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小学《习惯养成“三步走”》活动经验分享
近年来,我校开展的《习惯养成“三步走”》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三步走”策略,实现了在校生“要我做,我要做,我会做”最后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下面把我校的具体方法分享给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习惯养成“三步走”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我做” (1)新生入学“逼”着做
一是“学”,把规范植入脑海。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学前班踏入学校学习,是习惯培养的最好时机,我们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利用儿歌教育、童话教育、自主管理、表扬激励、家校互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练”,把规范变为行动。抓三个环节:①集中“示范”,如:校徽的规范佩戴。②集中“训练”,根据学校实际选择重点项目进行规范训练,如:上下楼梯,升旗和集会、课桌上的书本摆放等。③分组训练和自我训练。这里要注意:抠细节,严要求,勤督导,确保训练到位,使学生明确具体做法,初步体验由知到行的转化。
三是“评”,把规范变成责任。训练结束时,组织汇报表演和相关人员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对考核不合格的继续进行训练,直到验收合格为止。在集中训练时,一年级全体教师必须人人参与,兼任有其他年级课的,除上课外其余时间,都必须按统一安排到班参加组织训练和辅导。
(2)由“知”到“行”,“牵”着做
各班教师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训练和指导,学校把重点精力放在学生习惯养成训练落实上;指导学生干部进行督查评比,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扣分,每天一(黑扳报)公布,每周一(校会)小结,对达不到合格要求的班实行停课训练,达不到“底线”要求的学生,可请家长配合训练。
在这期间,“严”和“细”是两大关键,“严”,就是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不合格的必须纠正并从做,这样,才能纠正学生以前的坏习惯和不良行为,使规范在脑海里植根,行动上体现;“细”,就是在每项规范的细节上要求到位、指导到位,学生行为到位。如:打扫卫生:前几次,班主任要亲自示范,使学生掌握扫工地、拖地的技术要领和达到的标准要求。“先扶后放”,实现由知到行,逐步内化。
(3)初露雉形,“扶”着做
这个阶段各班要在学生中挑选骨干,为他们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发挥其引领作用。班主任逐步把规范要求的常规管理工作转移给学生干部去做,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个别“不规范生”上,让大多数学生逐步做到在无教师监督下,由学生干部管理和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老师则逐步把管理的重心移交给学生。
(4)规范植根,“放”手做
这是规范形成习惯的稳定“维护期”。在这阶段的重点:一是要大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进行规范实践快乐体验,在实践中,体验成功、体验成长,感受言行规范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使规范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学生的心灵在规范体验中逐步得到净化。二是要“放手”把规范养成教育的日常检查评比交给学生干部去做,树立他们的威信、培养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规范从不稳定期过渡到稳定期。从“要我做”过渡为“我要做”,三是领导和班主任要当好“幕后指挥”,“该出手时才出手”。
第二阶段:“我要做”
通过第一阶段的教育,绝大部分学生的言行规范已成为习惯,已不再是被动的“要我做”,而是“我要做”。这个阶段的重点:一是要用学生群体的规范去教育、影响和规范学生中的“不规范”现象。二是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规范自我,并在体验中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第三阶段:“我会做”
通过前两阶段的规范养成教育,学生普遍已达到“我要做”和“我会做”。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实现由“自律”到“他律”的情感升华。
习惯养成“三步走”策略,用二个月时间“拉”,一到二个月时间“牵”、一学年的时间“扶”,虽然“拉”得累,“牵”得苦,“扶”得也不轻松,但却用两年的时间争取到了以后四年的“轻松”时间,教师们都感觉值得。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由“拉”、“牵”、“扶”、到“放”的过渡;实现了由“要我做”、到“我要做”再到“我会做”的转化;实现了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这样,学生上了高年级以后教师基本上可以不愁课堂纪律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这就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抓教学质量提高。这也是我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年年上升的原因所在,也是我校教学质量年年实现新突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