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月刊2020年第2期
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前景展望
谢霖博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2019年是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进入新时代,这既是中俄关系的里程碑,也是中俄关系的新起点。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俄在政治、经贸、军事安全和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对于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本文立足于中俄关系的发展现状,着眼于两国在未来的合作空间,致力于研究新时代下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中俄两国在战略上有着相互的需求,在能源领域存在巨大的互补性,在多边合作框架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因此,中俄关系具有广阔的前景,双边关系也将成为新的国际形势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典范。关键词:中俄关系;未来前景;战略需求;能源合作;网络伙伴外交一、引言
1949年,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解体后,中俄签署了《会谈纪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中苏关系转变为中俄关系。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双方领导人从国际战略和国家利益出发,积极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在1992年的中国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确立了自主、不结盟、不称霸的外交战略,把建立伙伴关系作为主要的战略选择,推进与其他国家的伙伴关系建设。而俄罗斯出于国内外环境的考虑,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中俄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六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从俄罗斯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第二个节点是1994年两国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第三个节点是1996年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四个节点是2001年,两国通过签订《中俄睦邻友好条约》把双方“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关系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第五个节点是2011年两国确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六阶段是2019年6月,中俄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将致力于发展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经过30年的发展,中俄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政治领域,中家元首和总理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1],两国政治关系稳定发展,日臻成熟。特别是近几年来,中俄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截至2019年11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已经举办24次;在经济领域,
中俄经贸关系日益成熟,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均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1080亿美元,增速达到24.5%,中国也连续第九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军事安全领域,中俄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两国在高层军事接触、军事技术合作以及军事演习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目前,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武器供应商。在人文交流领域,中俄在1996年建立了人文合作委员会。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和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高等教育的交流上,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五十万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其中,俄罗斯留学生19239人,在所有来华留学的国家中排名第六。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不仅体现在留学生的培养方面,还通过合办大学,培养文化和语言专业人才,为中俄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目前,双边关系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
与此同时,质疑中俄关系前景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有西方学者认为中俄目前的关系深化只是出于短期的战略考虑,俄罗斯需要中国对其国际事务和国内发展的支持,而中国需要俄罗斯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技术[2]。还有西方学者认为虽然中俄两国都宣称其双边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时期,但两国的伙伴之间仍缺乏实质性的信任,不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不可否认,中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
10
问题,比如历史中的中俄地缘竞争、文明的差异以及政治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等。但是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国家利益是一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中追求的最终目标,中俄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是影响今后双边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两个国家已形成密切的伙伴关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具有深化空间[3]。
二、相互的战略需求是双边关系深化的坚实基础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一直被西方国家孤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直进行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国家纷纷对俄进行制裁,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降至冰点。而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疲软。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俄罗斯GDP为2597.1亿美元,增速为10.0%;2010年GDP为19249.2亿美元,增速为4.5%;2017年GDP为15775.2亿美元,增速为1.5%,其GDP世界排名为11位。因此,俄罗斯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随着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东部地区对于俄罗斯更加重要,俄罗斯越来越把东部地区的开发作为战略重点,欲通过与中国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来为其国内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而美国在2012年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其战略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以来自中国的“威胁”。2017年12月,美国特朗普发布《美国战略》(NSS)的报告,该报告将中俄视为竞争对手(rivalpower),对中国体现出强烈的戒备心理,几乎将中美关系视为零和博弈,同时认为“中国寻求在印太地区取代美国,扩展其国家驱动经济模式的范围,改组这
一地区以对其有利”[4]
。因此,中俄间就形成了共同应
对美国的战略需求。同时,两国都面临着主权领土完整的问题,中国面临着问题和南海以及东海的岛礁等问题,俄罗斯面临着车臣问题和克里米亚问题等,双方均需要彼此在主权问题上的支持。
三、能源领域的互补性是双边关系深化的强大动力
能源合作在中俄经贸关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动力,也是中俄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两国于1996年就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协定》,设立了中俄能源领域合作分委会。随着中俄能源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两国于2008年成立副总理
CONTEMPORARYECONOMICSNo.2,2020级能源谈判机制,并纳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框架下,中俄间能源合作委员会开始运行[5],两国的能源合作突飞猛进。2011年,从俄罗斯的道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的漠河中俄原道正式投产输油,中国每年通过此管道接受俄罗斯输送原油1500万吨;2017年,作为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首个重大能源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俄罗斯每年向中国输送300万吨液化气;2018年,中俄原道二线正式输油,俄罗斯每年向中国输送的原油量增加一倍,达到3000万吨;2018年11月,首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在中国北京举行,中俄双方均表示要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框架下,推动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入发展。2019年12月2日,被誉为“中俄合作的世纪工程”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在未来30年内俄罗斯通过这条管道每年将向中国供气380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能源出口在国家经济比重中占有较大份额。但面临欧盟和美国的制裁压力,俄罗斯正在寻找新的市场来销售能源资源。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工业生产的扩大确保了对能源的稳定需求,使中国成为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6]。根据英国石油公司2018年的统计,2017年俄罗斯的石油探明储量约1062亿桶,占世界比重6.3%,天然气探明储量约3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比重约18.1%。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2017年中国平均每日石油的消费量为1279.9万桶,占世界比重13.0%,仅排在美国之后,天然气年消费量2404亿立方米,占2017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6.6%,而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与中东地区的产油国相比,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地区,距离中国较近,运输成本也较低。特别是中俄近年来合作铺设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使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能源大国与市场大国的未来合作空间甚为广阔。
另外,地缘政治因素也是俄罗斯能源吸引中国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石油严重依赖进口,中东地区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地区。但目前中国的海上力量还难以确保中国石油进口航线的绝对安全,在紧急情况下海上石油运输线一旦被切断,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也将面临严重的威胁。考虑到这一点,中国的外交优先事项之一是促使能源供应商的多样化,强调国
11
当代经济·月刊2020年第2期
际能源合作以及能源外交的扩展。俄罗斯便成为中国能源进口的重要选择,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中俄之间在能源领域存在的巨大互补性,使得中俄关系的深化有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网状伙伴外交机制是双边关系深化的重要保障
中俄之间不仅建立了伙伴关系,而且通过建立和完善多边合作机制来进行协调与合作,网状伙伴外交机制成为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补充[7]。目前,中俄关系形成了以双边关系为主、多边合作框架为辅的网络伙伴外交机制。2014年5月20日,中俄签订合声明》,其中提到中俄支持开展网状伙伴外交。网状伙伴外交是中俄两国在国际社会中为推动建立伙伴合作而形成的灵活机制,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中俄印等机制已成为类似灵活机制的高效范例[9]。其中,二十国集团主要关注世界经济问题、金砖国家致力于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地位、上合组织主要协调中俄在中亚地区的问题、中俄印外长会晤机制聚焦三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和俄罗斯通过双边以及多边的网状机制进行外交实践,促进两国合作。
自1992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开始,中俄两国便开启了国家元首互访。在1996年的《中俄联合声明中》中,两国决定正式建立国家元首互访制度,每次两国元首的会晤都会就双边关系的发展和重大国际事务的立场进行磋商和协调。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于1996年正式建立,同时在该框架下设立了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能源谈判代表会晤和人文合作委员会三大机制[8]。1997年,两国签署《中俄两国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及其组织原则的协定》,规定中俄两国总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会晤,以便协调两国在双边合作中各个领域的问题,会晤在两国轮流举行。截至2019年11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已经举办24次。
此外,两国还推动“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亚欧经济联盟”等多边外交机制的合作发展。2015年,中俄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开启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2016年6月,中国、俄罗斯、蒙古签署《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第一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开始实施。2018年5月,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
12
正式签署经贸合作协定。2019年2月,普京在俄罗斯国情咨文中提出,仍将继续推进“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落实。这些表明中俄关系不仅有双边合作机制作为基础,而且有多边合作机制作为保障。
五、结语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大国外交的调整往往会引起地区秩序的变化,新时代下中俄关系的发展与深化势必会引起大国之间的博弈。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分歧和矛盾必不可少。但是在国际社会中,中俄有着相互的战略需求、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互补性、在多边机制中有着密切的合作。因此,中俄关系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其双边关系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充分反映了中俄领导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两国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两国关系也必将成为新的国际形势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刘清才: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塞谬尔·亨廷顿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BrianG.Carlson:RoomforManeuver:ChinaandRussiaStrengthenTheirRelations[R].AndreasWenger,StrategicTrends2018,ETHZürichCenterforSecurityStudies,2018.[4]TheWhiteHouse:NationalSecurityStrategy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R].2017.[5]中俄能源合作[EB/OL].一带一路合作网,http://obor.nea.gov.cn/v_practice/toPictureDetails.html?channelId=1083.[6]EkaterinaNezhnikova,etal.ChinaEnergyDialogue:Re-searchoftheMostPromisingEnergyAreasforInterrel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ergyEconomicsandPolicy,2018,8(1).[7]成志杰:网状伙伴外交机制:中俄合作的新路径[J].俄罗斯研究,2015(3).[8]刘清才、张海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与前景[A].陈玉刚: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十一辑:中国和诸大国[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9]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20/c_1110779577_3.htm.(责任编辑:周瑞华)
《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