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
核心论点: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二、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
(1)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棉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2.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
(1)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2)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三、商业的繁荣 1.繁荣状况
(1)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2)北宋时在益州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市”的进步
(1)“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3)“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核心论点: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放开对城市的商业管理,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3.经济
重农抑商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教材补遗】 租佃关系
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时,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知识拓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构图解史】 “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漫画解史】 “交子”
核心观点:“交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其便于携带的特性也推动了商业发展。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的“先”与“后”
【教材补遗】 宋代商业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在合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中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其理由主要是: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重点一 宋元时期的经济制度的变化
两宋农耕经济发展
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从种植面积、耕作特点及新作物的引进等角度阐述了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影响。
试答: 【提示】 发展变化: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史论归纳】 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
(1)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宋代手工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
(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
(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唐宋时期,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唐宋时期,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重点二 宋元时期城市的发展
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
【史料解读】
(1)图一说明唐以前的城市以政治中心为主。 (2)图二反映了宋代的城市打破时间、空间的。 【问题思考】
(1)根据图一、二分析,这两座城市的所在地都在城市的,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答: 【提示】 (1)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集权在建筑上的反映。
(2)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到图二宋代“市”的时间、空间被打破,反映了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城市 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功能看 从商业 活动看 从数量和 规模看 从地区 分布看
超过政治功能 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重点三 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商业发展的表现
史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二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史料解读】
(1)根据史料一的出处判断,史料反映的是宋朝东京“市”的情景。“鬼市子”“夜游吃茶”反映了宋代东京商业不受时空,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性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市场。
(2)根据史料二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试答: 【提示】 市打破时间、空间,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施,人们的商业意识增强。 【史论归纳】 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纸币出现 城市兴盛 商品经 济繁荣 变化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市坊不分;不受时间;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榷场贸易发达 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 海外贸 易发达 (2)原因 ①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③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④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
⑤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⑥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给商业贸易创造了空间。
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
史料 宋代港口则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
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海外贸易税收 据《岭外代答》《云麓漫钞》《诸蕃志》等载,两宋时期,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加,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
——摘编自《宋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解读】
史料从对外贸易的范围、国家、商品种类及对外贸易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
试答: 【提示】 贸易港口大大增多;贸易范围有所扩大;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史论归纳】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及历史地位 (1)表现
①贸易港口大大增多,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
②贸易范围有所扩大,超过唐代,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
③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加。 (2)历史地位
实现了对外 贸易重心转移 巩固了中国在海上 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贸易制度和 航海技术创新 奠定了中国古代海 外贸易的基本范围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 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 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与宋朝时期一致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政治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早在先秦时期,秦国与西域地区已存在民间经贸往来;汉唐时期,汉唐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代以后,借由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密切交往,这些都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支持。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采意义重大。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宽度
1.(2018·高考全国卷Ⅰ·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命题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选A。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井研县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
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2.(2019·高考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命题点:宋代市镇的发展 A.商税成为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 C.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选D。根据材料“黄池镇”“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这说明黄池镇经济发达,也从侧面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
二、挖掘知识深度
3.(2016·高考全国卷Ⅱ·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命题点:宋代的土地制度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管理失控
解析: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集权。
三、转换思维角度
4.(2015·高考全国卷Ⅰ·T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命题点:社会习俗的变化与经济的关系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与史实不符;B项虽在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宋代小农经济的发展)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选B项。
2.(命题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这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造 B.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 C.商业活动发展打破时空界限 D.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
解析:选A。题干中“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故选A项。商贩叫卖之语与宋词韵律不能等同,B项排除;“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不能反映商业活动打破“时空界限”,C项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3.(命题点:宋代工商业发展)对下表中税收信息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
至道末年(997年) 天禧末年(1021年) 熙宁十年(1077年) 农业税(万贯) 2 408.1 2 1.2 2 021.3 非农业税(万贯) 1 567.3 3 874.0 5 117.2 A.重农抑商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终结 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的主要财源
解析:选C。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格显示的是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和非农业税的比较,非农业税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税是逐渐下降,正是这一原因的体现,故C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农业税收的减少不能说明农业发展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是对外贸易的税收,故D项错误。
4.(命题点:宋代的科举制)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
北宋 前期 中期 后期 北方人数 (个) 278 274 121 北方所 占比例 84.5% 63.9% 40.3% 南方人数 (个) 51 155 179 南方所 占比例 15.5% 36.1% 59.7% A.地域是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北方和南方的比例不断变化。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因此导致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的增多,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故选C项。
5.(命题点:元代对外贸易)至元二十一年,元朝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说,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得七分,个人得三分。这个反映出元代( )
A.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
B.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 C.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态度 D.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解析:选C。“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得七分,个人得三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获得的利益,得七分,个人得三分”不是海关税收,故B项错误;“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说明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故C项正确;“出本钱出船”可见并非私人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
6.(命题点: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
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 [学生用书P331(单独成册)])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湖北八校联考)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
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
A.人地矛盾的显现 C.稻麦种植的减少
B.精耕细作的传承 D.技术交流的增加
解析:选B。通过“广种不如狭收”“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少种多收”可以得知,从宋到明,农学家主张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即对精耕细作的传承,故B项正确。
2.(2020·广东百校联考)下表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 )
地区 北方 南方 全国 商税 3 633 392贯 4 114 751贯 7 748 143贯 户数 5 676 606 10 3 968 16 570 474 户均 0文 377文 467文 A.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
B.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 D.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南方商税、户数均高于北方,但户均远远不及北方,由此可见南方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故B项正确;A项“已成为”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商税对比而非人口增长,故D项错误。
3.(2020·南京三模)宋朝高斯德有诗云:“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材料说明,宋朝( )
A.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 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 D.丝织业不再由管理
解析:选B。“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表明养蚕业因为桑的价格太高而破产,说明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故选B项。
4.(2020·厦门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 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重商得到普遍的认同 D.地方挑战权威
解析:选A。通过题干可知,南宋知州对“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现象表示反对,而户部则认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在南宋时期,农民一方面可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去经商,说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故选A项。
5.(2020·湖南郡中学模拟)在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由此可知,宋代( )
A.承认了私营商业的合法性 B.严重阻碍了市镇的设置 C.放弃重农抑商的实施 D.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地位
解析:选A。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说明当时设镇是为了增加的商业税收,即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一定的承认,故选A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市镇的发展,B项错误;宋代仅仅是放松了重农抑商,并未放弃,C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实施这些措施并未影响小农经济的地位,D项错误。
6.(2020·郑州模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洵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 )
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C.实行特殊的土地 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解析:选C。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出现富民阶层,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导致出现富民阶层,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农业经营方式落后与否,排除B项;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渐松弛的,并且材料也不涉及这一方面,排除D项。
7.(2020·汕尾二模)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化( )
地区 江南东路 两浙路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福建路 崇宁元年(1102年) 24.9 7 27.7 17 16 嘉定十六年(1223年) 27.9 9 37.7 22.5 25.4 A.助推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 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解析:选A。材料说明南方人口密度有所增长,这有利于提供劳动力从而促进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排除 B项;表格中并没有提及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问题,排除C项;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8.在某些外国学者眼里,宋朝“发达”“强健”“统一”,甚至出现了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和“商业”,是中国近代的开始。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政治上实行分化事权 C.理学吸收佛道思想
B.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解析:选D。政治上实行分化事权容易导致冗官局面,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只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发达,宋代的经济繁荣,带来其他方面的繁荣,故D项正确。
9.(2020·盐城三模)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正面上部有10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由此可知当时 ( )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活字印刷术水平高超 C.金融体系较为完善 D.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
解析:选A。纸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结果,与材料中“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忙于搬运货物”相符,故选A项;“铜版”“有一仓廪图”表明是雕版印刷术,排除B项;单纯的纸币信息不能反映金融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许于诸路州县……流转行使”不等于已经在市场广泛流通,排除D项。
10.(2020·南充三模)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据此材料可知( )
A.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新兴行业中滋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选A。题干“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说明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故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假赁业务十分发达”,无法体现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排除B项;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不是北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纸币的信息,排除D项。
11.(2020·芜湖三模)下列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史料 《唐会要》卷86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唐)王建的诗:“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有瓦子50多处,游艺场所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 《宋史》卷466记载:“淳化中,明州初置市舶司,与D 蕃客贸易,命知颟往经制之。” 结论 非州县之所不具备设市条件 草市普遍出现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市舶制度开始建立 解析:选C。据材料“瓦子50多处,游艺场所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并结合所学瓦子是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可知,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故选C项;材料“不得置市”说明是政
府控制不是不具备条件,排除A项;材料“草市迎江货”说明该地草市繁荣,不能说明草市在全国普遍出现,排除B项;材料“明州初置市舶司”只能说明当地初次设置,不能说明市舶制度开始建立,排除D项。
12.(2020·甘肃二模)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 )
A.农本商末 C.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D.四民皆本
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士农工商都重要——“四者皆百姓之本业”,故选D项;题干中“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即“商”也是本业,排除A项;重农抑商与农本商末思想一致,排除B项;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来的,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苏州二模)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
——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简易图
材料三 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并入宫”……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
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工商业自由发展。清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的目的。
——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探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
(2)据材料二所示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分析其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抑制商业的表现和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变化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体现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第二小问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道家和法家。第三小问理由,从所学道家主张小国寡民和法家主张重农抑商等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据地图可得,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据所学知识可得,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世俗化可得,以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居民娱乐场所(瓦肆)增加。(3)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材料三可得,明朝实行“海禁”,清朝实行行会制度。第二小问根本目的,据材料三“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可得,维护封建统治。第三小问认识,结合材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可得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
答案:(1)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否定商业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商业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张“重农抑商”。
(2)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影响:以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居民娱乐场所(瓦肆)增加。
(3)表现:明朝,“海禁”;清朝,行会制度。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认识: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 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 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得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一
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 阐述: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
秦汉时期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
示例二
论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