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卷第2期Vol. 47 ,No.2
Chinese Qingha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414/2017
同仁县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尼玛措
(青海省同仁县草原工作站,隆务,811399)
摘要:文章调查了同仁县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同仁县草业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同仁县;草业发展;现状;措施中图分类号: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7950(2017)02 -0041 -02
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畜牧产业,理顺同仁县草 产业发展思路,以草定畜,大力发展草食畜,实现草产 业增值,农牧民增收,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提供 重要捷径,按照青海省农牧厅关于开展“立草为业、发
展草产业”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于2015年7月下旬 采取实地察看、走访种植户、召开农牧民群众座谈会 等形式,对同仁县的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摸 底,现就调研情况简述如下。
超载,草地植被得不到休养生息,优良牧草减少,草地 盖度、生产力下降,形成了草畜矛盾突出的恶性循环, 致使草地生态系统失衡,草地环境恶化。
1.2秸秆资源现状
同仁县秸秆资源主要以小麦、玉米、豆类、马铃薯 为主,全县各类秸秆农作物的总量(风干量)为57. 52
x 104t。其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别为:小麦2345. 8hm2,
秸秆产量14. 07 x 104t;玉米12. 6hm2,秸秆产量 8.85 x104t;豆类 1507hm2,秸秆产量 12.06 x104t;马 铃薯1437.73hm2,秸秆产量11.50 x 104t;其他作物种 植面积1380.2hm2,秸秆产量11.04 x 104t。秸秆加工 总量110t,其中:窖贮80t,其他30t。
1资源现状
1.1 天然草地资源现状
同仁县现有草地面积31. 80 x 104hm2,占全县土 地总面积的96. 9% ;可利用草地面积30.10 x 104hm2,占草地总面积的94.5%,理论载畜量为72万 只羊单位,可利用草地主要分布在多哇镇、瓜什则乡 和兰采乡三个牧业乡(镇)。全县人工种草面积1x 104hm2,种植品种多为燕麦和黑麦,种植多年生老芒 麦0.11 x104hm2。黑麦草、燕麦草是同仁县当家优质 牧草,而且近年来种植面积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根据2015年对同仁县草地产草量进行监测,当年草 地平均可食鲜草产量3065. 8kg/hm2,全县超载5. 4万 只羊单位,超载率为4.1%。暖季草地每0.3 hm2养一 只羊单位,冷季每0. 58 hm2养一只羊单位,平均每0.44hm2养一只羊单位。据统计,2015年同仁县草原 退化面积达4. 87 x 104hm2,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16.2%。其中,轻度退化面积1.87 x 104hm2,中度退 化面积3.0 x104hm2,退化为“黑土滩”的面积有1. 1
x104hm2,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 9%。经测算1. 1 x 104hm2的“黑土滩”损失牧草达440 x 104kg,少养
2草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
加快,全县人工草地规模逐年递增,人工草地的不断 扩大不仅可以缓解草畜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土壤的蓄
水能力,恢复草原植被和生态平衡。截止2016年,同 仁县地区累计改良草场面积已达1.05 x 104hm2,种草 面积达1 x 104hm2,占全县天然草场总面积的5. 6%。 2016年全县新增种草面积0. 23 x 104hm2,草场载畜 量已基本控制到了合理水平,草场退化基本得到有效 控制,草场鼠虫害、毒草等危害面积不再扩大。各种 农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尤其是农区玉米的大面积 推广种植使得秸秆产量大幅提高,给农牧民带来了显 著的经济效益,牧草和秸秆产业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 促使农民种植牧草和秸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同仁县具有发展草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条件, 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多年来不合理利用,草原开垦严重, 出现大面积退化,局部区域载畜量下降,草畜矛盾突出, 草原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0.4万个羊单位。草场退化导致牧草产量下降,质量 降低,优质牧草减少,毒杂草增多,鼠虫害猖獗,草地
收稿日期:016-12-01
作者简介:尼玛措(974 -),高级畜牧(草原)师,主要从事草地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工作。E -mail:nimacuo73@126. com
42
2017年第47卷第2期(总第248期)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干旱、暴洪灾害及泥石流频繁发生,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 可持续发展,由于目前全县饲草种植分散、无大型饲草料 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3草产业发展的潜力
3. 1 土地资源丰富。全县现有耕地总面积
0.75 x104hm2,同时退耕还林地的林草间作区尚有提 高土地利用率的空间。宜农撂荒地和坡耕地大面积 造林因水资源紧缺成活率不高,但可以满足种植牧草 的水分需求,对草产业开发十分有利。
3.2 光热资源丰富。同仁县年日照时数为3096.9h, 年辐射量688. 3KCAL/cm2,年平均气温5. 2°C,热量 充沛,较大的日温差有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和牧 草产量、质量的提高。县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 降水稀少、相对湿度低,牧草收割后受雨淋的机率小, 可保证干草质量,降低牧草干燥加工成本,同时干燥 的空气可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也可避免发生霉 烂,有利于牧草收割、晾晒作业。
3.3 草产业在同仁县农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 用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以黑麦草为主的多年生牧 草是本县草产业发展的首选品种,不仅能够显著地提 高土壤肥力,而且具有保持水土、防止耕地次生盐渍 化、改良土壤等生态功能,提高肥力,优化农业生态环 境。
3.4 土地面积大。同仁县饲草料种植历史悠久,劳 动力资源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工饲草地建 设步伐。而且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半农业乡镇大面 积种植小麦、薯类、豆类等作物,在浅脑山区则有大面 积种植双垄沟玉米的传统习惯,每年有近万吨的农作 物秸秆。
4
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规模化意识淡薄,饲草加工机械落后,发展形式
单一。由于同仁县草业市场尚未培育,受传统畜牧业 观念影响,作为牧草生产主体的农牧民,对进一步扩 大牧草种植规模心存顾虑,加之种草经营规模小、少 资金无技术、市场信息来源渠道不畅等因素制约,饲 草种植尚未形成规模,牧草大部分采用人力收割,小 型收割机械缺乏,致使牧草不能适时收割,品质下降, 发展形式单一。
4.2饲草料加工粗放。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零散经营户无力购置价格高昂的牧草加工设备,全县 牧草加工停留在粗略的收割、晾晒、打垛和简单粉碎 阶段,致使牧草种植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
4.3科学利用饲草意识不强。多数种植户由于科学 意识不强,只片面追求产量,不注重最佳营养期牧草 的利用,导致秋季收割牧草只有产量,营养成分较低,
粗蛋白质含量下降4%〜6%。牧草收割后,将干草撂 在牲畜圈里,由牛羊任意采食,导致利用率不高造成 极大浪费。
4.4天然草原退化严重。由于人们重利用、轻建设, 掠夺式利用草原,甚至毁草种粮,加之自然灾害的影 响,天然草场逐年退化,草原类型和草原植被群落发 生逆转,优良等级草原越来越少,优质牧草逐渐减少, 而毒杂草种群滋生蔓延,产草量下降,草畜矛盾突出, 直接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4.5以粗放经营为主,草地生产力低。同仁县传统 的“以畜定草”就地转化型和轮作倒茬的传统耕作制 度,造成对草地的粗放经营,轻视投人,疏于管理,分 散种植,从而导致草地退化,鼠害严重,规模化、商品 化程度低。
4.6牧草品种单一,品质不高。地处青藏高原的同仁 县,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m以上,有效积温和降 水量本来就不足,加上牧草品种单一,品质不高,大规 模开展人工种草更受到了,就目前比较成熟的种 草技术来看,广大牧区适宜种植的多年生牧草十分有 限,且品质较低,影响了草产业的发展。
5对策
5.1强化科技支撑,扩大饲草种植规模。积极引进 优质饲草新品种,推广高产优质牧草及饲草加工技 术。依托一年生优质饲草料技术体系建设、农牧区饲 草种植及耕地复种饲草、优质饲草良种繁育等项目, 推广科技种植,扩大种植规模。
5.2强化引导,促进饲草产业发展。积极贯彻 青海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认真做 好牧草良种补贴和农牧区饲草料种植工作。积极发 挥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种植饲草料, 大力扶持和积极引进一批饲草种植大户,在满足农牧 户牛羊饲养自给及冬春季抗灾保畜储备需求的同时, 形成向其他周边地区辐射的供销体系,逐步打造饲草 料生产、加工、供销基地。
5.3加大草业科研发展和推广力度,切实提高草产 业科技水平,从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牧草良 种种植技术、收储加工利用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强化 草产业科技投人力度,提高天然牧草产量和草产品质 量,积极发展适应性强、品质优、产量高、易商品化的 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