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本内容涉及考点分析
一、文学常识
作者朱自清(1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江苏扬州人。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了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作品有《背影》《春》《荷塘月色》《匆匆》等,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二、概说和评价
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人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按照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梳理了《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以及《文第十三》等经典内容,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经典常谈》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考题设置】
1.《经典常谈》是 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 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参】朱自清 仓颉 说文解字 2.阅读《经典常谈》的意义?
【参】(1)能够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2)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
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华,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副冲淡爽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
﹣吴小如
【考题设置】谈谈对上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参】《经典常谈》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容易激发读者阅
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
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钱伯城
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这是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道路。朱自清也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这正体现了现代学术摈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这种学术写作的境界,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
《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例如写战国时期的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酒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文第十三》)像这样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书中还有很多,让读者能够饶有兴味地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一类作品的风貌。
【考题设置】
1. 请谈一谈本书的艺术特色?
【参】(1)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2)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3)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型和通俗性强。(4)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2.阅读《经典常谈》,请举例谈谈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
【参】例如写战国时期的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酒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叙述生动形象,语言流利畅达,引人入胜,对战国时的说客形象耳目一新。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叶圣陶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的知识,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读<经典常谈)》)。同学们读了《经典常谈》,\"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股切希望。
【考题设置】
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
【参】“一只船”,指的是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带领我们走进经典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经典。“以筌为鱼”是对我们的告诫,指的是不能把捕鱼工具看做是鱼,坐着的这部书只是一个了解经典作品的工具,通过它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更多经典作品。不能因为阅读了这本书就不去阅读原著,而是应该在它的引导下去读原著,更加深刻地理解原著,这才是作者的本意。
三、读书方法指导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我国古代学者很重视选择性阅读。苏轼就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他建议读书求学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王庠书》),也就是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性阅读也变得更加重要。
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人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
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考题设置】
1.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建议采用 的阅读方法,对历史方面感兴趣
的同学,可以阅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等。
【参】选择性阅读。
2.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参】(1)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或者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
(2)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人点,然后进行精读。 3.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5分)
【参】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4.请推荐一种阅读策略(方法)及推荐理由?
【参】答案(1)阅读策略:选择性阅读。推荐理由: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我国古代学者很重视选择性阅读,著名文学家苏轼建议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性阅读也变得更加重要。
答案(2)阅读策略:摘抄和做笔记。推荐理由:采用编写提纲的方法,用精炼的语言准确概括每一篇的内容要点,这样就能够快速把握篇章内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答案(3)阅读策略:联系课文阅读。作者介绍的这些经典作品,许多都与课文内容有关联,阅读过程中可以与课内学习沟通链接。比如读《<诗经>第四》时可以联系学过的《诗经》二首,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此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专题探究
全班共同阅读《经典常谈》,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已喜欢的专题,也可以另外选择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
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该你对经典的新认识。
【考题设置】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是一个很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请谈一谈你在阅读了《经典常谈》后,有什么收获。
【参】
答案一:阅读这部作品后,我对人们常常提到的\"四书\"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答案二:我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我重点阅读了《<史记><汉书>第九》,了解到除《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部\"正史\",都采用了“纪传体”的,断代为书。
答案三:我了解了汉宇的起源及其演变,了解了我国古代《诗经》《楚辞》以及诗歌的发展脉络,获益匪浅。阅读《经典常谈》,我们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了文化自信。
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已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人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
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
**总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考题设置】
1.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参】
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
②可以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以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
2.选择题 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
【参】C 【解析】通过《三礼第五》中的“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可知,C项中“‘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具有教化作用”表述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