大的。目前“三通”技 术操作上是没问题的,实现了小“三通”、两岸互设银 行代表处、直接通汇。2005年春节,两岸自1949年 以来首次采取双方对飞直航,双方各6家航空公司 参与,首次直飞。对当局来说,也许这 是陈处理问题上可以得分的“政绩” (Washington Post,Jan.16,20o5)o 2005年3月国家关于新形势下发 展的四点建议,以及连宋访问,充分体 现了对台的新意和最大的诚意和善意。在 国家与亲民党宋楚瑜的会谈中,就 一些具体问题达成共识,还就两岸自由贸易区等一 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这说明领导层对台海问 题的复杂性和国际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愿意尽量 根据国际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来处理未来的 发展。这对两岸经济的全面融合无疑具有重大的推 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长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两岸经济协作[J].厦门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2]林媛媛.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J].国际经贸探索,2003,(06). [3]沈丹阳.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泛亚 洲经济共同体”[J].国际经济合作,2004,(06). [4]陈恩.地区经济结构分析——从产业结构角度 切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黄少敏.台商对祖国投资与两岸制造业分工 [J].世界经济研究,2O04,(03). [6]李非等.21世纪初经济形势与走向[J].研 究集刊,2002,(01).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