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MedicalAndAskTheMedi ̄e 2012年第l0卷 第7期 以偿。 时的太极为混沌之物(体),未有阴阳之分。当数循经于里,便促使人体急而 顺时针转,忽而逆时针转,不断的交错转换而发展,按着一定规律在不断的 发生变化。忽而动的疾风暴雨,忽而静的闭目听顺,这就是阴静阳动的不平 道家从动功人手,以导引炼形、服气全形、采药全气等行动为基础,使 先天之气充实,修墙补室、敛气呈形、抽添坎离,施水火之功使体内之大药 精气神聚结锻炼而升炼成内丹。古人喻龙虎为气血神意,由动人静而施功 行术,以成龙虎大丹。道家观点认为,任、督二脉一通,百病不生,服气炼形 能祛老。((道言浅说》:“穷理尽性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何谓穷理?读真函, 衡所言混沌时期,而此时的36、24数术变化正是数行任督所致。一阴一阳交 错复来,因此会极有规律的产生不断变化,进而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变化达 到阴阳平衡。 3由任督二脉之争想到的 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以保气,守精神以筑基”。道家的修持过程 从修墙补室开始,以致先天真元肾水,得龙雷而动,经周百脉,从而使身心 得到改善,内固其精,外全真形,从而达到长生久视、救济病苦、广度有情、 万善同缘的道家之理想境界。 2任督二脉中的感悟 “太极”,无极而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 任、督二脉并无多少神秘之处。打通任督二脉亦是道家修道炼气的基 本方法,有其的内在运行规律可循。然而,由于人们对人体奥秘的认识 十分有限,对生命科学的规律认识和掌握得很不够,对道家修道练气的方 法缺乏感受了解,加之思想方法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产生沸沸扬扬的 “任督二脉之争”,也就不足为怪了。科学家钱学森曾倡导研究生命科学,提 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乃两仪也,阴阳合一为太极。阴阳复来,交错运行,不 断变化,分而合,合而分,而成四象,分出五行。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 各属人体脏腑经络所对应的:心、肝、脾、肺,肾。各脏腑经奇络脉互为相接, 为此则诸脉相通。由于脏腑均有阴阳所配属,而气僭晾奇络脉而入,则阴阳 交错。阳动阴随,阴静阳离,变化无穷,并产生人体外之表现。从医学角度来 认识太极,那就是奇经八脉中以任督二脉为主线的阴阳台一之产物。当然, 在其形成台一过程中参杂着知识,有很多不断变化而逐步形成之过程。 就任、督二脉而言,它不属于常脉,不是正经,所以为奇脉。其诸经满溢 则人奇经,因督脉起于胞中而出于会阴之间,循行于脊背正中,与足穴经交 汇于大椎和阴维脉交汇于哑门,风府穴总督一身之阳经,故为阳脉之海。任 脉中极之下的胞宫以上毛际,行于腹正中至咽喉J:额、循面、人目与三阴 经交汇于天极、关元穴和阴维交汇于天突、廉泉穴和人中脉交汇于阴交穴。 虽然和手足三阴经不直接相交,但是由于手足三阴的经脉互为相衔接,所 以任脉的经气于手足三阴是互相交通的,它能够任周身之阴经,故为阴脉 之海。 一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 的重要论断,为我们研究生命科学打开了 扇天窗。实践证明,科学是浩渺无限的,人类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已知 的世界。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未必就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未必就是伪 科学。人体是复杂的,有许多奥妙的东西,我们还没有认识,有待进一步发 现和研究。中医和西医是异质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有不同的 认识人体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教文化 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医以道存 道以医显”是也。古代许多中医大师同时 也是道教高手;凡道教高手。皆堪称中医大师 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 未病”等思想和观念,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式智慧的体现,是 中国人观照生命的方式。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无论中医还是西 医,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怀着开放的心态,以一颗包容之心,认 识中西医的各自优势和差异,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认识“任督二脉 之争”,鼓励包容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和研究,不断破解生命和人体的奥秘, 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同时,努力认识和把握人体的规律、生命的规律。 道一堂专家从小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一直到现在依 鉴于上述经络分布与交汇,结合行气调理,在数术行功过程中,由于人 手之处起于任、督,而数行任、督的目的在于接通任、督二脉,当然须有数术 的方法。在过程中要遵循它的规律:后生前降合天然、子进阳火36、午 然如上,没有其他能用的世界观,只此一条。不论自觉或不自觉,看待任何 问题,用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信“万物皆有规律”,用马 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以科学的精神、求是的态度,以真修实悟的感 悟,来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 退阴符24还。这就是规律。任督二脉接通后数行于其中,便映于太极,而此 艾灸加鲜姜片治疗胃脘痛的护理体会 胡乃毅张江春 湖北武汉430032)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科【摘要】目的i探讨艾盒隔鲜姜片炎中脘、双足三里治疗胃脘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胃脘痛患者60 ̄,1,按患者就医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与 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护胃药物治疗加艾盒隔鲜姜片灸中脘、双足三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胃药物治疗,治疗1疗程(7天)后观察其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O.3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膈鲜姜片治疗胃脘痛有很好的 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1 胃脘痛;艾灸;鲜姜片;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2)07—0080—02 治疗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加艾灸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药 物治疗,5d为1个疗程。 z2疗效评定 胃脘痛,是 ̄A_Iz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种常见反复发 作性症状,由于痛及心窝部,故又名胃心痛,心下痛。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气宜降,以和为顺,如寒邪内客于胃,饮食不节伤胃,肝气横逆犯胃或脾 胃虚弱,均可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 -I。多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 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胃部疾患。临床上采用艾灸治疗胃 痛,操作简单方便,门诊住院均可治疗。艾叶具有经济,易取,易制,且对病 人机体无直接损伤,疗效好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1临床资料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线钡 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好转: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 鹚至,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 无变化。按治愈+好转的总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3护理 将6o例患者按就医先后顺序编号,单号为治疗组,双号为对照组。治疗 组3O例,男性l3例,女陛l7例,年龄25~79(56.3±12.3)岁。对照组4o例,男 性l8例,女性l2例,年龄30-80(55.4±I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方法 艾灸的方法是:将鲜生姜横切成直径2—3an、厚度0.1~O.3cm的姜片 数块,以细针穿刺数孔,置于中脘、双足三里穴上,在姜片上置自制的艾灸 盒(盒长12,宽8,内有金属网),将两段长约8cm的艾条点燃,放于艾灸盒内, 施灸时间I5-20MIN,1次/d,5d为1个疗程。施灸时患者取舒适易操作体位, 以平卧位为宜。 对年老体弱及皮肤感觉差的患者护士要加强巡视,最好有家属陪同, 《求医问药}-F半月刊SeekMedicalAndAskTheMedicine 2012年第l0卷 第7期 81 避免烫伤病人或艾灰脱落烧坏衣物被褥。 穴,能起到温中散寒,消瘀散结的作用。现代研究亦证实,艾灸足三里穴能 施灸以穴位皮肤温热潮红为度,局部出现4vk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 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 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 不蠕动者开始蠕动。艾条的主要成分是艾叶,具有解毒散寒、温经活血、消 器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以无菌纱布包扎即可。 淤止痛作用【3】;灸疗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淤、通痹止痛作用…,二者联合可 在冬季寒冷季节,不要过于暴露病人,注意防寒保暖-夏季酷暑之际, 温通经络、活血通脉、宣通开穴、理气止痛。鲜生姜中含有姜辣素及多种挥 不宜直接吹风;汗出多时,及时揩干,更换衣服,以免影响疗效及受凉诱发 发油,在艾灸热力作用下,顺姜纤维渗透至穴位,发挥解毒杀菌、软血管、镇 感冒。 痛解热、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通过艾和生姜在施灸时所产生的双重效果, 4结果 又经过经络穴位的调整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 两组胃脘痛治疗总有效率经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 参考文献 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l。 I1】 赵菊英艾灸治疗胃痛的护理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年第29卷 表1 两组胃脘痛疗效比较(例。%) 第7期.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 994:I44. 【3】 刘建国等针刺加艾灸治疗通经60例湖北中医杂志.2000年7月第31卷 5讨论 。 第7期 我们采用艾灸加鲜姜片治疗胃脘痛,收到了很好的镇痛效果。 【4】 艾灸治疗结合脾胃调理治疗前期糖尿病20例中医中药,201 o#-1月第 所选穴位足三里功能理气和胃,擅疗胃疾,解痉镇痛甚速。中脘穴为胃 7卷第3期 之募穴,具有健运中州,调理脾胃气机之功。艾条温灸既可以避免内服药物 【5】 陈敏艾灸加穴位注射治疗胃攘57例湖北中医杂志,2009年7月第31卷 对胃粘膜的刺激,又可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且直接作用于胃区的中脘 第7期, , , 加昧麻杏石甘汤治疗40 ̄IJd',JL肺炎的体会 史 雯 (北京市第六医院 北京100007) 【摘要】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4、儿肺炎,对于截断病机,防止传变,缩短病程,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组40例均系门诊治疗患儿,其中,男童 22例,女童1 8例;年龄最4、者1岁,最大者6岁;病程最长者28d.最短者2d。本组病例全部治愈.肺炎症状、体征、X线检查均正常。 【关键词】加味麻杏石甘汤;小儿肺炎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2)07—0081-02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应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该法对于截 发热,体温39℃伴咳嗽、喘憋,喉中有痰鸣音十余天。曾在外院诊断为“支气 断疾病,防止传变,缩短病程具有良好的效果。现将2009~2011年治疗的加 管肺炎”住院,用青霉索、氨苄青霉素等治疗十天,虽体温降至381C,但仍咳 例小儿怖炎患儿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嗽气憋,近几51大便稀51数次,故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7.8℃,精神差, 1临床资料 神志清,喘憋明显,1:3周发绀,面色晦暗,舌质淡,舌苔薄白腻,指纹紫滞。双 1.1一般资料 肺可闻及痰喘鸣及细小湿哆音,心率为106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化验检 本组4O例均系门诊治疗患儿,其中,男童22例,女童l8例;年龄最小者 查:WBC,12.8×109/LlN,0.70lL,0.30。 1岁,最大者6岁l病程最长者28d,最短者2d。 诊断: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 1 2临床表现 治则:宣肺清热,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发热、咳嗽、气喘者,则其喉中有痰鸣音,鼻翼煽动。两肺呼吸音粗,可 方药:加昧麻杏石甘汤。取麻黄3克,;i5 ̄12克,杏仁5克,甘草3克,芦根 闻及痰喘鸣以及湿哆音。若未能闻及湿哆音时,借助胸透或拍片可见肺纹 l2克,桑叶10克,川贝母4克,苏子5克,丹参6克,炒菜菔子8克。 理增重,并见片状阴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细菌性)、正常或降 用法:每51一剂,水煎至150ml,分两次保留灌肠。上方用药二剂,息儿 低(病毒性)。舌质红苔黄或薄白腻,脉浮数或弦滑,指纹红或紫。 体温36.5"C,咳嗽、喘憋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舌质红苔薄白,指纹紫,双肺 2治疗方法 可闻及痰鸣音,偶可闻及湿哆音。继用上方--N,改为水煎服后患儿基本痊 2.1药物组成 愈,查体心肺(一)。继服两剂,以巩固疗效。 取麻黄l~5克,杏仁2~8A,石膏4~20克,甘草l~4克,芦根4~l5克, 案二、患儿李××,3岁,发热、咳嗽.气喘二日。查体:体温38"(3,呼吸急 桑叶4~15克,炒菜菔子3~l5克。根据患儿的体质强弱、年龄大小及外邪里 促,口周发绀,鼻翼煽动,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喘鸣音及湿哆音, tT, ̄too 热之偏重来酌定药量。 次/分,律齐,心音稍低钝。舌质红苔薄白腻,指纹紫。 2.2制法与用法 诊断: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 先将上药用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熬15--20 ̄ ̄g,煎两 治则:宣肺清热,止咳化痰。 次,将药液混合备用。每日一剂,少量多次频服;服药困难者,上方每剂煎 方药:加味麻杏石甘汤。取麻黄1克,杏仁3克,石膏4克,甘草l克,芦根 100-200毫升,每次50-lo0毫升,每51两次,保留灌肠。l岁以内者,嘱母婴 5克,桑叶5克,炙把叶5克,炒菜菔子5克,丹参3克。 同服(原方加大量)。 用法:每日一刻,水煎50ml,少量多次频服。上方加大量,嘱其母同时服 3治疗结果 用。上方服二剂,患儿体温正常,呼吸平稳,仅咳嗽。喉中有痰鸣音,听诊双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肺炎症状、体征、X线检查均正常)。其中,服药三 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未闻及湿哆音。继服上方二剂,诸症消失,,芮告 剂痊愈者l0例,占25%;四剂痊愈者20例。占50%,五~七剂痊愈者6例,占 痊愈。 l5%IYk-九剂痊愈者4例,占1a%。 5体会 4验案举例 小儿肺炎喘嗽是婴幼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四季均可发病, 案一,患儿王×,男孩,2岁,于2010年 月26目初诊。患儿因感冒后引起 尤以冬春季气湿骤变时为多见。本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失治误治时,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