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来源:九壹网
初中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概述

一、必须掌握的一般文体知识。

(一)了解表达方式。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2、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

(二)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和结构。

☆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结构,即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5、以“情“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序(按事前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中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略)

※ 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四)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序、倒叙和插叙。

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 语言特色可从以下语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生动形象、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整散交错等。(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五)描写分为哪几种?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旁观者的感受对对象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段作仔细的描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六)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七)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分析文章的题目;2、分析文章的开头;3、分析文章的结尾;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八)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九)修辞方法及作用(深圳中考必须掌握以下八种):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十)关于小说。

1、小说的三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人物是核心要素。 2、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小说的分类(按篇幅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4、环境描写的作用有:a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b渲染气氛。c 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d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

(十一)散文的一般知识。 1、怎样概括散文的主旨:

(1)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 (2)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 (3)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2、散文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

(十二)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1、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

4、语言特点: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十三)议论文的一般知识(略)

(十四)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反语)等。

二、完成阅读题的一般方法和流程。

(一)四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大都都是以完整的段落或篇章作为基本单位,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文章的语句、内容、表达都要服从于这一整体,答

题时就要从整体上思考,不可只抓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整体阅读也是现代文答题的第一步。

2、客观性原则:阅读过程不是创造,而是从文章中获取作者的观点,信息,因此,答题时就要忠实于原文的观点,适当借助于背景知识,而不能犯“主观主义”错误,凭空想出答案。

3、确定性原则:现代文阅读采用不同方法来控制答案唯一性的策略,虽然答案的表述可以不同,但其答案是确定的。就拿词语意义来说就有字面义、语境义、变外意,只要联系一下语境答案就是确定的。

4、相关性原则:命题人利用上下文语境老控制答案唯一性的策略,所以答题时要联系相关语句,分析其关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找答案时要从词到句到段,由小到大地紧贴住文章“硬抠”出其中的答案。

(二)四个意识:

1、整体意识:答题时要胸有全局,要从整体上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顾整体内容,只抓只言片语,断章取义。

2、原文意识:要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学会从文章中获取答案,尽量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3、迁移意识:迁移意识就是把平时做题的原则、方法、技巧迁移到考试中去,把陌生的题转化为自己做过的熟悉的题。

4、规范意识:规范意识就是答题要准确,语言精炼,要点全面,书写规范。

(三)四个步骤: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般来说,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阅读全文,了解大体内容,有个总体印象,以便更深入地研习语段,解答问题。这种阅读,其目的是“整体感知”,其方法为“快速泛读”,“泛读”决不可“斩头去尾”,相反,应该“扣头抓尾”!“扣头抓尾”的“泛读”对于非小说以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可行的。

就记叙性的文章来说,第一步应该明白:文章记叙了哪些事,描写了哪些人,勾画了怎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情,包含了怎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中心。同时,初读之后,我们还应该对文章的线索、情节、结构、手法、语言等有个大致的感知。

(注意:说明文比较特殊,可以先看题,后读文,根据题意来阅读文章。) 2、浏览习题,留下印象。 这是在阅读语段,弄清大体内容之后。为了能方便快捷地解答语段后的题目,应先将所有习题浏览一遍,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粗略地了解有哪些问题需要解答,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浏览习题的时候有时会激活你对文章更深入的了解,甚至是对中心的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把握。这样就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速度。多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3、再读语段,逐一解题。

前两步为了正确解题打下基础,但不是全部,而且单靠这两步是无法完成解题任务的。接下来要做的是再度语段、逐一解题。在了解语段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浏览所有习题之后,我们对该语段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了。有了这些前期工作,再解起题来也就容易得多了。这就是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各个击破。 4、筛选要点,组织语言。

注意解题后寻找答题区及答题要点,对相关段落要进行精读,寻找答案。其方法为“还原法”(即明确哪一部分?哪一段落?哪些句子?哪些词语?)组织语言答题时,力求顺畅全面,注意要点的前后排列顺序以及语言衔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