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号子,杨家巷的吆喝 中梁山的梯田,李家沱的壮歌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中心生态步行商业区设计
一.本方案的五大特色
(一)明确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 体现地方人文精神; (2).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3). 形成宜人体验场所 (4). 繁荣现代都市商业 (二)四条文化主线
1.长江文化:
以鼓动的风帆和急荡的叠水来体现流贯九龙坡全区长达28公里的长江景观及其文化。 2.山地文化:
山地是重庆市也是九龙坡的景观特色,山地或丘陵约占其总面积的80%。本
方案以全区最高且独具特色的中梁山作为意向,在梅堡设计“山林—叠水—梯田”的景观体验。 3.重工文化:
重庆,特别是九龙坡区是中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在近代中国工业进程中有着可歌可泣的历史。设计将着重结合轻轨走线,沿长江路设计重工业文化体验轴。
4. 市井文化:
重庆的休闲方式、饮食文化及购物方式等都具有浓郁的地域市井文化特色,本方案给予了充分的提炼与再现。
(三)四大景观意向
1.以梅堡为核心的“山林—叠水—梯田”生态田园景观区
利用梅堡地形,整理现有山上园林,遍植高大乔木,除去灌木(使视线通透,减少犯罪诱导空间),引泉叠瀑,构筑梯田遍植水稻,自梅堡延伸至下沉式精品购物街,在都市中形成一道亲切的生态田园风景。山体等高线的肌理一直延伸至团结路。
2.以文化广场为核心的“急水—劲帆”长江文化景观区
几何石块,高低错落,喻乱滩急流的长江性格。其间白帆劲鼓,逆水而上,隐
喻长江养育的人们向上的精神。旱地喷泉和水幕电影则为都市娱乐之亮丽风景。 3.沿高架轻轨线的工业文明景观轴 提炼川渝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穿斗形式,构成的网架结构,沿轻轨形成一个顶界面,不仅作为步行街区内有效的遮阳措施,并且创造了立体绿化,形成良好的景观。同时,它还在头顶飞驰的轻轨列车与身边以重型机器零部件(包括坦克,汽车,装甲车等的部件)构成的雕塑之间,形成一层变幻着光影的栅格,蚀刻着城市的记忆,吟唱着工业文明的诗。在这里,轨道和机车以及机器的零件都成为构景和体验的元素。 4.沿珠江路的饮食市井文化景观轴
吸取川渝传统建筑语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当地人心中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形成极富特色的、尺度宜人的饮食街,充分体现川味文化。
(四)七大功能与体验空间
结合上述四大文化主线和四大景观意向,形成以下七大空间体验 1.时尚都市
依托梅堡,利用生态田园景观,沿石杨路形成地上和地下两层空间极富变化的精品购物及时尚都市休闲走廊。 2.现代城市广场体验
以长江文化为主体的大型风帆雕塑和水幕电影及旱地喷泉体验。都市林荫及人看人的城市广场体验。 3.工业文明与城市记忆体验
沿高架轻轨线的工业文明景观轴极其两侧的金融街,感受现代重工基地的悲壮,聆听可歌可泣的故事。 4.传统市井与乡土餐饮体验 集中在珠江路一线。 5.现代购物广场体验
中心下沉广场、梅堡下沉精品购物街及地下商业空间。 6.空中便捷步道体验
联系各区域交通,遵循方便、快捷的原则,形成高架于地下广场之上的步道,感受独特的空中步道体验。 7.多种基面铺装带来的场所体验
结合景观元素和城市机理关系,形成等高线纹、水波纹、方格纹和菱形纹的铺地,从而克服原有场地内方向感及区位感的缺乏,形成场所个性和丰富的体验。
(五) 现代都市商业经济 充分挖掘黄金地段的商业价值,体现现代都市商业经济新时尚 1. 综合性:
生态---休闲—娱乐---观光—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商业。 2. 主题式
包括以重工文化为主题,溶主题展示于休闲购物之中 3. 网络化:
亮出地下层,激活地下空间,联系各个商业空间,形成空间商业网络,提高单位面积商业价值。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基地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心位置,属城市五大商圈之一,现状缺乏统一设计及
管理,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一)综合性问题
1.交通及人流较混乱;
2.没有充分考虑人群在购物时的行为需要,如没有提供足够的休息座椅和宜人的休息区域。
3.景观及建筑设计均没有体现本场地应体现的文化内涵,建筑物建造质量普遍较低; 4.场地内景观可识别性差,各区域间没有显著的个性差异。
5.地下存在大量平战两用人防空间,但由于其空间的性质及局限性,整体档次较低,经济效益不高。
(二)具体局部问题
针对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局部区域,分析如下: 1.梅堡:
场地内难得的一块生态绿地。现状的植被芜杂,交通紊乱,景观缺乏组织;沿石杨路违章建筑遮挡了道路与梅堡之间的视线联系,灌木过多等种种因素导致梅堡治安情况不好。 2.文化广场:
很有价值的一块景观用地,但现状并没有充分体现其意义;设计缺乏人性,景观的参与性差;且没有解决场地内及邻近区域市民及购物人群休闲和休息的需要。 3.长江路:
街道尺度由于其原有交通性质而不够人性化,轻轨穿越其间,形成高速运动的元素,两侧建筑以金融性质为主。要求一种十分现代化及金融味十足的性格。 4.原中心转盘:
其地下为商业,建造轻轨时将其顶盖掀开,为原有的完全封闭的地下空间创造了积极的因素,应予以充分发挥和利用。
三.本方案对问题的解决
(一) 综合途径
1. 强调生态、人性化及地方精神
本方案着重强调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设计原则,恰当提炼四大本地文化并予以充分表达,以条理清晰的设计思路,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并使之紧密而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2. 场所设计
与植物结合,集中或分散的灵活组织情趣盎然的休息空间,形成一系列宜人场所。对现有建筑进行立面改造,遵循低造价高成效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 以变化丰富的铺装纹理实现良好的可识别性,使场地内人群最大程度的得到心理认同感。
3. 激活地下空间
通过将地下空间变为半地下空间(中心下沉广场),或使其与地上部分联系非常便捷(梅堡旁下沉精品购物街)等方式有效激活地下空间,提升其经济品位。
(二) 特别区域处理 1.梅堡
基本保留原有地形及现状乔木,整理现有公园景观,将山体以指状延伸至下沉精品街,其上为种植水稻的梯田,从而将生态田园景观引入城市,形成联系丰富、情趣盎然的空间。在下沉购物街东北一侧布置精品店及方便快捷的进入地下人防的出入口,激活地下空间。
从每一个指状山体的端头均可以拾级而上,穿越于山林叠水之间,使人们可以更容易的亲近自然,体现山地文化。 2.文化广场
以从场地周围提炼的菱形为铺装的基本形态,以叠水、风帆形雕塑、水幕电影和旱地喷泉形成极具参与性的景观,两道叠水之间的区域兼作休息及观演的区域。保留原有场地高差变化,以东侧最高处为林下休息场所,形成整个场地中梅堡以外又一个生态绿色核心,体现长江文化。 3.长江路
沿轻轨建造门形桁架,并以其为支撑悬挂贯穿整个场地的金属网架,其上种植爬藤植物,以实现立体绿化,并由此形成一个具有顶界面的工业文化展示空间,同时划分了原本过大的尺度。这种文化的阐释恰恰与金融的性格十分契合。 4.中心下沉广场:
此处的下沉处理使原有地下空间得以“呼吸”,同时开敞后的半地下空间购物环境及档次都大大提升,从而有效使其经济价值达到最忧。且下沉的空间加上延续水波纹理的地面铺装以及纵横穿越的天桥和轻轨,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空间感受,满足了“人看人”的心理需求。
四.植物配置设计
(一)原则
1. 使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的原则。
2. 尽量保留原有植物,从景观的角度考虑,能不动的尽量不动,能移栽利用的移栽利用。
3.补充部分特色植物,以满足生态及景观的要求。
(二)具体配置 1.梅堡
原有植物较丰富,有黄葛树、小叶榕、重阳木、桂花、罗汉松、苏铁、蓝花楹、腊梅、棕榈、九重葛、广玉兰和银杏等,但芜杂无序,形成很多危险空间。设计中保留原有乔木,去芜杂,清灌木,以形成开敞的疏林草地景观,减少犯罪的诱异空间。移除的九重葛可用在轻轨高架网上作攀缘植物。梅堡的梯田片植稻子,体现长江山地文化,并形成生态湿地系统中的农田斑块景观。
2.石扬路——杨九路
原有树木为黄葛树、苏铁、假槟榔和鱼尾葵。保留黄葛树作为行道树,靠近梅堡一侧增加孤植马褂木,其冠大荫浓,叶形奇特,花美而不艳,秋叶黄色与梅堡之绿色背景和稻子的金黄交错,形成丰富的秋季景观。增加天竺桂组成树阵,形成宜人的林下空间,是人们户外小聚、休憩的良好场所。杨九路保留黄葛树作为行道树,形成林荫道路景观。多余黄葛树、假槟榔和鱼尾葵可移至梅堡后空地绿化。 3.长江路——西郊路
原有树木为黄葛树、假槟榔和鱼尾葵。保留黄葛树作为行道树,长江路靠近文化广场一段,增加列植银杏,以其雄伟的树姿,丰富的秋季色相,点缀商业街,可形成美丽的街景。黄葛树下植茅草,使生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对自然的憧憬。轻轨的柱子缠绕常春藤,常春藤四季常绿,在商业街上形成绿色的柱子,可增加自然气息,使商业街更亲人。轻轨上的高架网上攀缘叶子花、蔷薇,远观绿色顶上繁花丛丛,很是美观。多余的黄葛树、假槟榔和鱼尾葵可移至文化广场造景,加以利用。 4.长江路
原有树木为黄葛树、栾树。因珠江路为“L”型道路,在较短的一段保留黄葛树作行道树,较长的一段用小叶榕作行道树,以其美丽的树姿,浓郁的绿色增添美食街的市井气氛,并有景可赏。栾树移至梅堡后空地绿化。 5.团结路
原有树木为小叶榕。保留小叶榕作为行道树,其常绿,与文化广场相呼应,并可作为文化广场植物造景的背景。多余树木可移至梅堡后空地绿化。 6.下沉广场
栽植棕榈,其树干端直,树冠圆整,点缀于广场上,可加强广场的亲人氛围。更好的将轻轨与整个环境相融合。下沉阶梯旁栽植野生植物茅草,与人回归自然的感觉。杨石路与长江路相连处植灌木杜鹃,杜鹃四季常青,春夏花美且花期长,使广场前形成开敞的视觉空间。 7.文化广场
栽植广玉兰、杜英等常绿乔木,配以棕榈、蒲葵、樱花,并衬托帆形主雕。竹类选用3—5米高的凤尾竹,与广场上乔木形成丰富的、有层次的植物景观。
五.交通设计
本方案的步行交通组织遵循方便、快捷、直接的指导原则,以直线形步道或天
桥联系地面各种要节点,并以直线形楼梯及坡道联结地上与下沉空间,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行走体验。
保持原有地下交通畅通的基础上,使地上地下的联系更为直接。 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在高差变化处设残疾人通道。
设计中考虑在步行街几个入口处设置出租车及公交车停靠点,并考虑局部设置自行车停放区域,具体位置详见图纸。
六.市政设施及小品设计
(一) 市政设施分布
1.公厕:本方案中按服务半径200米设置共设置两处公厕。每处约60平米。 2.公用电话:间距50米,集中沿长江路、珠江路及石杨路—杨九路路段设置,中心下沉广场中在交通出入口处附近设置。
3.垃圾收集点:本方案在珠江路端头处结合公厕设置一个收集点,其服务半径为500米。
4.分类垃圾箱:沿长江路、珠江路及石杨路—杨九路路段按间距50米一组设置。
(二) 小品设计
1.沿长江路轻轨以下设置体现重工业文明的小品,包括雕塑、座椅、广告灯箱、
电话亭、灯饰等。
2.沿饮食街设置体现地方市井文化的小品,包括灯饰、标牌、电话亭、广告等。 3.梅堡及梅堡东北侧下沉精品购物街布置体现自然生态精神的小品,包括种植
池、叠瀑、雕塑、座椅、灯饰等。
4.文化广场设置体现长江文化的小品,包括风帆形主题雕塑、水幕电影、旱地喷泉、叠水、观演区座椅,树池等。
七.经济技术指标
注:总占地面积18.9公顷,其中设计的商业步行街面积为5.1759公顷。
用地 用地内编号 容 1 2 3 4 5 6 用地 面积 新增建筑面积 0 0 0 盘活 地下面积 16 0 4150 道路 铺装 占地 广场 面积 面积 0 500 0 0 5700 0 4295 180 绿地 面积 1500 7816 550 1935 150 1190 水面 面积 0 960 826 120 0 350 绿地率 21% 95% 24% 11% 3% 26% 绿化覆盖率 34% 98% 36% 19% 11% 39% 金融街 7138 梅堡公园 文化广场 9276 5671 中心下18415 地下900 4200 沉广场 饮食街 5393 下沉精品购物街 5866 0 地上:160 地下:500 0 6000 2616 2627 0 地上:3460 地下:1200 合计
51759 1560 16014 3116 33762 13141 2256 30% 41% 八.造价估算:
项 目 单项项目名称 数值 单位造价 单项造价(万元) 1.金融街 1) 硬质广场 2) 绿地 3)轻轨装饰网架 4)小品(灯饰、 座椅等) 2.梅堡生态公园及下沉精品购物街 1) 铺装广场 2) 绿地 3) 水景 4) 土方 5) 建筑 6) 小品(座椅、天桥、瀑布等) 3.文化广场 1) 铺装广场 2) 绿地 3) 水景 4) 小品(座椅、喷泉等) 4295 M 550 M 826 M 222总造价(万元) 433.0 5700M2 400元/M 150元/M 5000元/M 22 228.0 22.5 82.5 1500 M 165M 2 400 150 500 150 2000 100.0 24660 M9006 M2 186.4 135.1 65.5 150.0 132.00 100.0 769.0 1310 M 10000M 660 M 232 400 150 500 171.8 8.25 41.3 80.0 301.35 4.中心下沉广场 1) 铺装广场 2) 绿地 3) 水景 4) 轻轨装饰网架 5) 小品(天桥、座椅等) 6) 地下商业改造 180 M 1935 M 120 M 165M 222 500 150 500 5000 824.0 29.03 6.0 85.0 1724.03 280.0 500 5.饮食街 1) 道路 2) 铺装广场 3) 绿地 4) 小品(广告、 灯饰、电话等) 2616 M 2627 M 150 M 222 300 400 150 78.48 105.08 2.25 80.0 265.81 总 造 价 3493.19 注:雕塑及建筑立面改造部分未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