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的运用评价,让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以及素质的提高。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正确的评价中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不良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对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和学习效果,做得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课堂的多元化评价,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师生交流式评价。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得实质就是彼此交往,交往愉快决定着活动愉快,愉快的交往中,师生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教师可以与学生形成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彼此尊重,互教互学,自由、民主,形成“学习共同体”。比如:学生在创造一个美术作品时,教师不做监督者,而做参与者,彼此一起完成,鼓励互相合作,互通有无,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二、由量化评价转为激励评价。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准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面对学生的作品,我们就不能简单的以分数或者是以优良来区分,这样只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缺乏自信。反之,我们可以对孩子的一件作品从有创新意识,有情趣,有一定技法等方面去评价,突出每件作品的优点及不足,对于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对于不足不能给予批评或置之不理,我们可以在学生作品上多以赞扬鼓励的语
言来进行评价,而不以分数来评价。以语言激励的形式来代替分数。
三、由主观评价变客观评价。儿童作品是儿童一定心理阶段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具有儿童特殊的美术语言,与成人美术有着极大的区别。许多教师不了解儿童作品的原有特点,在美术评价上过于主观、武断。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位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有独特的审美观,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尽可能的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观、武断的评价儿童作品,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作品,以学生的审美观来作参照,教师应给那些具有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画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使评价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