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 Modem Practical Medicine,April 2010,Vo1.22,No.4 新型缝线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并发症中的价值 黄伟强 ,邵口飞 ,陈强“李立波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缝线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率【8.7%(26/300)】明显低于传统丝线组[22%(48/218),P<0.05】。结论口并发症发生率。 518例手术患者,采用普迪思和 新型缝线组切口并发症发生 普理灵人工合成缝线缝合切口300例,采用传统丝线缝合切口218例。结果新型外科缝线能降低外科手术后切 I关键词】外科治疗;切口:并发症;普迪思;普理灵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0.04.055 【中图分类号】R6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0800(201O).0448.02 传统的切口缝合一直是以丝线为 一针时将线袢的一根剪断打结,通常要 道或胆道的缝合,易招致结石的形成。 主,除非特殊需要才作另外选择。随着 求打6个结,先不要剪断,在线结的近端 另外,丝线在组织内不能保留张力,6个 时间的积累,发现采用丝线缝合腹壁切 2~3针线结插入弯钳,将缝线拉致肌 月内其张力强度降至最初的1/3。近年 口极易出现一些切口并发症,笔者对外 层内,然后再剪断。这样留下的较长线 来研究表明,与手术中应用丝线相关的 科术后切口采用新型缝线(普迪思、普理 结就不会留在皮下导致疼痛。皮下脂肪 手术并发症明显高于可吸收缝线,所以 灵)缝合,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 较厚的患者可以酌情以抗菌薇乔线全层 对于有潜在污染的组织,应避免使用多 降低。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缝合几针,然后以普理灵缝线间断缝合 股纤维缝线,而应选用不容易被细菌附 皮肤。如果皮下脂肪不厚的人可以直接 着的单股缝线及可吸收缝线,尤其是抗 以普理灵缝线间断缝合皮肤。 传统丝线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缝合。 2结果 菌可吸收缝线。 天然的可吸收缝线由于缝线的抗原 1.1临床资料收集2003年l0月至 2008年l0月浙江省嘉善县中医院普外 性、组织反应以及吸收速率难以预测,目 前很少使用。人工合成的可吸收缝线是 科收治的手术患者518例(均不是无菌 手术),其中男302例,女216例;年龄17 ~新型缝线组出现切口感染l4例,切 通过水解作用而被消除的,所以组织反 79岁,平均51岁。按切口缝线不同 口脂肪液化l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7% 应较弱,张力维持时间和材质吸收时间 抗菌薇乔缝线是在薇乔涂层中加入 分为传统丝线组(218例)和新型缝线组 (26/300)。传统丝线组出现切口裂开3例, 稳定,目前临床使用非常广泛。 (300例),两组患者的手术名称见表1。 切口感染23例,切口脂肪液化19例,切口 有可比性。 1.2方法疝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48/218)。两 纯度很高的三氯生化合物,形成三维抗 皮葡萄球菌、耐药表葡萄球菌和大肠杆 菌等细菌的生长。普迪思系单股纤维可 吸收缝线,抗张强度大,张力维持时间 新型缝线组:腹腔内手术过 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菌区,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 程结束后,采用0号普迪思大圆针袢行 义(矿=|68.067,P<0.05)。 线全层连续缝合,离切缘1.5 cna进针, 针距1 cm,缝线离边缘不宜太近。整条 3讨论 缝线必需均匀分布张力,而不是紧绷以 临床中理想的缝合材料应满足以下 长,缝合后14 d可保留大约80%的抗张 避免组织绞窄,应避免缝线张力过强和 条件:通用性、无菌性、无电解性、无表面 强度,术后90 d内缝线几乎不被吸收, 无致癌性、易于操作、不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最大的优点是不 器械损伤,防止缝线断裂而使连续缝合 张力、无过敏性、线全部松开,间距不宜太大,太松则遗留 利于细菌生长、打结时能确保线结安全 受胆汁、胰液及肠液等强碱性液的降解, 空隙影响愈合。最初一针缝完将针穿过 而无磨损或切割、能对抗组织收缩以及 可以有效预防肠瘘、胆瘘及胰瘘时切口 线袢拉紧,这样就不需要打结,缝致最后 缝合后能被组织吸收而且反应轻微II-2]y 缝线的影响,避免切口裂开。普理灵是 一种缝线要达到上述要求是很困难的。 一种线性烃聚合物的均衡结晶立体异构 传统缝线缝合一旦碰到切口并发症 体原料的聚丙烯缝线,不易被组织酶类 作者单位: 1.浙江省嘉善县中医院,浙 江嘉善314100;2.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浙江杭卅I 314000 作者简介: 黄伟强(1973一),男,浙江 常需要二次手术。多股编织的丝线对组 降解。组织内活性极弱,抗张强度在体 织的反应较大,细菌极宜藏匿于线束之 内维持可达2年之久,由于其缝合后对 中,若用于污染或感染的伤口缝合,更易 皮肤的反应很小,常用其缝合头面部的 引起伤口感染或脓肿形成。若用于泌尿 皮肤,甲状腺术后的切口以及腹壁切口。 省嘉善县人,主治医师。 现代宴用医学2010年4月第22卷第4期 ・449・ 表1两组患者的手术名称与例数 例 症发生率仅为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健雄,腹壁切口缝合缝线的选择与降 低切口感染发生的关系[J].临床外科杂 志,2007,15(9):592—594. [2】张育超,杨斌,陈双,等.腹部切口全层缝 术后切口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脂肪 在保证线结牢靠、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 合与分层缝合对照研究….中国实用外 液化、切口裂开及切口疝,其原因是多方 使用体积小的线,以减少对可吸收线过多 科杂志,2008,12(28):1049—1050. 面的。患者本身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 的组织反应,并使对不可吸收缝线的异物 收稿日期:2009.10_16 面是术者的操作亦相当重要,再者就是 反应减少到最低程度。传统丝线组并发 (责任编辑:钟美春) 腹壁切口缝合的材料选择也十分重要。 症发生率达22%,新型缝线组切口并发 芬太尼复合不同速率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的 效果观察 陈秀辉 【摘要】目的观察芬太尼复合不同速率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的效果。方法将80例ASA I~lI级拟在无 痛胃镜下检查的患者分为A、C、B及D组,各20例。A组丙泊酚诱导注射速率为3.3mg/s,B组为1.7mg/s,C 组为1.1mg/s,D组为0.8mg/s。记录分析四组患者检查前(T0),诱导后I(T )、2(T2)及5(T])min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四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0.05)。A组及 B组T ~L时点上述指标与T0时点组内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C组T】~]r3时点上 述指标与T0时点比较部分有波动,但均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D组Tl~ T3时点上述指标与T0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芬太尼复合0.8~1.1 mg/s丙泊酚注 射速率用于胃镜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抑制少。 【关键词】芬太尼;丙泊酚;胃镜检查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0.04.056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0800(2010)一0449—02 胃镜常规检查令受检者难以合作,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8月至 禁食8~12h,禁饮2~4h。检查前予 在基层医院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因此 2009年3月来浙江省宁海县第一医院 吸氧流量(4 I./min)及心电监护监测生命 完全没有痛苦的胃镜检查是医患双方共 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80例,其中男40 体征,并建立静脉通路,先静脉注射芬太 同追求的目标。笔者对芬太尼复合不同 例,女40例;年龄20~60岁,中位年龄 尼0.05 。各组丙泊酚首次剂量为l5~ 速率丙泊酚行胃镜检查的效果进行了观 42岁;体质量(56 ̄11)kg;ASAI~II级。 2Ⅱ ,A组丙泊酚诱导注射速率33rn , 察。报告如下。 均排除:严重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阻塞 注射时间约为30s;B组丙泊酚诱导注射速 性肺病患者,精神病患者,食物药物过敏 率1.7mg/s,注射时间约为60s:C组丙泊酚 1资料与方法 患者,长期服用镇静药物史以及内分泌 诱导注射速率1.1mg/s,注射时间约为90s: 功能异常患者。将80例患者按丙泊酚 D组丙泊酚诱导注射速率0.8mg/s,注射时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海县第一医院,浙 诱导速率的不同分为A组、B组、C组及 间约为120 s。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 江宁海315600 D组,各20例。四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反应,待患者意识和睫毛反射消失后10 s 作者简介:陈秀辉(1975一),女,浙江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开始胃镜检查,以患者反应酌情追加丙泊 省宁海县人,主治医师。 1.2方法四组患者均为无术前用药, 酚。当舒张压(DBP)<8O mmH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