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蝙蝠与雷达

蝙蝠与雷达

来源:九壹网
《蝙蝠与雷达》教学案例

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葛玉红

一、案例背景

本班共有11位学生,男生4位,女生7位,听力损失都在90分贝以上。这些学生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来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有三位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理解词句能力较弱;有四位学生学习认真,但方法不够灵活,读写能力一般,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还有四位学生较聪明,语文基础较好,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强,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蝙蝠与雷达》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三册的一篇科技说明文。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运用——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本课是第三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学生了解蝙蝠飞行原理的基础上,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拓展学习;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并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设计要点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 也为残疾人借助科学技术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潜能、弥补生理缺陷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各种可能条件和外在环境。根据残疾学生生理有缺陷、生活经验积累不足、对知识的感知不完整等特点,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知识情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

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整堂课的设计我始终贯穿一条主线:探究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基于一个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体现一个结构:认识——理解——内化——拓展;实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片段

片段一:运用信息技术复习巩固,激起探究。 课一开始,学生看媒体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这时多媒体呈现的是具有音画效果的课文,给聋生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增加了朗读的情趣。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唤起了对蝙蝠飞行原理的回忆。)科学家是怎样得知蝙蝠探路的奥秘的呢?接着学生上网做“科学家三次实验”的表格练习,各组的组长完成后负责帮助检查,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室系统掌握学生练习情况。 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 实验顺序 目的 方式 结果 证明的问题 第一次 蝙蝠夜行探路 蒙上蝙蝠的眼铃不响 夜行不是靠眼睛 是否靠眼睛 睛 第二次 蝙蝠夜行探路 塞上蝙蝠的耳到处乱撞蝙蝠夜间飞行是用嘴是否靠耳朵 朵 铃 和 铛响个不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停 第三次 蝙蝠夜行探路 把蝙蝠的嘴封到处乱撞是否靠嘴 住 铃 铛响个不停

片段二:运用信息技术指导点拨,自主探究。

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填写表格,看媒体,写板书,说原理等形式巩固复习了蝙蝠飞行的原理,那么飞机是怎样夜行的?蝙蝠给人以怎样的启示?雷达与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此时媒体上显现的是蝙蝠飞行和雷达工作原理的比较,目的是设置坡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媒体,接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重点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然后请同学默读课文,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围绕重点词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质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开动脑筋,争相质疑。 生甲:科学家为什么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生乙: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

生丙:科学家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生丁:雷达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的原理工作的?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们是怎样仿照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分三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

生甲: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嘴。

生乙: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生丙: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学生边打手语边完整地说句子,其他学生给以评价,教师同时在媒体上显示雷达工作原理。

(显示雷达工作原理动画示意图,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材料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请学生对比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媒体显示原理对比,使学生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

接着教师请学生根据蝙蝠飞行原理的板书把雷达的工作原理表示出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看板书说原理,一方面加深对飞机夜晚能安全飞行的理解,一方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来说说飞机夜航和蝙蝠夜行之间的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