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政治的时代意义——浅谈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政治的时代意义——浅谈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来源:九壹网
第26卷第2期 2013年4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0l_26 No.2 Apr.2013 政治的时代意义 ——浅谈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包玲慧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本文从鲁迅研究家陈涌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一文的政治时代意义视野分析,从陈涌发掘到的鲁迅小说《呐喊》 《彷徨》现实主义的表现、《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叉》的积极意义及其不足之处三大块来对陈涌的这篇论文进行分析研究,揭示陈 涌成名之作的原因 陈涌的论述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在今日读来还是颇具启发意义的。但由于时代的关系,他的论述也存在不 足之处 关键词:时代意义;现实主义表现;积极意义;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61(2013)02—0106—03 鲁迅的《呐喊》、《彷徨》从诞生至今已经有八十 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其 首先,从鲁迅对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的关注来 论述,“鲁迅是现代中国在文学上第一个深刻地提出 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群众的状况和他们的出路的作 家”,“农民问题成了鲁迅小说注意的中心”.“农民问 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陈涌在论述中已经深刻 经典性的价值却没有因此而褪色,相反,由于时间的 洗礼受到很多研究者的评论,可以说,“历史是文艺 作品最公正的评判者”}l_【85)。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 出发,对《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 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建国十七年的鲁迅研究中, 地表示出来.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中国存在最多 的也就是农民。陈涌在论述中也说明了鲁迅与旧民 主主义时期的作家相比,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广大 劳苦人民的生活的了解.从“下面”、从被压迫的群众 陈涌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呐喊)与(彷 徨)研究之一》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一座高峰,这篇文 章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高度,系统地阐述了《呐 的角度来提出反封建主义的问题。农民问题,占了鲁 迅小说的主要篇幅,当中有很多描写农民受压迫的 情况。陈涌从《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故乡》中的闰土 这些人物细细分析评品,揭示出农民不仅受到肉体 上的摧残,更深刻的悲剧性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并将 鲁迅放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从人民身上挖掘出反 喊》、《彷徨》在整个中国政治中的重大意义,代 表了十七年鲁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是50年代 鲁迅小说研究中高水平的代表作”-zJ(Ⅻ),这也是陈涌 的成名之作,他在这篇论文中称鲁迅是“近代中国第 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 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反映了中国的”,从民 抗要求与的力量。《祝福》中的祥林嫂希望通过 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都不可能得到, 当时的封建主义礼教、族权、神权、夫权传统硬生生 地将祥林嫂的渺小愿望打破,这样的一个农村妇女 最终还是被当时社会抛弃了。鲁迅写出了她一生的 主主义的政治高度予以总结。《呐喊》、《彷徨》 的现实时代意义,陈涌从两个不同的阶级作出了具 体的阐释,步步深入地揭示出的真正领导力量, 凸显了当时政治的现实时代作用.评论有其积 极的方面,在当时产生极大的意义,但同时,陈涌的 悲剧命运,不加涂饰地表现出农民的生活。《故乡》中 的闰土是辛亥后的农民,受到“官、匪、兵、绅”的 压榨,在鲁迅的笔下,闰土的一生也成了一种悲剧。 论述也有其时代局限,存在不足的地方。 一、论述《呐喊》《彷徨》现实主义作用的具体表 现 收稿日期:2012一l1—29 陈涌不仅将鲁迅作为深刻表现农民被压迫状况的作 作者简介:包玲慧(1989一),女,江苏丹阳人,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106— 家.也认识到鲁迅真正伟大的地方还在于努力探索 农民被压迫的根源,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社会力量 发生重组.鲁迅接受这个教训,更迫切地需要解决这 个问题.他知道压迫农民的敌对力量是强大的,因此 虽是首先觉悟的分子,却不能担当起的领导性 作用,这一点也是陈涌从鲁迅的小说中看到的。 当然,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鲁迅不仅仅从这两 个阶级来作出探讨,而且对小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 级也作出分析,指出他们恰恰是分化的力量.而 不是对政治起推动作用的。例如《祝福》中的鲁 四老爷,他作为一名封建卫道者。对祥林嫂可以说起 到毁灭性的打击。《药》里的华老栓夫妇,作为一小茶 馆的掌柜,也是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对于的不 理解,对于志士的不同情,都可以理解为对政 治、形势的麻木,他们非但不同情支持.而 陷入五四低潮期的彷徨当中,摸索着的途径和 领导力量。在《呐喊》、《彷徨》中,鲁迅指出了农民不 觉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受封建统治阶级长久的压 制,二是本身属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在《祝福》、《故 乡》里着重刻画了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揭示出农民 受苦受难的罪魁祸首。当然,除了点出客观性因素, 鲁迅还发现了农民身上存在的局限性。比如愚昧、麻 木、守旧、不争、不觉醒。虽然他们无知,但也是值得 同情的,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写到一些农民也有反抗. 《阿Q正传》中的阿Q到最后时刻也具有了的 迫切愿望,即使的动机不单纯,但至少可以看出 农民反抗性的一面。《离婚》中爱姑是一个典型,最终 结局虽然妥协于封建势力的代表七大人,但爱姑表 现出泼辣的个性,勇于反抗,她不怕夫权,竟骂公公、 丈夫是“老畜生、小畜生”,在那个社会下大胆地提出 离婚,这些足以说明农民也是有反抗性的。“《离婚》 是《彷徨》中的最后一篇小说”,“文中没有《祝福》那 感伤的情调,而代之以泼辣的讽刺和开朗的冲击,预 告着鲁迅就要开始向主义世界观作伟大的飞跃 了”【3] )。这是陈涌写鲁迅论的主旨所在。 其次.鲁迅不仅对农民作出了剖析.还对知识分 子阶级进行了考察,领导力量的探索是鲁迅写 作《呐喊》、《彷徨》最终的目的。同志曾经说 过:“在中国的民主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 悟的成分。辛亥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 一点。”… 陈涌也对知识分子作出了评价:“知识分 子往往首先感到时代的痛苦.因此也往往是首先觉 悟的分子 ”他知道鲁迅在研究知识分子时是和研究 农民一样的,是将知识分子放到严酷的历史背景当 中去的,鲁迅探究那些知识分子的主人公是如何与 世界的不公抗争的,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的,鲁迅始 终在考察阶级力量的对比。在鲁迅的《彷徨》中,描写 知识分子题材最鲜明的是《在酒楼上》、《孤独者》和 《伤逝》,而《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 连殳刚开始本来都是与黑暗的力量作斗争的,但由 于黑暗势力的强大,加之他们处在的低潮期,自 身开始动摇、消沉、颓唐,最后渐渐妥协。《伤逝》中的 知识分子处在五四运动之后,他们虽然关注个性解 放和婚姻自由。但却不认识社会整体的发展变化方 向,只知道个人的,脱离了整个社会与之的关 系,这也是鲁迅揭示出的知识分子存在的问题,他们 反想拿者的鲜血换取儿子的身体健康。鲁迅觉 察出这两个阶级的消极意义。陈涌在写鲁迅的论文 时体会到了这一点,并真正说明了什么是鲁迅小说 中的现实主义。 因此,鲁迅指出在那个时期各个阶级分别作战 都是不能成功的,这是鲁迅得出的结论,但毋庸置 疑,鲁迅肯定农民和知识分子是的重要力量.同 时指出小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是阻碍斗争的. 陈涌通过论鲁迅小说发掘出了它的现实主义意义。 在鲁迅写作《呐喊》、《彷徨》时期,他对这几个阶级都 作出了分析。但很明确,他需要找出比这几种阶级更 强大的力量来领导他们,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无产阶 级的团结力量,而那时候鲁迅还没有认识到。但毛主 席作为我们新中国的领导人,深刻领悟到无产阶级 的伟大力量,为我国的民主主义运动取得胜利开辟 了道路。 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积极作用 陈涌从整体和实质性上揭示出鲁迅与以往作家 的不同.并凸显了鲁迅小说内容上的革新性和独创 性.对鲁迅小说的性质和特点作了很准确的定位: “鲁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民主 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家。他和他以前以及他同时代 的作家不同的地方首先就在于他的民主主义和现实 主义的思想是深深地培植在中国广大的被压迫人民 的土壤上面的,他的反封建的力量是从广大的被压 迫人民那里取得的,他是真正从‘下面’、从被压迫人 民的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问题的。”这是从被压迫的 人民角度提出来的,揭示了鲁迅与那个时代的联系。 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作出了分析,并且归纳出这 样的观点:“鲁迅在五四和以后一个时期便以其深刻 的艺术的现实主义的力量真实地表现了:资产阶级 不可能领导中国走向胜利.农民的被压迫的地 位是必然走向化的,他们是中国在农村里 的真正的动力,但农民本身却具有他们的弱点,而知 一107— 识分子呢?他们许多人都是聪明、正直的,是每一个 时期首先觉悟的分子,但当他们对现实还没有 明确坚定的认识,当他们把自己‘孤独’起来的时候, 他们是软弱无力,毫无作为的。”陈涌还将鲁迅与批 判现实主义和l9世纪民主主义作家相比 较,确定了鲁迅小说更彻底、更明确、更深刻的性质, 三、《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不足之处 建国十七年的鲁迅研究,由于环境变化了,对鲁 迅的研究也变化了,配合政治运动也多了.政治束缚 比较多。所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文学创作及文艺 评论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一切遵从为社会主义服 务,一切都纳入政治体系的链条中。在五十年代,很 多学者根据时代的要求,对鲁迅进行了许多阐释,做 了大量工作,当时陈涌创作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 鲁迅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最接近。陈 涌的这篇论文以深刻、明晰的理论风格,系统完整地 概括了鲁迅所反映的时代,从而确定了鲁迅小说在 思想价值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在鲁迅小说的综合研 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比以前的鲁迅小说综合研 究具有更高的理论思维水平和更深的历史渗透力。 陈涌的这篇评论除了具有文学价值,还有更广泛的 社会意义。他注重以马列主义、思想作为分析 作品的指导方针,注重从社会和政治斗争的角 度来阐述作品的思想高度,这就赋予了本文的政治 时代意义。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对鲁迅的研究 产生重大影响,也奠定了总体基调,将关注的目光放 义》无疑最引人注目,他证明了鲁迅思想与思 想的一致性,“鲁迅小说的主要价值与意义就在于 ‘以他的艺术的表现’来‘证实’的‘科学分 析’。”[61朱正也说过:“我们五十年代写鲁迅传,的确 是把鲁迅放进那样一个模式当中去的。我当时是怎 么写鲁迅传的呢?所有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提 到鲁迅的地方,我一句不落地全部引用了,我就以此 作为立论的基础来发挥。那时,《选集》第四卷 还没有出版,但我听说当年评的几篇社论是 写的,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伯夷对 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 领导的人民战争。我就按照这个意思来分析鲁 在鲁迅作品与整个时代社会背景上,考察与中国革 命的关系及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民主主义 的历史进程中,把鲁迅小说置于探索中国 迅的小说《采薇》。总之,凡是说的,我是不敢 遗漏一处。”[7]所以,可以断定当时陈涌也是这样的, 在本论中也多处引用了同志论著中的话,比 道路和力量的高度去考察它的现实作用。陈涌指出, 鲁迅其实和一样了解中国,中国是一个以农 民为主导的农业社会,而他的突出之处还在于他分 如《论人民民主专政》、《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中国和中国党》,无非也是想说明,正如陈 涌自己所说的.“民主主义者的鲁迅所得到的实 析了中国的农民,表明农民是具有性的,但同时 也揭示出了他们的缺点:还分析了知识分子阶级.指 出他们与农民有着血缘关系,但也与农民一样有着 显著的自身局限性。因此,陈涌的论文把鲁迅小说放 到了中国社会的进程中去了.解读出鲁迅小说 的现实主义内容。钱理群先生曾经指出:“阿Q和一 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 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 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了一部阿Q 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嘲f4 因此, 际的结论和同志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样 的评论文章就不仅仅是文学研究与批评了.而带有 了许多政治色彩,类似于同志发表的一系列 文章,类似一种政治讲话,拔高了鲁迅的精神. 一定程度上把鲁迅研究带入误区.这是陈涌这篇论 著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陈涌在分析《阿Q正传》时认为,阿Q后来是具有革 命性的,阿Q在土谷祠里对于的热切幻想,虽 然阿Q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很明确,但阿Q被逼 无奈,内在需求迫使他要去,所以说阿Q的确 是有倾向的。陈涌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一个 [1]范伯群,曾华鹏.鲁迅小-;,JL,get4g-[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2】徐鹏绪.鲁迅学文献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 [3】丁尔纲.鲁迅小说讲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4】陈涌.鲁igi-'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反映被压迫农民利益的民主主义者,鲁迅是信 任农民的,相信被压迫的农民必然发生的思想 的”,“而农民,在鲁迅的实际表现里,证明是中国革 命在农村里的真正的动力” [6】钱理群.鲁迅:远行以后U1文艺争鸣,2002(1). [7】林贤治.人间鲁mij].读书,1998(9). 一108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