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伟⼤的古建筑保护者
梁思成是我国的古建筑⼤师。⼈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师的⼿笔。梁思成毕⽣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学建筑系和东北⼤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撰写《中国建筑史》。1937年⽇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平静的⽣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和⼉⼦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的⾥庄落脚。⽇军的⼊侵让他们全家的⽣活陷⼊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益恶化。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镇也难得⽚刻安宁。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战略阶段。这天,⼏个陌⽣⼈忽然出现在梁思成⾯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事。听明来意,梁思成⼆话不说⽴即乘⽵筏从⽔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弃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来不及喝⼝⽔,⼀张军⽤地图已经摆在⾯前。盟军正在准备⼤规模轰炸⽇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于毁于炮⽕,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标记。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美国⼈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话⼀出⼝所有的⼈都⼤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做主。
第⼆年夏天,⽇军兵败如⼭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为了打击⽇军的战争潜⼒,早⽇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本本⼟发起了持续⼤规模的战略轰炸。在连连的炮⽕笼罩之下,直到⽇本宣布投降,国内⼏乎只剩下了废墟,唯有两个城市幸免于难,京都和奈良。盟军最终听取了梁思成的建议。
硝烟散尽,隆隆的炮声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战争带给⼈们的伤痛,仍然难以愈合。然⽽幸运的是京都和奈良躲过了那场浩劫,两座千年古都,依然是⽣机勃发。时⾄今⽇,多处古建筑群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让⽇本⼈引以为豪,每天都有来⾃世界各地的游⼈来此观光览胜。当⼈们漫步古都,徜徉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为⼈类的智慧⽽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时,不会忘了60多年前的那个中国学者。
⽂化遗产是全世界⼈类共同的财富,⼤师的远见和胸襟令⼈钦佩,⽇本⼈尤其⼼存感激,都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后来梁从诫赴⽇本演讲,谈起此事,眼眶湿润的说道:“⽗亲当时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亲⼈都牺牲在抗⽇前线。”台下鸦雀⽆声,⽆不悚然动容。如果说这是两个⼈的战争,胜负其实早已分晓。 古建筑和⽂物是⼈类共有的财富,⼈类有共同保护的责任。 故事⼆:在军⽤地图上标古建筑
1948年底,在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后,⽑泽东随即拟订了平津战役的作战⽅针,并指挥中国⼈民迅速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 鉴于弃守只是时间问题,*试图迫使在北平的⾼校南迁。
就在迁与不迁争议之间的⼀天,有两位穿灰布⾐服的⼈,在⼀位朋友的引领下,来到梁思成先⽣家中。来⼈取出⼀幅北平的军事地图,说:“我们的正在做进驻北平的准备,出于完好保护北平城中珍贵的⽂物古迹、书籍档案的考虑,党和⽑主张和平北平,但是如果傅作义拒绝接受和平改编,我们只能强⾏攻城。我们早知先⽣是国内的建筑学家,现请先⽣把有重要⽂物古迹和古建筑的地⽅在地图上标出来,以使之避开炮⽕。”
当时,梁思成正为北平城中⼤量的名胜古迹、古建筑群落的命运担忧,他害怕北平遭受劫难,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毁于⼀旦。 因此,以前从未直接和中国党⼈打过交道的梁思成听了来⼈的这番话,感到⼗分惊愕:党对保护⽂物古迹竟如此重视!⽽当他⼜听来⼈说他们的上级表⽰,宁可付出流⾎牺牲代价,也要尽可能保全古建筑⼀砖⼀⽡时,他更被深深地感动了。 他随即和妻⼦林徽因,⽤红笔在那幅军⽤地图上,把他们认为必须特别加以保护的地点,⼀⼀圈点了出来。北平最终获得和平,国⼈额⾸称庆。⽽梁思成夫妇昼夜圈点禁⽌炮轰地图⼀事,则成为民族⽂化遗产保护的永久佳话。有了这次经历,梁思成毅然做出了留在清华⼤学等待到来的选择,拒绝了派飞机接他到的邀请。
如何在战争中保护祖国的⽂化遗产,仅仅有⾼层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些措施保障。特地派⼈来请教梁思成,倾听他的看法和意见。这⼀做法正符合梁思成千⽅百计保护祖国⽂化遗产的⼼愿,于是他慨然应允,为⼈民和编印⼀本《全国重要建筑⽂物简⽬》,以供在各个城市和地⽅时⽤。
梁思成担纲这件⼤事,率领清华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及中国建筑研究所⼈员⼀起动⼿,从《全国重要建筑⽂物简⽬》的内容、封⾯到书的版式设计都亲⾃定夺。1949年6⽉,这本《全国重要建筑⽂物简⽬》印出,发给各路⼤军。在该书的说明中,明确写道:“本简⽬的主要⽬的,在供⼈民作战及接管时保护⽂物之⽤。”
这本饱含了梁思成等⼈⼼⾎的《全国重要建筑⽂物简⽬》发到⼿中之后,不仅在各个城市、地⽅时避免了不少盲⽬的破坏,⽽且对初期开展古建筑调查、保护、研究⼯作也提供了指导,它可以称为新中国⽂物保护重要的历史⽂献。 当时在中国建筑研究所⼯作的罗哲⽂,直接参加了《简⽬》的编写,并担任了初稿的全部油印刻制和印刷装订⼯作。 故事三:保护北京古城
新中国成⽴初期,当梁思成知道旧城作为⼀个整体,⽆论如何保护不成的时候,仍然发出最后的呐喊。他退⽽求其次,希望保住旧城的城墙和城楼。在北京《新建设》中,梁思成为北京城墙做了他最后的徒劳辩护,可以使我们后⼈洞悉当年的情景(“○”为毁城者的⾔论,“△”为梁思成的辩护):
○城墙是古代防御⼯事,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理应拆除。△那么,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天安门不是皇宫的⼤门吗?这⼀切建筑遗物虽然曾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专⽤,但都是古代劳动⼈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民⼤众,成为民族的纪念⽂物了。
○但是,城墙和妨碍城市发展。 △现代城市为防⽌过度密集和拥挤,采取⼤城市⽤园林地带分隔为⼩区域的办法。城墙正可负起新的任务,承当现代⼤都市的区间隔离物。⽽当国防上需要时,城墙上还可利⽤为良好的⾼射炮阵地,古代的防御⼯事在现代还能再尽历史任务。重要的是打破⼼理上的城墙。⼈民所规划的⼤北京市界已21倍于旧城区,⽅向早已确定,旧时代政治、经济上的阻碍早已消除,我们不应再被⼼理上的⼀道城墙所、所迷惑。
○城墙阻碍交通。△只要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城门即可解决。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上,控制车流,引导其汇集在⼏条主⼲道上,正可利⽤适当的城门位置导向。○拆除城墙,可取得许多砖,可取得地⽪,利⽤为公路。拆之⽆害,且有薄利可图。△城墙除 1⽶厚的砖⽪外,内皆灰⼟,总数约1100万吨,以20节18吨车⽪组成的列车⽇运⼀次,需83年才能运完。这⼀
列车,83年之中可运多少有⽤之物?废物体积如⼗⼀⼆个景⼭,安放何处?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地,四周都是⼴阔的平原,何苦要费巨⼤的⼈⼒取得这⼀带之地?拆除城墙的庞⼤劳动⼒⼜可积极⽣产许多有利于⼈民的成果。如此浪费⼈⼒,同时毁掉⼀件国宝⽂物,不但是庸⼈⾃扰,简直是罪过的⾏动。
但这样的争辩很快就结束了。争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有⼀天,梁先⽣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谈到了北京市负责⼈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内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
这⼀次,是科学和理性的败退。于是,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了。随后,北京城墙不幸地被拆毁了。
为保护北京城,梁思成哭了好⼏回。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因为妨碍“⼏⼗万⼈民群众的队伍在这⾥接受⽑的检阅”,于1952年被拆除,梁思成哭了;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座⼀座牌楼,梁思成与主拆派据理⼒争,在会场上痛哭失声。
梁思成的确书⽣⽓,直到1957年,他还在抗辩:“拆掉⼀座城楼像挖去我⼀块⾁;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层⽪。” 早在新中国成⽴初期,梁思成就针对北京市区规划提出,将北京的⾏政中⼼建到⽼城之外,这就是的“梁陈⽅案”。但这⼀⽅案很快被否决。批判者说,梁思成是为古⽽古,妄图将北京⽼城当做⼀个博物馆保存起来。对此,梁思成曾对当时北京市的⼀位负责⼈直⾔:“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跑了⼏年城建,王军越来越理解梁思成:“梁先⽣不是为古⽽古,⽽是与城市的现代化联系起来的。”
梁思成当年躺在病床上预⾔:这个城市还没有长⼤,现在只会得⼀些伤风感冒的⼩⽑病,但我已经看出,他将来会⼼肌梗塞,得⾼⾎压。
虽然他本⼈没有看到⾃⼰的预⾔变成现实,但是王军看到了这个城市⼼肌梗塞和⾼⾎压的病症。今天,北京城已经不堪重负,⼈⼝密度过⾼,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稀缺,许多⽂物建筑被毁坏。
在⼭西海拔2000多⽶的霍⼭,为寻访梁思成夫妇当年考察过的⼀处古建筑,王军驱车⼏个⼩时才上了⼭顶,⽽梁思成当年则花了12个⼩时步⾏上去的。
“在那个⾼度,我终于理解了梁思成。”王军深有感触地说,“他实际上被⼀种⽂化所化掉了,化到他的⾎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