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质朴平易,守正出新

质朴平易,守正出新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质朴平易,守正出新

作者:柳方平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7年第05期

【江苏高考真题】 七、作文(70分)

20.根據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与往年相比,“质朴平易,守正出新”应是江苏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突出特征。题目继续坚守多年来的材料作文形式,沿用了去年的“事件式(社会现象式)材料作文”的题型,相较于全国和其他省市的另8套作文题,江苏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审题立意“零障碍”。

对学生作文水平的考查,主要是检测其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如果考题在材料的阅读理解上设障过多,致使考生审题偏差而立意偏颇,那就喧宾夺主,不是好的作文考题。今年这道题继续遵循“守正”的原则,仍旧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所供材料内容平易,可谓理解无障碍。

本题的材料共三句话,前两句分别指出“车”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繁多”的“种类”,“各异”的“形态”,以此作为“引题”;重要的是第三句,句中的一个分号连带四个分句,分别提示出四个立意点:“见证着时代的发展”——“车”的演变史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承载了世间的真情”——感悟、体验“车”与社会、“车”与人、“车”与自己的真情故事;“折射出观念的变迁”——从“车来车往”的生活现象中,反映人们思想、理念的变化,生活观念的改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从“车来车往”的生活现象中,反映生活、生存及生命的某种哲思。这几个立意点有感性有理性,有实有虚,可以单独写,也可以交叉综合写。材料的内容显豁直白,不含蓄不玄虚;材料的表述质朴平易,简明清晰,考生审题立意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充分体现了试题的人文关怀。 二是话题命意多元性。

今年考题的材料,内涵丰富,角度多元,开放度大,这给考生确立写作的主题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自拟题目”这一作文要求,就能有效地激励考生根据自己确立的中心自主拟写合适的题目,并以此自由而有创意地传情达意,也自然避免了“主题先行”的弊端。

其次,相较于以往的“自定立意”的性写作要求,今年以“车”为话题材料并没有所谓的“核心立意”,而是如上文所述,其立意的角度是多元的,材料中所提供的四个角度,可分写,可合写,可交叉写,而每一个角度又可分解出不少的立意点,因而考生“选取角度”的自由度更大,发挥的空间也就更为广阔。在林林总总的“车”中,总有一款“车”能够引发考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够触发考生的思考和感想,如此命意的多元性就为不同层次的考生,各显神通、自由表达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三是写作话题生活化。

“生活中离不开车”,作文材料劈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切入现实生活,直接将考生的目光聚焦到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车”上,进而又以“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折射着社会文明”等语句直接而鲜明地与当今社会发展对接;而“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两句又自然指向考生的自我生活、情感体验、道德情操、人生理想,这说明高考作文正在进一步强调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体现让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与时代发展同呼吸、共脉搏的鲜明指向。这是对当前学生写作内容远离日常生活实际、隔膜自身真情体验而闭门造车的不良写作教学现状的重要反拨,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良好引导。看来,写作话题生活化应是高考作文,也是学生日常作文永恒的课题。 四是文体选择多样化。

江苏历年高考作文尽管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是都有明显的文体倾向性,特别是近三年来的作文考题,更利于写作议论文;而今年的写作材料则呈现出更大的文体选择空间,体现出写作文体选择的多样化。如根据材料中“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一句,可以车的种类、形态、构造、功用、产生背景及其前景等为主体内容,写一篇说明文或小品文,传播有关“车”的常识;可根据“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一句,以“车”的演进史为抒情线索,写一篇抒情散文,来颂扬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历程;可根据“车来车往,……承载了世间的真情”一句,以叙述、描写一个或几个有关“车”的生活场景、真情故事为重心,写一篇记叙文或小小说或散文,来表现亲情、友情乃至爱情的力量;可根据“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一句,围绕所确立的某一论点,以层进的逻辑方式,写一篇议论文或议论化的散文,来阐述某种变迁的观念或“人生的哲理”的现实意义或“怎么样传承、坚守并弘扬”某种生活观念、人生哲理。如此开阔的文体选择空间,就为考生自由而有个性地表达搭建了宽广的写作舞台。

不过,我以为今年江苏的这道作文题还是有一些遗憾的:

立意的焦点尚需虚实兼顾,以进一步增强写作的思辨性。相对于“名言式”的材料作文,“事件式”(社会现象式)的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应该具有寓言性质,能够引发考生由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及彼、由表及里地联系社会实际去审题立意,而不宜止于社会现象的“此”“表”上。如江苏2013年高考题“探险者与蝴蝶”,其中的“蜡烛”和“蝴蝶”只是人类探险中的小小象征性意象,材料的表层是说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而命题的深层寓意则是唤醒人们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或紧扣“蜡烛”的象征意义,开掘出“小与大”的哲思,这就是“探险者与蝴蝶”这一材料的张力所在。考生探析材料这一深寓之“理”的过程,就是展示其思维的宽广度和深刻度的过程。而今年作文题的材料尽管“车来车往”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或者是从“车”与人的关系中思考人的生命、生存的价值,但从只有三句话的具体语境来看,材料叙述的重心仍是在人与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车”这个实体的“此”“表”层面,因而绝大多数考生恐怕还是“就车写车”,而不能够透过“车”这个象征性的现实载体,追问现实生活本质,提炼一种新颖深刻的生活感悟,比如,从现代社会人们一味地追求快“车”与人们应该回归“慢生活”之间的悖论出发去审视“车”。这种“太实”的社会现象材料也不利于考察考生通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思辨能力。

此外,要竭力避免“撞车”现象,确保决定大面积考生命运的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今年的考题之“车”,就不幸与2012年至2016年网上和一些报刊都有的模拟题之“车”撞上了,而且“撞车”不轻!不少网页都有“以‘车’为话题的作文导写”(2014年杭州四校模拟题)的内容;网上还能查到《话题作文“车”导写及例文》一文,不知高考作文命题组命题“查重”时,是否看到了这些网上和报刊上的文字。

当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不存侥幸,扎实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作文基本功。

首先,要积淀思想。作文即思想的表达,思想是写作的基础;视野狭窄,认识肤浅,是一定写不出好文章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经典文本材料,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视评思”的语文生活中,坚持自由、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原则,关注自我的生存、生活、人生(生命)成长以及人际关系和人生智慧方面的思考,如“智慧”“青春”“忧与爱”“大与小”“长与短”“新与旧”“古与今”“内与外”“快与慢”“自己与别人”等等。高考作文给考生提供的材料,往往故意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情境,所设情境或是一正一反,非此即彼,或是能够相容,却需作出抉择。考生要有意识地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或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文题作辩证把握、认真分析,避免偏颇偏激,这样训练思维,借助语言发展思维力,论述才有思辨性,才能写出见解独到、视野开阔、内容深刻的好文章。

其次,要训练准确审读文题的能力。抓住作文命题材料的核心意图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关键。考场跑题的作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立意不准确,不集中;二是文体不符合要求,写成了“四不像”。学生拿到作文题必须定下心来,一字一句把命题看清楚,千万不能慌张地“扫描”,否则会造成遗憾。

第三,要强化文体意识。新的“考试说明”中,写作基础等级要求的第2条,将“符合文体要求”改为“体现文体特征”,显然强调了作文的文体样式。由于高考多年考文体不限的“材料作文”,不少学生已写不出像样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了!须知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要;一旦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写成这种文体!下苦功夫训练像模像样的记叙文、议论文和常见文学类(主要指散文)等规范文体的写作,乃是作文复习迎考的根本之道! (作者单位: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 (栏目责编:周 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