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6卷第2期Vol126,No12,2008
四 川 中 医
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1・
●百家精萃●
王再谟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经验
李 燕1 刘 浩2
11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075) 21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王再谟教授善用寒凉方药治疗脾胃疾病,结合独特的中药汤剂煎服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脾胃疾病 中药汤剂煎服法 名医经验 王再谟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9(2008)02-0001-02  全国著名胃肠病、肝胆病、风湿病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再谟教授擅治各种内科疾病,尤其脾胃疾病。笔者有幸跟随王老师临床学习,对其治疗脾胃疾病有一点粗浅的体会。现将王老师治疗脾胃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勤求古训,明辨病机
就脾胃而言,胃为阳土,阳明为多气多血之阳经,阳明之病,津液易伤,病多从燥化、热化,故以热证实证为多见;脾虽为阴脏,但亦有实热证,治疗时往往从泻胃着手,如泻黄散虽为泻脾所设,但方中的栀子、石膏均为泻胃之药。并且过于温补滋腻反而有碍脾胃的运化。可见古代医家对寒凉药治疗脾胃病早有论述,只是没有达成共识形成体系。不仅古代医家对“胃病多热”有经典的论述,而且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胃病多热证的观点。张声生等[2]对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及其症状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经统计其中热证占50%以上。杨春波等[3]在福建省18所中医医院内科和西医院中医科的
400例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脾胃湿热证涉及中医7
  王老师治疗脾胃疾病独具特色,他擅长用寒凉方药治疗胃病,例如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温胆汤、龙胆泻肝汤,以及他自行研制的溃炎宁胶囊(片)、胃胆宁液、肝胆胰宁液等10余种院内制剂,无一不是以大剂的寒凉药组方。总观王老师常用的方药总是平淡无奇,但却往往能收“非常之功”。这固然与王老师丰富的诊疗技能有很大关系,仔细斟酌,王老师有关脾胃疾病的独到见解以及科学的中药汤剂煎服法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医家治疗脾胃疾病推崇“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温补脾胃”,而鲜有以大剂量寒凉药有效的治疗脾胃疾病的医家。王老师博采众长,学贯中西,在认真研习历代医家和现代医学对脾胃病的论述和著作后,强调治疗脾胃病“辨病”的重要性。其理论根源于对朱丹溪的学术理论的阐发。他曾说:朱丹溪[1]在当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天下的形势下,敢于越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局限,针对其治“脾(肾)以温补药”的思想提出质疑,谓“众言淆乱,必折诸圣”,其认为脾(肾)有病,未必全是寒证,其引论述到:“《经》曰:“热伤脾,常服燥热,宁不伤脾乎?又曰:热伤元气,久服燥热,宁不伤气乎?又曰:有热者,寒而行之。”且朱丹溪认为:“夫良医之治病也,必先求其得病之因。其虚邪也,当治其母;实邪也,当治其子;微邪也,当治其所胜;贼邪也,当治其所不胜;正邪也,当治其本经。索矩又谓杂合受邪,病者所受非止一端,又须察其有无杂合之邪,轻重较量,视标本之缓急,以为施治之先后。今乃一切认为寒冷,吾不知脾胃(与肾),一向只是寒冷为病耶?”其论至此,不能不置疑也。其实早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就有“阳道实,阴道虚”的论述,王老师理解为:阳经、阳腑之病多热多实,阴经、阴脏之病多寒多虚,
个系统的43种内科病,以脾胃病占首位;西医11个系统72种内科病,消化系统病占第一位。张闽光等[4]发现,H1pylori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并由此提出湿热之邪与H1Pylori在病因学上是同一种致病原的观点。林壮民等[5]以清开灵口服液治疗慢性胃炎78例,发现清开灵口服液治疗慢性胃炎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2813%、
4016%、30%、9819%。并认为慢性胃炎类似于中医
的“疮疡”,主要与热毒有关。胃黏膜充血肿胀、点片状出血糜烂等系阳热旺毒盛所致,而清开灵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能为其治疗本病机理所在。  王老师还认为现代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是决定其疾病性质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大部分人嗜食辛辣炙 ,醇酒厚味,并且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各种压力的影响下,人们性情浮躁,体质也随之变化,故病性也以热病居多。当然王老师在推崇寒凉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摒弃“温热药”的应用,只是在辨病为主,结合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温热药”以增加药效。
2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211 基础治疗 以消除炎症,或抑制HP为主。选
用下列药物之一治疗。(1)王氏胃炎合剂:葛根、黄芩、黄柏、陈皮、法夏、苏梗、藿梗、香附、甘草
四 川 中 医
・2・
JournalofSichua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08年第26卷第2期
Vol126,No12,2008 
等,20ml,日3次。或以葛根芩连汤和藿香正气散加减。(2)葛根芩连片3~4片,或黄连素013g、复方黄连素4片、穿心莲5片、双黄连口服液10ml、蒲公英片3~5片,日3次。便秘者,三黄片3片,日3次。餐间服用。(3)对于HP阳性患者可用西医标准的三联或四联疗法清除HP。慢性胃炎患者清除HP疗法不作为常规治疗,在其他疗法效果不佳的时候可行抗HP治疗。
212 辨证施治 (1)肝气犯胃证:以痞满、嗳气、
混匀,分3~5份,1日3次,饭后2h服。此方法是保证临床疗效,尤其是脾胃病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  王老师认为“初煎取药之气,久煎取药之味”。结合现代观点,这种煎服法有以下四个优点:(1)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2)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稳定、均一;(3)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浓度;(4)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吸收。一剂药中每味中药的成分析出并溶解于水所需时间不同,如解表类多为植物枝茎叶,质地轻柔,所需时间较短;补益类多为植物根干皮或动物筋骨,质地坚硬,所需时间较长;而质地介于两者之间如清热解毒类等,所需时间也必然介于两者之间。“加盖,连续煎3次,每次20min”的方法才能保证物尽其用。“3次药汁混匀,分3~5份”,有利于保证每服药汁成分的稳定、均一,这符合现代药品安全、有效、稳定、均一的要求。第3次煎煮完毕后须将药渣挤干,将溶解于药材中的药物有效成分彻底滤出。实际上,煎中药的过程是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饮片中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3次煎药结束时有相当一部分药物有效成分是溶解在药物饮片当中的,所以将药渣挤干是非常必要的。
  药物进入体内,在吸收方面,最好尽量避免其他因素影响,“饭后2h服”是因为此时胃已排空,从而保证药物在体内的充分吸收。此方法的关键在于“一次性加水,以淹没中药为度”。临床常见患者因加水过多、大量服药影响脾胃的运化。胃病之人,脾胃运化功能差,过多服用汤药,不仅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而且还会影响脾运,助生水湿之邪。此类患者常有恶心、腹胀的症状,过多的服药往往使上述症状加重,影响疗效。故王老师常告诫患者:治病的是药,不是水,药在精不在多,一次性加水久煎,以煎成的药成芝麻糊状为佳,这样“药物的颗粒”可以很好的粘附于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药力持久有效。
参考文献
  [1]
500
或隐痛、舌苔薄白为特征,药用:舒肝丸6g,与四
磨汤口服液同服,日3次;或柴胡疏肝散加减。(2)肝胃郁热证:以隐痛、口苦、反酸、舌苔薄黄为特点,药用:乌贝散(乌贼骨15g,浙贝母10g,甘草
3g,为细末)10g,或快胃片5片、陈香露白露6g,
日4次,餐间及睡前服用;或以化肝煎加减。(3)肝胆湿热证:以口苦、舌苔黄腻为特征,药用:小柴胡汤片4片与龙胆泻肝丸6g同服,日3次;亦可以龙胆泻肝汤或蒿芩清胆汤加减。(4)湿邪中阻证:以纳呆、舌苔白腻为特征,药物:藿香正气液5ml,日3次。(5)食积胃肠证:以腹胀、纳呆、嗳腐吞酸为特征,药用:
①加味保和丸6~9g,开胃山楂丸1
丸,香砂养胃丸6~9g,日3次;或用保和丸汤剂加减。②兼胃痛者,开胃片6片;兼伤生冷或风寒者,加藿香正气丸2丸,日3次。汤剂中可加入延胡索、白芷止痛治疗。亦可服用多酶片2~4片、胃酶合剂10~20ml,日3次。(6)气阴不足证:以饥不欲食、食少,舌红苔薄少为特征,药用:阴虚胃痛冲剂(北沙参、石斛、白芍、麦冬、川楝子、甘草等)1~2袋,或养胃舒冲剂(党参、乌梅、菟丝子、黄精、干姜、北沙参、陈皮、山药、山楂等)1包,日
3次;甚者,与生脉口服液10ml同服。汤剂中加生
地、玄参、北沙参等益胃养阴之品。
213 对症治疗 与基础药物、辨证施药同服。①为
黏膜糜烂出血者,三七粉2g,锡类散1g,日3次,餐间服用。②上腹胀,或嗳气、呕恶明显者,四磨汤口服液与木香顺气丸9g,或沉香顺气丸6~9g,日
3次。对于呕恶明显者汤剂中加大法夏的用量至20
叶川.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
~25g,亦可服用胃复安、吗丁林、莫沙比利(均5~10mg),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用。
3 中药煎煮,不拘常法
药出版社,1995:14,,78,85,198,232,395,429,487,494,  [2]  [3]  [4]  [5]
张声生,牧童,汪红兵,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杨春波,黄可成,肖丽春,等.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张闽光,朱国曙.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林壮民,伍俊杰.清开灵口服液治疗慢性胃炎的初步探讨
  王老师敢于用寒凉药治疗脾胃病,而且疗效甚佳,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王老师对疾病病机的深刻认识及特色的用药方法,还与其主张的独特的“中药汤剂煎服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药汤剂煎服法”方法如下:“一次性加水,以淹没中药为度,加盖,连续煎3次,每次水沸后煎20min。第1、
2次轻倾10~20ml药汁,第3次彻底滤尽,3次药汁
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9
附400例资料分析[J].中医杂志,1994,35(7):425~427的相关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7~8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3)93~94
(收稿日期 200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