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SLI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路径的重构

基于SLI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路径的重构

来源:九壹网


基于SLI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路径的重构

引言: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在现实探索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的人才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现状,在高校内营建一个能够支持学生创新与创业相平衡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当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指导理论SLI学生学习理论为切入点,尝试性地提出重新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路径假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路径提供一个新思路。

一、SLI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1、SLI理论简述

SLI学生学习理论是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指导性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大学人事协会 (ACPA) 发表一篇名为 《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 ——学生事务的含义(The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Affairs)》(简称“SLI”) 的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的当务之急,即学生学习理论。

SLI学生学习理论提出,学生的学习不仅包括课内的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包含学生课外的学习,学生事务管理的最后目標也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该理论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倡导多主体与多部门的结合,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与教师一样,共同承担着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职责。

2、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高校学生的就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在面临这巨大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然而大学生虽拥有创业的激情与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却缺乏更为重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及能力,因此许多创业项目在实践初期便早早夭折。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陈旧

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中,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将其作为一个边缘化的教育课程,认为高校应该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一些流走于形式的创业大赛,这样的观念极大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由于学校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关注度不够,教育观念仍然陈旧,使得目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越来越走向边缘化和业余化。

(2)共享平台匮乏

在我们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正处于急剧变化中,仅仅具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远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面向学生的平台仅仅只有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和部分创业基地项目,各类创业信息共享渠道十分不畅,大学生无法在校园中获得其他诸如校外企业的一些实习信息,如今大部分大学生所接受的创业教育也只停留在理论基础而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

(3)课程体系零散

纵观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部分高校将其列为选修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主要是关于创业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课上的学习结束后,也仅仅需要提交一份创业策划书即可结课拿到学分。并且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自身也从未有过创业的实践经历,只是照本宣科,脱离社会实践来空谈创业。

(4)培养主体单一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首要场所,承担着为社会输出满足社会需求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然而现如今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主体仅局限于部分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及为他部门的协作几乎为零,与校外企业的联系也仅局限于开设讲座,并未充分利用到校外企业的最新创新创业资源和信息,培养主体十分单一,学生的创业指导课程也无法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很好的结合。

3、SLI学生学习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从SLI理论的提出到其发展的过程中,该理论在我国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应用较多,且都集中在学生的课内学习研究上,对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相关理论结合点较少。而将其运用到学生的课外发展领域中,如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充实SLI理论的应用领域与内涵。文章将学生事务管理中的SLI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相结合,试图运用SLI理论中的核心观点,重新思考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路径,从而构建出可运用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新的假设,希望能够指导并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的成效。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必要性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改革,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更是推进高等学校的全面改革、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更好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环境的重要举措。高校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前提基础下,也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关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路径的研究也因此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路径重构假设

1、观念创新假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学者们纷纷着眼于创新创业工作本身的研究,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结合SLI学生学习理论,将学生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将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得创新创业工作慢慢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中,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2、工具创新假设:共享平台与多方资源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在高校中也应建设资源共享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资源,将企业、高校和有机结合,为学校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资源。

3、课程体系创新假设:创业课程与学生学习相结合

基于SLI学生学习理论,笔者尝试性地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自助式模块课程,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课程,形成专有的创业课程模块,并将其计入学分。通过这个自助式模块课程从而使学生的课后实践课正意义上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

4、培养模式创新假设:多元主体与多个部门相结合

根据SLI学生学习理论强调的多方协作、多部门联合的观点,学生课外的学习是课上学习的必要补充,高校的管理者、教师、相关行政人员应该共同合作,以学生的专业学习为主导,辅之以相应的第二课堂即课后实践,专业授课教师也应与创业课程的指导老师紧密衔接,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四、结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为什么在我国越来越收到重视,这不仅与社会的大体趋势“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相符合,更是时代的发展对培养的人才所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在SLI理论的指导下,文章重新审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并针对目前该项工作实施的问题和困境,从观念创新,工具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四个维度为出发点,希望重新构建出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路径假设,为目前的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一个新视角和新的理论基础。

本文系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砚湖学人”院级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