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进展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进展

来源:九壹网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进展

王容;袁婷;张亚

【摘 要】鉴于湿地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所处困境,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开发利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基础上,论述了湿地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适宜于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EIA)的生态监测体系尚未建立.文章在分析我国湿地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湿地资源开发可持续环境影响评价(EIA)的理论,研究了开展湿地资源开发可持续EIA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名称】《青海环境》 【年(卷),期】2015(025)004 【总页数】4页(P187-190)

【关键词】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系统 【作 者】王容;袁婷;张亚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61;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61;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X22

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开发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生物多样性摇篮。它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尽管湿地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但它们有一共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正因为如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系统的生态脆弱性、生产力高效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的易变性。

1.2 湿地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据统计,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认识上的偏差,忽视或者淡化湿地保护工作,对湿地生态环境予了强烈的冲击,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1]。

1.2.1 湿地资源面积持续萎缩

仅1950~1980年间,我国自然湖泊总面积减少11.5%,年均减少面积0.38%。湿地资源减少最直接的后果之一是削弱了湿地调蓄功能,导致洪涝干旱加剧。据鄱阳湖星子站统计,1950~1967年平均最高水位18.4m,而1968~1983年平均为19.48m,最高平均水位增加了1.08m,调蓄功能明显下降[2]。 1.2.2 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

据调查,我国农业湿地有动物410种(无脊椎动物73种,鱼类74种,两栖类14种,爬行类21种,兽类67种,鸟类161种),植物361种,它们当中有许多濒危珍稀物种,包括朱、丹顶鹤、中华白鳍豚等。由于湿地开发及污染等原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有的物种甚至绝迹。 1.2.3 湿地气候发生变化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大面积的湿地资源开发,使湿地下垫因素发生改变,

引起气候发生异常,如三江平原由于大规模湿地开发,导致气温上升,湿度下降,蒸发量增加。

1.2.4 湿地资源开发经济效益递减

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十年来,水产品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上世纪50年代水产品总量达3 050万kg/a,60年代2 115万kg/a,70年代1 460万kg/a,80年代不足1 000万kg/a。 1.2.5 污染加剧

由于大面积湿地开发,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导致湿地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系统恶化,如环渤海经济开发区排放的污染物氨氮、COD平均含量接近国家标准,导致有关海域污染,严重地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同时诱发了赤潮的产生。 2 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EIA)现状

尽管我国引入湿地概念时间较短,但对湿地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却关注很长时间,并着手进行了系列研究工作。60年代初,我国就沼泽和泥炭资源进行了考察和开发利用研究,主要研究了湿地(沼泽)分布、类型、成因、发育及资源存储量,分析了湿地(沼泽)水文、气候、植被、动物、土壤、化学特征等基本生态功能,探讨了湿地(沼泽)综合利用及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途径,而且对湿地(沼泽)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价。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草案)》颁布之后,我国开始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81年国家建委、计委、经委、环境保护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巩固和加强EIA评价制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此阶段EIA主要在建筑、工业、水利等建设项目上迅速展开,农业建设项目EIA相对迟缓。1984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规定》,规定要求所有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都必须编报EIA报告书(表),尽管该规定没有明确表明开展湿地EIA,但在实践上,一些地处湿地的乡镇企业在进行建设项目时,涉及到了湿地

EIA。1982~1984年期间,我国曾对35个主要湖泊水质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湖泊质量分级,它是我国湿地较早且系统的EIA。1987年,辽宁省环境保护局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辽河三角洲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环境影响评价》,该评价涉及了许多有关湿地资源。1990年,陆健健出版了《中国湿地》,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湿地分布、特点、动植物种类、湿地受干扰情况以及湿地保护区研究、立法、管理等方面内容,它对全面了解评价我国湿地现状具有重要资料价值。1991年,世界银行委托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写了《农业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该指南对湿地资源开发EIA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自1995年起,我国正在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计划》,《农业部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作为上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湿地资源开发EIA列为10个优先领域之一,明确提出近期目标是:建立湿地开发EIA方法学,提出湿地开发可持续EIA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3 湿地资源开发EIA存在问题

就目前所开展的湿地资源开发EIA系列工作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适宜于湿地资源开发EIA的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湿地EIA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湿地生态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过渡类型生态系统,因而其监测同一般的环境监测存在着本质差别,有其特殊性。其主要区别在于生态监测尤其重要,因为湿地具有基因库及其调蓄的生态功能,其生态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所谓的湿地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的湿地地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聚合体的类型、数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中一个或几个要素进行定期的测定和观察。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林业部等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几十个生态站,开展生态监测和研究,如三江平原沼泽地综合开发试验区(主要进行稻— 苇— 鱼复

合人工生态模式试验示范)和小港湿地生态站。但无论在监测标准化、规范化上,还是在监测网络建设及长期生态监测计划上都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数据可比性差,监测参数、指标内容及方法不统一。1993年,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主持制定了《生态监测技术大纲》,该大纲着重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监测,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监测论及甚少。目前湿地监测大多局限于一般的环境监测,它很难适应于湿地资源开发EIA的需要,必须进行新的调整。 3.2 湿地资源开发EIA的评价时空范围狭窄

湿地堪称地球的“肾脏”,它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湿地大面积开发不仅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且对全球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湿地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目前大气中的甲烷(CH4)浓度已达1.65 ppm,且每年正以1% ~2%的速率增加,据估算这些甲烷80% 来源于生物学的各种作用,其中33% ~49%由人工湿地—水稻排放[3]。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原有植被状态,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特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空间范围较大。从时间上来看,湿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生态影响并不一定立即显现出来,它有一定的滞后和累积过程,因此湿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监测时间具有长期性。目前,有关湿地资源开发EIA评价范围空间过于狭窄,仅局限于开发区域附近,而且评价监测时间短,常常是未开发前对水、土、气等监测与评价,缺乏从全球角度系统地评价湿地开发影响以及对子孙后代的影响,这样,评价结论与实际相比可能失真,利用这种不科学的评价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最终导致湿地资源开发决策的失误,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3.3 可持续EIA理论与实践尚未成熟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湿地资源开发EIA必须符合这种趋势,逐步将现行的非可持续EIA调整为可持续EIA,否则EIA理论就会变得僵化,难以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能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所开展的湿地资源开发EIA,大部分仅从大气、水、土壤、动植物资源等方面进行单一的影响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它忽略了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累积性及非正常条件下的EIA,特别是它没有将后代人因素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进行可持续EIA,这是当前EIA最大缺陷之一,它与可持续EIA理论尚不成熟有很大关系。可持续EIA理论是在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和EIA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它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EIA理论的新分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都十分强的科学,它对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4]。1985年5月,《湿地公约》缔约国会议通过了湿地“合理利用”的框架,认为湿地合理利用就是“采用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特性并行不悖的方式造福于人类的可持续利用”。所谓的可持续利用就是“人类利用湿地使之为当代人产生最大持续性利益,同时又维持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求和愿望”。该框架可以作为建立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EIA理论总原则之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EIA指标体系、方法。可持续EIA理论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将其应用到实践上还必须经过多方的努力。 3.4 湿地资源开发EIA缺少累积效应评价

湿地资源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渐进的,只有当资源开发到一定规模,污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对环境的影响才是巨大的,在此之前,影响一直处于积累过程。因此,对于湿地资源开发EIA,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更应着眼于累积效应的评价,否则,单个建设项目均顺利通过EIA,而湿地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恶化。所以,在开展湿地资源EIA时,不仅要注意时间积累的影响效应,而且更应该注意数量和空间的积累效应,只有这样,湿地资源开发EIA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影响。从目前所开展的有关湿地EIA来看,大部分只对建设项目当地的环境状况进行简单回顾,然后针对监测结果进行有关的评价和预测,没有开展有关的累积效应评价,这对湿地EIA来说是一个缺陷,我

们必须努力完善和建立有关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湿地EIA实践,早日弥补这种缺陷。

4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图1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图 5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和方法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生态影响评价,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应与一般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应以湿地功能为核心,应以对湿地功能的影响程度作为项目环境影响的衡量标准。因此,湿地功能评价应当是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湿地功能评价是用一套功能指标对区域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量化,产生描述湿地功能现状和变化的功能指数。通过功能指数在外来影响作用下的变化来衡量其影响的大小,并据此建立减缓和替代方案。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已相继开展了湿地功能评价。美国的HGM项目,欧洲的PROTOWET项目和日本的JHGM项目都建立了湿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例如欧洲1996~1999年开展了称PROTOWET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分析项目。所选取的湿地功能指标为:水文(地下水流量、水量预算、水位波动等);生物地球化学—强调了影响养分保持和释放功能的因素(使土壤去氮作用最优的水位波动、土壤和植被过程最优的养分承载量、吸收养分、生物量大的植被类型、土地管理措施等);生态调查(植物、无脊椎动物、鸟类等)。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了称为JHGM的湿地功能评价项目。所选取的湿地功能指标为初级生产、有机物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堆积功能、脱氮功能、无机化功能和野生生物栖息地。由于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各国强调的重点和相应的指标体系也有所不同。但一般在功能指数确定方面往往采用区域代表性湿地作为参考体系,建立起功能评价的标准,根据与参数体系的比对计算出评价湿地的功能指数。因此,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兼顾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及可量度性的原则[5],大体可以归纳为3个部

分:湿地特征指标、湿地环境指标、湿地功能指标。 6 结论

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决定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特性。在遵循一般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的基础上,要注意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特点。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目前我国湿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资源数量萎缩、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发生改变、开发效益递减、污染加剧,因此,对湿地资源开发进行可持续EIA势在必行,但在实践中面临异代人湿地价值观念不同、代际界限模糊、效益—损失定量估算难度大、可持续标准未确立等许多困难,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尽快编制适合于我国湿地保护的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参考文献

[1]章光新,邓伟,宋新山.吉林省西部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略探讨[J].环境保护.2001.(1):32~32.

[2]王丽学,李学森,窦孝鹏等.湿地保护的意义及我国湿地退化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3.(7):8~9.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01~339.

[4]黄锡生,黄亚珍.我国湿地保护的法律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126~129.

[5]俞穆清,周道玮等.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1):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