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卷第6期 2017年3月 广州化工 Vo1.45 No.6 M 2017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利用捕捉的CO2贮能减排 金家敏 (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200437) 摘 要:根据碳气化反应(CO +c=2C0)能够吸收大量热量和消耗许多二氧化碳的性质,文中阐述了利用捕捉的CO 和碳作 为生产CO的原材料,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加以贮藏和减排的理论依据、生产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贮能减排和节能减排效 果,经济效益、能耗等。结果认为这个方法贮能减排显著、能耗低、经济效益明显、生产技术可行。但是这是一个特大的工程项 目,要多方面协作,要由国家统一安排实施。 关键词:捕碳;碳气化;贮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064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677(2017)06—0042—03 Make Use of Capture CO2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arbon Reduction Emission 】lN Jia—rain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terials,Shanghai 200437,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ature that the carbon gasiifcation reaction(CO2+C=2 C0)can absorb a lot of calories and consume many CO2,making use of the capture CO2 and carbon as raw material for CO production,converting , electrical energy into chemical energy,and the theory basis of the energy storage and carbon reduction emissionproduction process,the main production equipment,the effect of the energy storage and the carbon reduction emission, economic benefit and energy consumption,etc,were described.This result showed that this method had significant energy storage,carbon reduction emission,low energy consumption,obvious economic benefit and feasible production technology.Compared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it was a feasible and better way.However,this was a big project,it needed multiple collaboration,uniifed arrangement and to carry out by the country. Key words:carbon capture;gasiication;energy storage;carbon reduction emissifon 地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威 胁。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会议以后,减排捕碳成为全 球各国统一行动。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迫在眉 睫。 或 CO,+C+2C0,一38790 kcal/kg・mol(162297 kJ/kg・mo]) 2C0+02=2C02,+136440 kcal/kg・mol(570865 kJ/kg・too1) (2) 从网上看,有关捕碳,人们的注意力似乎全集中在捕碳掩 埋技术路线,即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路线。目 前,全世界有近200个捕碳项目,有许多捕碳公司,投入的资 金也很大。有关CCS技术路线,也有许多议论,如费用高,掩 埋地方有限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捕捉封存技术路 线是否是久长之计,值得人们深思。 依靠捕捉的CO:贮能减排也许是一个实现有效减排的一个 好方法。 C+O2:CO2,+97650 kcal/kg・mol(408568 kJ/kg・mo1) (3) 式(1)又称布氏反应(Boudouard),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 反应。煤气发生炉生产煤气、高炉炼铁、鼓风炉炼铜、隧道窑 生产海绵铁、钢铁零件表面固体渗碳等工业生产,全是依靠这 个反应。工业生产中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 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由式(1)的热效应计算得到1 kg碳 气化后生成CO吸收的热量是13525 kJ,可折合为3.76度电的 发热量。与此同时,消耗了3.67 kg CO ,也就是说,贮存1度 电,同时减少了约1 kg CO:的排出。 这就是利用捕捉的CO: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实现贮能减 排的理论依据。 1 利用捕捉CO 贮能减排的理论依据 利用捕捉的CO:贮能减排或生产煤气是基于碳的气化反 应,即: CO2+C=2C0 AH798】5:+41.21 kcal/mol(+172 kJ/mo1) (1) 第45卷第6期 金家敏:利用捕捉的CO 贮能减排 43 发电厂产生的废气(CO:+N:)经分离后,CO:和N:分别进人CO 和N 贮气罐。分离出来的CO 又进入气化炉.在气化炉和发电 厂之间有2根输气管和多个贮气罐相连。一根为CO管,另一 根为CO:气管。输气管、气化炉、发电厂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循 环系统。CO 是气化炉的原材料,CO是发电厂的燃料。发电厂 由原来的煤直接燃烧变为CO燃烧,即间接燃烧。 3气化贮能关键设备 气化贮能的关键设备有二:即电热煤气发生炉和大型的 N,一CO,分离机。 电热煤气发生炉也可称气化炉或换能炉,是一个用电热生产 煤气的新型的大型加热炉。电炉的最高工作温度应该是1200℃。 图1碳气化反应达到平衡时气相成分与温度的关系 Fig.1 Equilibrium values of CO2 and CO for reaction(1) 从图1 看出,当反应温度在950 ̄C时,气相中C0的浓度 几乎达到100%。 图2 C0:与焦炭反应,气相成分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Fig.2 Gasification rates of CO2 and coke reac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图2为CO:与焦碳反应气相成分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由 图2可知,在1000℃以下,反应速度很慢,当温度达到 1200℃,反应速度就很快,只需几秒就达到平衡。由此,气化 贮能生产的工作温度应该在1200℃左右 。 2气化贮能发电生产工艺流程 化碳分离器 图3气化蓄能发电示意图 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gasification,energy storage and generate electricity 图3为捕碳气化贮能发电生产的流程。捕捉的cO +煤碳 粉在电热煤气发生炉内发生反应生成co(CO:+c:2C0)。生成 的CO进入CO贮气罐贮存。CO从贮气罐输送至发电厂发电。 电炉的功率大小视设计贮能大小或应用CO 多少而定。如果想 把发电机组的谷电能量全部贮存,一个300 MW发电机组必须 配备约35万kW电热气化炉。 电热煤气发生炉是一个至今未见的创新的大功率大型炉, 至于气化炉采用那一种结构、大小等问题,都应由炉子专家和 试验后决定。我们现在能建6000多立米的特大型高炉,预料 建一个大型电热气化炉,应该不存在问题。 N,一CO,分离机或大型的CO 捕捉机是主要设备。目前,全 球已有15台大型捕捉CO 机组投人运行,年捕捉量为2800万 吨,据此计算,一个机组的年捕捉量是187万吨。一个300 MW 机组,每小时耗煤量大约是100吨标煤,产生的CO:量大约是 320吨,年排出CO2量约为280万吨。据此,配备2个捕捉CO 机组即能满足生产要求。 采用富氧燃烧发电,可以免去N 一CO 分离机组。考虑到 O:一N 分离的能耗可能远比N 一CO:分离的大,所以认为采用 N 一CO:分离较为合理。如果仅为捕捉CO:,目前国际上更倾向 于采用“燃烧后捕碳”,即采用N:一CO 分离技术路线。 4气化贮能原材料 碳气化贮能原材料为煤炭和CO:两种。 为加快气化反应速度,煤炭粉的粒度应越小越好,但究竟 大小如何,须看炉子结构和经济而定。煤炭中也可加入加快反 应速度的蠲媒。 当矿碳耗尽时,柴禾作为碳气化贮能用原材料预料是必然 的。比较合理的是目前被丢弃的数量极大的柴禾应当与煤炭混 合使用,既可废物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矿产资源,保护 环境,又可提高煤气的发热值。如果植物碳作为碳气化原材料 能满足人类活动所需能量的要求,达到植物和生物之间的生态 平衡,则困扰人类的气候变暖和能源枯竭也许永远得到解决。 CO,是主要原材料,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公布的资料 ,捕 捉CO 并将其压缩到超临界液体,每一吨费用只需25美元,一 吨CO 可生产1020 m CO,生产1 m CO,CO:的原料成本只有 0.025美元。其实,目前的世界水平是捕捉一吨CO:的费用是 60~90美元。我国宣布在5O美元以下。CCS技术中主要费用 是装罐掩埋费用很高,而仅仅捕捉CO 费用通常在捕捉掩埋费 用的1/10,约5美元左右一吨。远低于煤的价格。碳气化贮能 生产对c0,气纯度没有高的要求。如果气化厂后面设有除硫装 置,则电厂后面就可免去脱硫和脱硝装置. 5 利用捕捉的CO 贮能减排是一个好方法 5.1 贮能减排 由化学反应式,贮能和减排同时发生。1公斤碳气化生成 广州化工 2017年3月 CO吸收的热量是13525 kJ,1公斤标煤是1 1632 kJ。换算成功 率分别足3.76 kw・h和3.23 kW・h。1 kg碳气化时消耗的 CO 量是3.67 kg,也就是说贮存1度电就可以减少1 kg CO:排 放。1吨标煤可以贮存3230度电,与贮能同时,消耗了3.1 t CO,,即减少r 3.1 t CO,排放。贮能和减排同时发生,一个 300 MW发电厂。8 h谷电时间段中,如果50%的电能被贮存, 就有120万度电被贮存,一年可减少47万吨CO 的排放。 c0。排放。总的来说,当我们把贮能减排和节能减排两个相加, 减排的量完全有可能超过1/2原来的排放量。如果原来直接燃 烧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是200亿吨,那么改为间接燃烧后二氧 化碳的排放量可能还不到100亿吨。其减排量相当可观,捕捉 掩埋技术恐怕很难达到这个数值,即使有,其费用可能很高。 6碳气化贮能能耗与经济效益 碳气化贮能能耗,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就是CO,捕捉机或 N 一CO 分离机的能耗;另一个就是气化炉的能耗。如果是仅仪 为捕捉或分离CO ,其费用约为捕捉掩埋费用的1/10,每吨约 为5美元左右。至于碳气化炉的能耗,考虑到碳气化时吸收的 热量,在尔后CO燃烧时不折不扣的全部放出,如果不计贮能 的能耗,则气化炉的能耗仅仅是炉壁散热,对于大型炉,炉壁 散热的热损失在3%以下。另外,煤炭和柴禾等原材料粉碎也 要能耗,总的来说,碳气化贮能的能耗不大。 关于经济效益,只需说一点人们就可明白。就是用低价的 谷电贮能,高价的峰电卖出,谷电峰电价格相差一倍,一本万 利。因此说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项目是完全可行的。 气化贮能和水电站蓄水贮能相比,前者是把电能转变为化 学能;后者是把电能转变为势能。由于水轮机和下水库之间不 叮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落差,当提升的水量和水轮机落水量相等 时,提升水的能耗必定大于水轮发电机发出的能量。因此,必 须要外电补充。碳气化贮能不同于抽水蓄能,气化后贮蓄的能 量远远大于吸收的能量,气化后得到的CO燃烧后放出的热量 为吸收的3.5倍。因此可否认为:建设碳气化贮能电站比建设 抽水蓄能电站更经济更合理。 5.2节能减排 表l 直接燃烧和间接燃烧发电量比较 Table 1 A comparision between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ombustion power generation 7 结 语 上面的讨论表明,利用捕捉的CO 实行碳气化贮能减排, 技术、经济可行、贮能、减排显著。因此建议任一个地 或同 家建设一个如图3所示的管道网,在发电厂和气化厂之间铺设 二根管道,一根是CO,管道,另一根是CO管道,另外还需多 个贮气罐。在管道附近可以建设多个气化厂、冶金厂、水泥 厂、发电厂等。气化厂应当建在煤矿附近。气化厂生产的煤气 向远方发电厂,冶金厂等输送。 这是一个改变能源生产面貌的特大型工程,必须由国家统 筹,多方协作,由小到大,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D R Stul1.H Prophet.JANAF Thei ̄uochemical Tables『M].NSRDS— NBS,1971:37. 从表l可知,节能减排来自j个方面; (1)肖发电的能耗相同时,或者说同样的技术水平或热效 率,碳气化后CO燃烧发电量总是大于直接燃烧的发电量的 39%,、增加发电量,实际就是减排,其量很大; 一【2] 马林科夫等.冶金炉第一册[M].北京钢铁学院,译.东北上学 院.1953:123. (2)另一办面,直接燃烧改为间接燃烧,预计热效率能进 步提高,一旦技术水平提高到212 g/kW・h水平,1 kg标煤 可以发出6.6度电,为320异/kW・h发电量的2.112倍。也就 是说输出相同的电,煤的耗量还不到1/2,CO,的减排量自然的 达到1/2以上: [3] O A yesin,P V Geld.Physical—Chemistry of High Temperature Metallurgy Process[M].Russia,1961:126. [4] O A yesin,P V Geld.Physical—Chemistry of High Temperature metallurgy process[M].Russia,1961:126—127. [5]上海证券报[Z].2015—12—11. (3)当碳气化厂建在产煤矿区,就可以减少煤运输.减少 参考文献 1] 同舂平,甘丹.浅析表面蒸发式空冷器的节能应用[J].广州化工, 2015,43(1 1):168—169. [4]韩龙娜,史永征,李德英. 浅谈湿式空冷器[J].建筑节能,2015,43 (287):10-12 [5]朱康玲,于飞,戴建军,等 蒸发式空冷器强化传热性能[J].化学 工程,2014,42(7):37—41 2] j长罔旗,赵宗1II_李彩霞.对传统空冷器的技术改造[J].石油工程 建设,2001(5):54—56. [3] 马连强,郑开学.金志康,等.空冷器的应用与工艺系统设计[J]. 化 设计,2005,15(2):32—34 [6] 马连强,郑开学,金志康,等.空冷器的应用与j二艺系统设计[J] 化工设计。2005,15(2):32—34. [7] 夏云,潘峰.西北地区空冷器在煤化工的应用及其布置设计[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5,37(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