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淮海战役,称“徐蚌会战”,是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南达淮河的对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
淮海战役,最后是中国党以60万战胜了的80万,被斯大林等人都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究其胜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失败,而有着许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首先,战略和战术上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设想最早由粟裕提出,等看后同意,不断将其完善并进行部署。从提出到正式发动,有着一个多月的时间,虽然这对于一场大规模战役而言并不算长,但相比是远远充足的。这也使得在战役的战略和战术等计划上远比要成功。
其次,两大野战军的协调配合。淮海战役的规模是巨大的,但只是一支是不可能战胜几十万人,所以在谋划中就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配合作战。之后,又组建总前委来进行统筹指挥,更是使得两支队伍可以如臂指使。
然后,人民的强大支援前线。在淮海战役中,方面参战的除了正规军还有40万民兵,此外还有五百多万的支前民工。尤其是这些民工,他们不仅负责给运送弹药物资和粮食,还帮助运送伤员。因此,淮海战役才被称之为是独轮车推出来的。
最后,地下党员也功不可没。淮海战役中,共有五个师,一个师投诚。比如在黄维的第12兵团准备突围时,师长廖运周率部,使其计划失败,从而被完全合围最后被歼灭。
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是中国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而且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以60万正规军与40万民兵打80万的军,最后以少胜多,因此也被许多人评价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由向党军发动,主要以徐州为中心。方面主要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由战时设立的由、刘毅等五人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但实际上直接指挥战斗的是粟裕。而方面先后总共投入了七个军团和两个绥靖区,指挥的是杜聿明、刘峙等人。
战役经历了两个多月共66天,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迅速发动战役,歼灭军的一个兵团并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继续包围徐州,并先后歼灭其中两个兵团;第三阶段是总攻阶段,又歼灭了军两个兵团。
战役结束,共消灭或者俘虏军约55万人,不过自身也伤亡有十余万,敌我损失比约4:1。因此,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的、士兵牺牲也最严重的战役。
淮海战役的结束,标志着长江以北基本得到,的实力和士气大增,而对于战
败的而言,则是恰恰相反,主力兵团全灭,士气受到沉重打击,已经无力与决战。
为什么叫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由粟裕提出的,他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他在济南战役胜利的三天后即9月24日就致电,建议进行淮海战役,而次日就予以回电表示同意,这样才有了之后的这场大战。
在粟裕的建议里,他把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是攻占两淮,如果敌军不来增援或者增援被我方阻档或歼灭,那么就进行第二步,就是攻占海州和连云港。所以,他把这场战役称为淮海战役的原因,就是这两个阶段的简称,“海”是指两淮,也就是淮阴和淮安,现在就是淮安市,而“海”是指海州,现在就在连云港,而这些地方在历史就是被称为“小淮海”。
不过粟裕的建议还只是草案,之后无论是在计划中,还是发动后又投入兵力,都使淮海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战场也越来越大,最后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
淮海战役是方面对这场战役的称呼,而作为应战方的则不这么叫,他们称之为徐蚌战役。这也是两个地名,“徐”指徐州,“蚌”指蚌埠。这么称呼是因为,方面在应战前所作的部署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在徐州和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线做战略防御。这其实是他们在召开作战会议时白崇禧提出的两种作战方案中的第一个。而蒋介石倾向的是第二个,也就是放弃现在的徐州,退到淮河进行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