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与分区发展研究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与分区发展研究

来源:九壹网
2019年5月 第37卷第3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May. 2019

Vol. 37 No.3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

与分区发展研究

李敏纳、蔡舒^甘小军\\覃成林2

(1.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2.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在对经济区的内涵、经济区划原则和方法进行辨析和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单元质量概 念选取评定指标以综合评定海南省18个市县质量,计算市县间经济距离和相互作用力,再联合运用修正 的引力模型与0-1整数规划模型,辅之于定性分析,将海南省18个市县划分为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三个 分别以海口、三亚和儋州为中心的经济区。作为海南省落实“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和推进自贸区建设的重 要空间载体,三个经济区在区位条件、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方面不尽相同,其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应各有 侧重,东北部经济区重在打造髙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高地与都市农业区,东南部经济区重在推 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以成为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主阵地,西部经济区重在建设新型工业 基地、航运和物流业高地、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与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海洋渔业基地。海南省推进经济区 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经济区内统筹协调组织,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经济区发展规划,并健全经济区制度 体系。

[关键词]经济区;经济区划;区域单元质量;经济区发展;海南省[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1710(2019)03 - 00 - 09

科学划分和规划经济区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海南省是我国有战略 地位的重要区域,赋予其“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要求在海南岛全岛范围内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 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但目前海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划分和规划海 南省经济区,意义重大。

国外学界围绕经济区划分(以下简称经济区划)做了不少工作,强调基于经济区内部联系的经济区划 模式。前苏联最早开始研宄经济区划,强调产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地域生产综合体气1950 年代,随着区域差距日益扩大,为规范区域实施,规划区或标准经济区的概念被提出,并越来越被接 受®。美国标准经济区划被认为是更优界定和探索经济联系的分区方法@。1%9年美国以县与中心之间、县 与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为依据,划分了标准经济区,旨在保证经济区经济活动的综合性和相对

性®。日本学者在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标准经济区划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自身的都市圈区划模式。日本都 市圈区划模式注重经济联系,强调核心与外围地区功能互补气

国内学界对经济区划的研宄于改革开放之后全面展开。目前,学者们在经济区划指导思想上有重视

[收稿日期]2019-01-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0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JL011)[作者简介]李敏纳(1966-),女,湖北枝江人,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规

划研究。[通信作者]單成林(1%2-),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

与规划研究。

① 王殿华:《当代俄罗斯经济区划研宂》,《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第37-42页。② John R.P.Friedmann, “The Concept of a Planning Region”,Land Economics,Vol.32,No.l,1956,pp. 1-13.③ 姜玲,杨开忠:《中国标准经济区划分方法研宄》,《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72-76页。④ K. P. Johnson, J. R. Kort,“2004 Redefinition of the BEA Economic Areas”,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Vol. 84, No. 3, 2004,

pp.65-87.

⑤ 姜玲,杨开忠:《日本都市圈经济区划及对中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07年第2期,第113-117页。

李敏纳等: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与分区发展研究

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异质性的同质性划分与重视区内联系和区间相对性的异质性划分之争,遵循的经 济区划原则不统一或较模糊,采用的经济区划方法多样化®®;与此同时,实践中的经济区划具有重视同质 性划分的特性®,缺乏对经济区划与经济增长机制关系的关注®,出现了经济区划乱象和“非效率”®。

在海南省经济区划方面,有少量研究成果。1988年海南建省初期,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和海南中日合 作计划办公室将海南岛划分为北部、南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部5个经济区,其中北部经济区以海口为 中心,包括海口、琼山、文昌、澄迈、定安和屯昌6个市县,南部经济区以三亚为中心,包括三亚、通什、陵 水、保亭和乐东5个市县,西北部经济区以儋县为中心,包括儋县、临高和白沙3个县,西南部经济区以东 方为中心,包括东方和昌江2个县,东部经济区以琼海为中心,包括琼海、万宁和琼中3个县®。同年,中国 社科院调研组将东部经济区扩大到文昌,并将文昌作为其中心®。这个方案被省正式采纳。此后,有学 者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许自策等19年提出了将海南岛划分为北部、南部、西部和东部4个经济区的方 案,这一方案与省采纳的方案相比,在北部经济区中加入了临高和儋县,取消了西北部和西南部之划 分,把东方、昌江和白沙划为西部经济区®。廖逊等1994年则主张将文昌和临高划入北部经济区,将西北 部和西南部合为西部,将琼海作为东部的中心®。总体而言,目前在海南省经济区划方面罕见基于定量分 析方法的研宄成果,关于海南省经济区数量与各经济区范围方面未达成共识。

鉴于以上,本文基于对经济区的内涵、经济区划原则和方法的辨析和界定,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划分海南省经济区,并根据海南省“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和海南自贸区建设的需要,探讨 各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一、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一) 经济区的内涵

1.

经济区的定义经济区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区是按照发展条件的一致性或经

济联系密切程度而划分的区域,分为同质区与结节区两种®。其中,同质区通常是依据发展条件的相对一 致性划分的,其在空间形态上可能无统一的经济中心,甚至并不连成一片。结节区是按经济联系密切程度 划分的经济区,在空间形态上有自己的经济中心,且连成一片。实际上,同质是相对的,异质是绝对的,强 调经济联系划分出的结节区有绝对的和动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认定,经济区是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 聚力较强、相对的经济地域单元,不包括生态功能区等具有同质性的各种开发管制区。

2.

经济区的基本特征经济区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有明确的边界和地域范围,在空间上完整连片;

二是有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扮演重要角色;三是有经济中心和周 边腹地,构成内部联系密切的、相对的整体。

(二) 经济区划原则

经济区划原则是人们认识经济区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科学划分经济区的客观依据和准 则®。基于经济区的内涵,经济区划应遵循以下4个基本原则。

1.经济关联性原则经济区划应首先遵循经济关联性原则,即把区域单元间经济联系密切程度放在 第一位,否则,区划结果可能会造成同质竞争和重复建设,难以促成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不能发挥经济 区整体优势。遵循经济区划的经济关联性原则,一是要着眼于区域单元之间在过去、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关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⑪

刘本盛:《中国经济区划问题研宄》,《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第8卜页。杨开忠,姜玲:《中国经济区划转型与前沿课题》,《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5期,第79-82页。郭源园,李莉:《基于区域经济差异视角的重庆市经济区划研宄》,《人文地理》2018年第1期,第76-84页。姜玲,杨开忠:《中国标准经济区划分方法研宄》,《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72-76页。邓晰隆,叶子荣,卫力:《经济区“非效率”规划的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42-51页。参见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和海南中日合作计划办公室于1988年5月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岛综合开发计划调査〉最终报告 书》(第一卷)。刘国光:《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许自策,蔡人群,林幸青:《海南省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区划探讨》,《热带地理》19年第3期,第271-278.页。黎逊,张山克等:《琼海:海南东部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选择》,《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7-14页。同质区也被称为均质区或匀质区,结节区也被称为极化区,本文统一用同质区和结节区表示。郑度,傅小锋.•《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地理科学》1999年第3期,第193-197页。

65

2019 年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联性进行经济区划,二是要根据距离衰减原理,尽可能将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划入同一个经济区内,并实 现经济中心与其吸引范围的结合®。

2.

同质性和异质性相结合原则同质性原则强调经济区内的相似性和经济区间的差异性,异质性原则

强调经济区内部联系与经济区间的相对性,基于同质性原则的区划模式使区域内地区间更有竞争性而 不是互补合作性,不够科学,从实践效果看未达到预期®。异质性与同质性区划模式相结合,是必然选择$

3.

产业专业化发展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经济区是劳动地域分工的产物,经济区间和内部的关联

性通过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产业体系体现,产业专业化体现经济区功能定位,产业综合发展支撑 产业专业化,并为区内居民服务,体现经济区的相对性。

4.

保持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一切经济活动都在行政区内进行,经济区划应尽可能照顾行政区的完

整性,以实现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协调。

(三)经济区划的方法1.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方法是指依据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经济区划,带有较

强的主观性,而定量分析方法是指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依据,通过收集空间联系数据或流数据®和引入 数学模型进行经济区划,可避免主观性,但也有局限性。一方面,因很难准确获取流数据,且据不同流指标 所确定的经济区范围可能不一致,基于流数据的分析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受限。另一方面,基于不同模型得 到的区划结果有较大差异®®,且数学模型或多或少抽象掉了一些影响空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基于数学 模型划分的经济区范围可能与实际有所偏离。因此,先通过定量分析得到经济区划初步方案,再基于实际 和经验进行定性分析,对初步方案进行完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是较为合理的经济区划方法。

2.

定量分析糢型的选择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经济区划时,数学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梳理相关文

献可知,目前经济区划中引入的数学模型主要有康弗斯断裂点模型、引力模型、0-1整数规划模型和空间 聚类模型,其中,断裂点模型的应用是基于两城市间为匀质区假设,其结果与实际有较大出入®,聚类模型 过于强调经济区划的同质性原则,引力模型可为确定区域单元间经济联系密切程度提供依据,0-1整数规 划模型的求解旨在使划出的经济区系统能保证区域单元间经济联系强度尽可能大。本文将经济关联性原 则作为经济区划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与0-1整数规划模型得到经济区划初步方案。

(1)

对引力模型的进一步修正空间相互作用力是衡量经济联系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本引力模

型度量两个区域单元间空间相互作用力大小,表示两区域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力与两区域单元质量的乘积 成正比,与两区域单元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计算和区域单元质量评定关系到引力模型的应用效果。一些 研宄用经济距离代替了直线距离,并对区域单元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得到式(1)所示的修正后的引力模 型®。鉴于区域单元质量综合评定指标的选取尚不够统一和规范,本文根据ISO8402“质量术语”定义,推 定区域单元质量为区域单元具有的满足内外部需求能力的特性总和,主张从区域单元供给能力、对区域 单元供给的需求水平两个方面选取指标评定区域单元质量,进一步修正式(1)所示的引力模型。

d, = ^, ⑴

其中,i和y表示区域单元,七为区域单元间的经济距离,A,、r,和Cs分别表示第s种运输方式的权重、时 间成本和货币成本,欠为区域单元质量,/y为区域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力。

(2) 0-1整数规划模型的设置0-1整数规划模型是决策变量仅取值〇或1的一类规划模型®。经济 区划应在确定各个经济区所含区域单元数最大值的前提下,保证各区域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力尽可能大。

②③④⑤⑥⑦⑧

邹凤琼,张刚华:《基于多尺度空间聚类的江西省经济区域划分》,《地域研宂与开发》2017年第5期,第7-10页。刘本盛:《中国经济区划问题研宄》,《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第81-页。指客货流、人口迁移流、信息流等各种流的数据。Braxton C.Davis,w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US Coastal Zon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15 Special Area Plansw,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V〇1.47,N〇. 1,2004,pp.79-94.

Kentaro Nakajima/^conomic Division and Spatial Relocation:The Case of Postwar Japanw,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Vol.22, No.3,2007,pp.383-400.

马海霞,张宝山:《经济区划与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的形成》,《地域研宄与开发》2006年第4期,第48-52页。段七零,毛建明.•《基于引力模型与0-1规划模型的省域经济区划一-以江苏省为例》,《经济地理》2011年第8期,第1239-1245页。 李丹,安义中:《0-1规划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94-96页。

66

李敏纳等: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与分区发展研究

这一经济区划思路,用0-1整数规划模型表示如下。

n

n

MaxSi= \\ j =X

i+ 1

I - 1

n

(2)

s.t.

^

akl + ^ a-

- \\,(

k= l,2...,

n)

,

k = i

y = i + i

其中,\\为目标函数中区域单元间相互作用力/v的系数,是要求解的未知决策变量,afKafO分别表示

区域单元t'和)在和不在同一经济区中,„为区域单元个数,6为各经济区所含区域单元数的最大值。

二、海南省经济区划

(_)研究区域单元选取

省域经济区划必须在满足全国经济区划的分级系统下选取区域单元,这样就可能涉及邻近省区的部 分区域。海南省实行省直管市县,现辖海口、三亚、儋州和三沙4个地级市,五指山、文昌、琼海、万宁 和东方5个县级市,定安、屯昌、澄迈、临高、乐东、琼中、保亭、陵水、白沙和昌江10个县和民族自治县。 2003年提出的概念性的“9+2”泛珠三角经济区涉及海南省,2017年同意建设的北部湾城市群覆盖 海南省6个市县。由于海南岛受琼州海峡的阻隔而相对,三沙市设立时间短且特殊,本文仅选取海南 岛上的18个市县作为研宄区域单元,不考虑海南省以外的市县和三沙市。

(二)各市县质置的综合评定

根据前述对引力模型的进一步修正思路,基于区域单元质量概念,从各市县供给能力、对各市县供给 的需求水平两个方面选取各市县质量评定指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评定各市县质量。经济发展总量 和均量是供给能力的体现,用GDP、人均GDP、地均GDP测度各市县供给能力。人口的总量、结构和收入 体现内部需求水平,交通可达性与外部需求水平密切相关,用人口总数、城镇人口数比重、人均地方财政 收入、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交通可达性水平测度对各市县供给的需求水平,对上述各 指标数据进行0-1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和量级不同带来的偏差。由于体现供给能力的3个指标、评定人 口收入的3个指标均同等重要,分别取其算术均值的0-1标准化值作为供给能力和人口收入。人口的总 数、结构和收入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共同作用于需求水平,取4者几何均值的0-1标准化值评定对供给的 需求水平。取各市县供给能力与对供给的需求水平的几何均值@作为各市县质量(见表1)。

表1 2014—2016年海南省18个市县质置综合评定结果

市县名海口

三亚

五指山

文昌

琼海

万宁

定安

屯昌

澄迈

市县编号

12345672014 年10.6800.000 60.2880.3470.2450.1310.0710.4212015 年10.6760.000 10.2870.3490.2560.1400.0830.4232016 年10.6770.000 10.2860.3480.2600.1460.0870.4243年均值

1

0.678

0.000 3

0.287

0.348

0.254

0.139

0.080

0.423

临高

儋州

东方

乐东

琼中

保亭

陵水

白沙

昌江

市县编号

1011121314151617182014 年0.0840.5160.2510.0550.0010.0770.2680.0090.2972015 年0.1740.4910.2530.0560.0070.0710.2680.0140.2612016 年0.2210.4940.2350.0850.0110.0690.2770.0120.2623年均值

0.160

0.501

0.247

0.065

0.006

0.072

0.271

0.012

0.273

① 各市县交通可达性水平的测度结果来自于宋洁华和李敏纳等(2017)的研宄成果。宋洁华,李敏纳,蔡舒等:< 海南交通发达性的测度空间分异格局分析》,《地理科学》2017年第10期,第1507—1516页。

计算几何平均值时,对于取值为0的标准化值统一用0的近似值(如0.0001)代替,以避免直接用0值带来的偏差。

67

2019 年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期

(三)市县间经济距离)与相互作用力(/v)的计算

首先,确定每两个市县间运输方式组合及其中每种运输方式的权重(A,)。截止2016年,海南省内市 县间不通航班且海运和内河航运量均较小,除定安、屯昌、琼中、五指山、保亭和白沙外,12市县境内通高 速铁路,其中9个市县通粤海铁路,除五指山和保亭外16个市县境内通高速公路,各市县境内均有国道 及以下级别的公路。基于以上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只考虑铁路、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国道和省道)3 种运输方式,市县间运输方式组合列于表2中。将海南省2014年到2016年共计3年的总客(货)运量、铁 路客(货)运量、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加总,计算铁路和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占总客(货)运量的比重,再分 别计算铁路和公路的客运量和货运量比重的平均值,以此确定铁路与公路两种运输方式的比例关系。将 海南省同期的公路、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的里程分别加总,计算经过设计速度®折算的高速公路和一般公 路里程占总里程比重,确定两种运输方式的比例关系。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确定各运输方式的X,, —种运输 方式的X,直接取1,结果见表2。

表2海南省18个市县间运输方式组合及其权重

运输方式组合铁路+髙速公路+ 一般公路

市县名称

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澄迈、临髙、循州、东 方、乐东、陵水、白沙和昌江13个市县之间

运输方式权重a,)

X ,=0.117, A 2=0.044 6, A 3=0.838 4

高速公路+—般

公路

定安、屯昌、琼中与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澄 迈、临高、儋州、东方、乐东、陵水、白沙和昌江13个 市县之间,定安、屯昌和琼中之间

A2=0.0506,A3=0.9494

一般公路

五指山、保亭与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定安、 屯昌、澄迈、临高、儋州、东方、乐东、琼中、陵水、白 沙和昌江16个市县之间,五指山和保亭之间

a

3=i

然后,根据铁路、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的里程和设计速度,计算每两个市县间每种运输方式的时间成 本(7p,设铁路、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3种运输方式的货币成本(Cs)的比例为0.5:1:1.5®,基于这一比例, 利用已计算出的夂和rs数据、表1中各市县质量的三年均值和式(1)计算出+与限于篇幅,海南省 18个市县间的经济距离 < 与相互作用力&计算结果省略。

(四)经济区划方案的确定

1.经济区划初步方案以往的海南省经济区划方案中各经济区所含市县数最大值(6)为5~7,为获得 较稳定的区划结果,分别取6为4、5、6和7,运用&数据与式(2)求解得到18市县间的相互作用力系数 (%)(见表3)。结果表明,不论6取4个值中的哪个值,海口、文昌、定安和澄迈稳定地在同一个经济区内, 三亚、万宁和陵水稳定地在同一个经济区内,儋州、东方和昌江稳定地在同一个经济区内,琼中与保亭稳 定地在同一个经济区内,但五指山、琼海、屯昌、临高、乐东和白沙6个市县在6取不同值时有不同的归属 或无归属。基于此,初步划分出由海口、文昌、定安和澄迈组成的东北部经济区,由三亚、万宁和陵水组成 的东南部经济区及由儋州、东方和昌江组成的西部经济区。未涉及的8个市县的归属有待进一步分析后 确定,其中,琼中与保亭虽稳定地在同一个经济区内,但考虑两者发展水平都较低,按照异质性和同质性 相结合原则,不能将其单独组成一个经济区。

①②

根据交通部公路司于200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结合实际,确定铁路、高速公路、国道、

省道的设计时速分别为200m/h、120km/h、100km/h、80km/h。 李江苏,骆华松,曹洪华:《基于引力模型分析城区与郊区空间相互作用——以昆明市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2期,第53- 58页。

68

李敏纳等: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与分区发展研究

表3海南省18市县间相互作用力系数

6=7

6=6

6=5

6=4

a2,6-a2,12-a2,l3_ai2,16_^ a2,6_a2,16_ ^

a4.5-a4.7_a4,9-^

a5,6=a5,7=1

a4,5_a4,厂 a4.9_l a4,5_a4.7_l

a 5.6=1 a 5.6=1

〇6.!6=1a6.16=1 a6.16=1

a7.9_l

a9,10-a9.]l-l

a 10, ll_a 10,16_a 10,17—1

a7.9-l a7.9_l

alO,ll_alO,l 厂 1

alU2aiU8=1

注:表中;和』对应市县编号,其余%值均为零。

2.对经济区划初步方案的完善遵循前述经济区划原则,进一步分析0-1整数规划模型求解结果和 实际经济联系,确定初步方案中未涉及的8个市县的归属,最终将海南省18个市县划分为3个经济区 (表4)。具体依据如下:(1)琼海与文昌、定安相邻,屯昌与琼海、定安、澄迈相邻,且琼海与文昌间、屯昌与 澄迈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最大的,琼海、屯昌与定安间的经济距离都是最小的,遵循经济关联性原则,将 琼海和屯昌划入东北部经济区。(2)琼中和保亭稳定地在同一个经济区,五指山、乐东和保亭均与三亚相 邻,均与三亚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大,且随着未来海南省中线髙速公路琼中经五指山至乐东段建成,琼中、 五指山、乐东和三亚间的经济距离会明显缩短,遵循经济关联性原则,将五指山、乐东、琼中和保亭划入东 南部经济区。虽然琼中的部分地域不在海南岛东南部,但将琼中整体划入,符合保持行政区划完整性原 则。(3)临高与儋州相邻,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经济距离较小,而白沙与儋州、昌江相邻,且白沙与昌 江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大,经济距离最小,遵循经济关联性原则,将临高和白沙划入西部经济区。

表4海南省经济区划方案

常住人口

面积(km2)数(万人)

人均经济区名称包含的市县

海口文昌琼海定安屯昌

澄迈

三亚五指山万宁乐东琼 中保亭陵水

儋州临髙东方白沙昌江

GZK亿元)

GDP(元)

中心

东北部经济区东南部经济区

10 9435. 342 07047 544海口

12 68610 565

256. 24225. 50

1 021930

39 83341 222

三亚儋州

西部经济区

注:根据2017年海南省统计年鉴中各市县的相关指标数据计算得到各指标数据。

三、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发展初探

本文划出的海南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3个经济区均是地域完整、内部联系较紧密、相对的经 济地域单元,是海南省落实“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及推进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推进经济区高质 量发展,需要在明确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69

2019 年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一)经济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根据海南省“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和《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的以发展旅游 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科学安排海南岛产业布局的要求,结合各经济区的区位条件、要素 禀赋、产业基础和优势产业(表5),确定其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表5 2016年海南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3个经济区的优势产业

经济区名称东北部经济区东南部经济区西部经济区

三次产业层面优势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字母产业层面的优势产业

C E F G I* J* K* L* M* 0 P Q RA D H* N* 0 SA* B* D G

注:①字母为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KGBT4754-2011)中字母产业的标号;②用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乘积构建产业梯度系数,测度三次产业的竞争优势,但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仅用区位商测度字母产业从业人员数的竞争优势,并将梯度系数大于1的三次产业和区位商大于1的字母产业确定为优势产业;③带*的优势产业在全省有显著竞争优势,其梯度系数或区位商大于1.25。

1. 东北部经济区本区位于海南岛东北部,靠近,是海南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区和人口规模和经

济总量最大、产业结构最高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区。本区目前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等5个生产性服务业乃至第三产业整体方面有显著竞争优势,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 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有竞争 优势(表5),今后应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制造、航空、电信、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二三产业领域 的改革和开放,并着眼于以省会海口为中心、以文昌、琼海和澄迈为次中心的都市区建设,推进第一产业的 创新,重点打造海口一澄迈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海口一文昌一琼海现代服务业高地及海口一文昌一琼 海一定安一屯昌一澄迈都市农业区,将成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引领区。

2.

地理位置重要,热带植物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 大、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居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经济区。本区目前在住宿和餐饮业与水利、环境 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个旅游直接相关产业方面有显著竞争优势,在一三产业与农、林、牧、渔业、电力、热 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方面有竞争 优势(表5),今后应强力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建设三亚一陵水一万宁热带滨海旅游度假 目的地、农副食品和旅游用品制造业集聚区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五指山一乐东一琼中一保亭一陵水 生态和黎苗文化旅游区,以成为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主阵地。

3.

西部经济区本区位于海南岛西部,临近北部湾,大部分属于北部湾城市群区域,处于国际通道的

重要枢纽位置,有丰富的港口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海洋资源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海南省土地 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均居末位但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一个经济区。本区目前在一二产业与农、林、 牧、渔业和采矿业方面有显著竞争优势,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方面有竞争优势,今后应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儋州(那大一洋浦)一昌江一东方新型 工业基地、航运和物流业高地与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临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海洋渔业基地,白沙生态 黎苗文化旅游区和生态循环农林业区,以成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阵地。

东南部经济区本区主体位于海南岛东南部,邻近南海诸岛,是我国通往南洋和西欧最便捷之地,

(二)推进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建立经济区内统筹协调组织建立经济区内统筹协调组织,以协调经济区内各行政区的管

理。统筹协调组织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跨经济区内行政区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如地区协调发展委员

①参见国发(2018)34号文件《关于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70

李敏纳等: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与分区发展研究

会,二是非组织参与的民间组织,如区域性联合商会。前者必须具有法律法规陚予的权利,主要有四 项职能:一是就经济区发展重大问题组织协商,制定经济区发展规划,并协助经济区内各市县制定地方性 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保局部性规划和整体性规划有机衔接;二是组织实施和协调关系经济区整体利 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三是制定经济区内各市县必须共同遵守 的市场公约,综合整治经济区市场环境,推动经济区统一市场的形成;四是管理和分配使用经济区共同发 展基金,并协调各市县之间、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各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利益。后者在的激励之下组 建,其主要职能在于沟通行业信息,筹划和推动行业内或跨行业的企业合作,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供法 律、信息、金融、财务和人才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经济区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经济区发展规划,以突破阻碍经济区

发展的行政区划。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应由作为综合性权威机构的统筹协调组织牵头,与各市县 规划编制单位共同承担,并在上级规划部门指导下进行;应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协商和协调原则和 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制度。结合海南省实际,各经济 区发展规划应涉及如下内容:(1)经济区整体及其内部各市县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2)经济区空间结 构和中心节点(城镇)体系。(3)经济区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产业转移、承接和整合。(4)经济区基础设 施、政务环境和市场的一体化建设。(5)重大战略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流域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和治 理等方面跨市县甚至跨经济区的合作机制。(6)经济区发展和措施。

3.

健全经齐区制度体系健全的法规和等制度体系,是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保障。(1)通过地方法

规的形式,明确各统筹协调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实施,构建 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消除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壁垒,并保护资源和环境。(2)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财 政、金融、税收与人才等各方面的,引导资本、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向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流动,优化 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并立足于区域分工和合作的发展,推进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利益分享和利益 平衡。(3)改变唯GDP论的政绩评价导向,因地制宜地建立较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使地方职能真正 转变到为经济区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

四、结语

本文通过研宄,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经济区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地域完整、功能 明确、内聚力较强、相对的经济地域单元,经济区划应首先遵循经济关联性原则,并遵循异质性和同 质性相结合、产业专业化发展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和保持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2)经济区划需要采用定量 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分析方面,修正的引力模型与0-1整数规划模型的联合应用发挥 重要作用,而区域单元质量评定影响模型的应用效果,鉴于目前区域单元质量评定指标的选取尚不够统 一和规范,应基于区域单元质量概念选取指标以综合评定区域单元质量,进一步修正引力模型。(3)在综 合评定海南省18个市县质量与计算每两个市县间经济距离和相互作用力的基础上,联合运用修正的引 力模型与0-1整数规划模型,辅之于定性分析,将海南省18个市县划分为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3个分 别以海口、三亚和儋州为中心的经济区。(4)作为海南省落实“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和推进自贸区建设的 重要空间载体,3个经济区在区位条件、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和优势产业等方面不尽相同,其战略定位和发 展方向应各有侧重。(5)海南省推进经济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经济区内统筹协调组织,科学编制和有 效实施经济区发展规划,并健全经济区制度体系。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从宏观上探讨了海南省经济区如何高质量发展,各经济区发展的具体路径与策 略选择将在后续研宄中展开。

[责任编辑:靳香玲]

71

2019 年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期

A Study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ree Trade Zone Con­

struction

LI Min-nal, CAI Shul, GAN Xiao-jun1, QIN Cheng-li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from the concept of quality of re­gional unit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the quality of 18 cities and counties in Hainan Province, and calculate the

economic distance and interactive force between these cities and counties. Then the modified gravity model and the 0-1 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along wit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re utilized to divide these 18 cities and counties into the northeast, southeast and west economic zones with Haikou, Sanya and Danzhou as the center re- spectively. As important space carriers for Hainan Province to implement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three dis- tricts and one center”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zone, these three economic zone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erms of location, factor endowment, and industrial base, and so their strategic positionings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s should be highlighted separately. Specifically, the northeast economic zone should lay stress on building a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a modem service industrial highland and an urban agricultural district in Hainan Province. The southeast economic zone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o establish the main beachhead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nsumption center. The west economic zone should put emphasis on building a base of new industry, a high- land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a tourism destination of industrial culture, and a base of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with trop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rine fisher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economic zones, it is necessary for Hainan Province to establish an overall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economic zone,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and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plan suitable for the eco­nomic zone, an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the economic zone.Key words: economic zone;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quality of regional uni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zone; Hainan Province

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