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6期 2013年6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 and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Edition) Vol|26 No.6 Jun.2013 高等教育过分功利化的文化内因 黄保安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 过分功利化倾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备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的过分行政化,就业率考评,科研经费攀 比;教师的功利性学术研究和课程教学选择;学生学习动机、政治追求、人际交往功利化等。在影响其产生的众多原因 中,传统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因。具体体现在官本位的价值观、人情化的生存观、工具型的教育观等三个方面。这些 因素在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又以隐性的方式在深层领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推动过分功利化 倾向形成的一种重要力量。解决和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正面解读,加强理想教育,确立社会信仰, 健全法制体系,建立包括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多元成长环境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过分功利化;文化内因 [中图分类号] G64 GH一209)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研究一以河南高校为例(2012一 [作者简介] 黄保安(1957一),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文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逐步从精英教 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阶段,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 量和国际化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同任何前进中的事 物一样,处于飞速发展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取得巨大成 就的同时,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倍受学界质疑的过分 功利化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置、教师编制,各个高校的办学不是遵从教育规律,而是按照 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二是学校内部,无论是学术事务还是 行政事务,统统由行政部门决定。高校虽然有学术委员会、 工会及教代会,但大多是形同虚设。多,官气重,这样的 管理模式,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其次是就业率考评。有人说过,所谓功利化,“是指以强 烈的终极利益为欲望及追逐的动力,完全忽视事物发展的客 高等教育过分功利化产生的原因同整个中国教育的功 利化一样,非常复杂。其中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既有社 会环境的,也有参与者自身的;既有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也 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限于水平和篇幅,本文只就其产生 的文化内因试做粗浅探析,以求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正。 一观规律和目的,仅求得结果速成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 而现行的各高校就业率考评,就是这种功利化的典型表现。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看,大学面向社会,直接为社会 服务的确是一种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统计就业率,强化面 向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本是一件对国家和学校都有利的正常 事情。然而,现在的作法是,就业率同招生、专业联系,完不 成要求的不许招生,甚至还和教学评估、业绩考核相挂钩,成 了行政干预之下的功利化行为。其结果是相当多的学校为 就业而就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视野狭窄,只顾眼前,一些 高校甚至从“生计”出发,不惜编造就业数据,出现大学生“被 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乱象。 再次是科研经费的攀比。科研经费的攀比是高等教育 中过分功利化的又一突出表现。出于各种考评的硬性指标 以及争取学位授予点的需要,各个高校——不管是教学型院 、高等教育过分功利化的现实表现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高等教育总是具有 价值与功利的双重属性。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作用下, 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既是客观存在,本也无可厚非。我国教 育就是为了培养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人才。并且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长期以来它并未影响高等教育按照教育 的本质规律,履行职责,实现目标。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行为 开始出现过分的倾向。学校重名超过重实,教师重利超过重 责,学生重实用超过重素质,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中 都有表现,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 (一)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的过分功利化首先表现在过分行政化。高校 过分行政化,是社会各界诟病已久的一个问题。笔者之所以 校,还是职业院校,都把科研经费的提高当成了学校之间衡 量优劣的标准和竞相攀比的指标。有的学校对教师科研要 求,不管能否产生科技效益,只求完成数量和经费目标。强 烈的科研功利化冲动成为目前的普遍现象。 (二)教师层面 教师层面的功利化,主要表现在学术研究急功近利,为 认为它是高等教育过分功利化的突出表现,一是因为行政机 关管住了学校的人、财、物,和考核评估、学位授予、专业设 ——职称而科研,不少教师热衷名利,制造学术泡沫,甚至不惜抄 袭剽窃,学术;为了眼前利益,青年教师不愿上基础课, 154—— 教授不愿给本科生上课等等。 (三)学生层面 产生,而且在教师和学生的学术、学习功利化行为中也有直 接的作用。教授争着当科长,教师乐于干行政,这些在高校 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首先表现在学习上的功利化。 多数大学生只重视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一些学生 甚至把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各种 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上。根据近年公布的各种调查报告显 示,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读书 的大学生已超过80%。而把目标定位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则 寥寥无几。 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现象,其背后体现的都是官本位的价值 观念。至于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在校热衷作干部,毕业后争考 公务员,乃至政治追求和师生交往中的功利化,更是官本位 观念的直接体现。所以笔者认为,在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的 影响中,官本位的价值观应是催生过分功利化的一个非常重 要的因素。 (二)人情化的生存观 其次是政治追求上的功利化。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 政治思想素质不断进步,人党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 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 考量。向党组织靠拢,是为了给毕业后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添加砝码。 再次是人际交往上的功利化。有不少的学生把正常的 人际交往功利化,实用化,请客送礼成了和同学、老师交往的 人情化的生存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民族文化最核心、最稳定的深层结构,在整个社会历史 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高等教育过分功利化现象产 生的又一重要内因。 与西方强调法制规则,以个体性为基点的思维方式不 同,“人情至上”,规则意识模糊,法制观念缺失是人情化生存 观念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征。它一方面有尊重人性中的亲 情要素,以及重视亲情的社会作用等价值意义,一方面又因 为对人情的过分突出,不可避免地导致实用至上,甚至投机 取巧等极端功利化的文化思维。 这种功利化的文化思维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巨 大而深远。凡事凭关系,处处讲人情,“朝中有人好作官”等, 重要手段。在当干部、评优、入党、考试,获得奖学金等校内 重要事情上,跑关系、送礼俨然成了公开的秘密。据一份调 查显示,在受访的学生中,有71.75%的人表示交友是“为将 来踏上社会做好人际关系的准备”。 二、高等教育功利化的文化内因 大学的特征是文化,任何教育都是一种文化的教育。因 此对于教育现象的研究不可能撇开文化孤立地进行。中国 几乎成了国人生存、生活的信条和中国国情的象征。一直到 现在的拼爹,拼战友,拼同学,甚至人人痛恨的各种的背 后,仍然都有这种思维观念的作用。人情世故,人际关系成 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准则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且由此获得他 人的尊敬、羡慕、赞美,那么这种范例性的思维和行为,就足 以对我们的学校,乃至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使 他们在面对利益选择等重大问题时,形成功利性的成就动机 和价值导向。高等教育的过分功利化行为,就是在这样的文 化氛围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 化,已经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 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支 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强大力量。作为重要的内在因素,传统文 化既对高等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思想水平有着极 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又以隐性的方式对功利化的形成发挥 着作用。在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过分功利化形成的影响中, 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重要的因素。 (一)官本位的价值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我们所熟悉的所谓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理论,和“学而优则仕” 只要对高等教育的过分功利化现象稍加分析,我们就可 以发现,在处处凭关系、讲人情的功利化行为表象下,其真正 的动力都是规则和法制意识缺失,以实用甚至投机为基本内 核的人情化的生存思维。人们在施行上述功利化行为时,往 往不是考虑教育的规律,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而是本 单位、本部门,甚至是个人的眼前利益。并且在选择追求和 实现这些利益的方法手段时,又是更多的想到人情捷径和投 机取巧,而不是规则制度,正常途径。人情化生存观的“急功 近利”思想,就是这样促成了学校、教师、学生的行为动机,在 的社会现实,都是这种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即使到了21 世纪的今天,这种信念仍是国人成功的标准和价值的准则,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作用。 官本位的价值观对高等教育过分行政化的功利倾向影 响最为直接,这种影响不是指的行政权力,而是全社会 信官、崇官、求官的文化思维。这一思维不仅是高校行政化 管理模式产生的文化土壤,而且更是这种管理模式合法存在 的思想依据。上至把高校分成不同的行政等级,下到各个高 校内部按行政机构设置的管理部门,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 学校人、财、物和考核评估的管理,再到对学校的学位授予、 认识层面催生着高等教育的过分功利化现象。 (三)工具性的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教育的性质、作用、特点、 规律等方面的认知定位,它既是一个国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直接支配教育活动的内在因素之一,在 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 的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中国的教育从产生开始,就具有明确的功利性,是个为 一专业设置、教师编制的审批,处处可见官本位的影子。而高 校内部的管理者为什么热衷于以的身份出现,习惯于把 学术管理行政化,也都可以在官本位的价值观念中找到准确 的答案。 定目的而设计出来的一个实用的工具。从孔子办学开始, 直到后来的科举,中国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所谓的 一“君子”——对封建统治具有实用价值的“君子”。教育的顶 层设计不是为了教育,而是把教育当成一种工具,把受教育 官本位的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行政功利化的 ——155—— 者也变成一种工具,功利性鲜明的教育进程,形成了中国人 最基本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不仅是从事教育 其三,加强理想教育,确立社会信仰,发挥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主导作用。从深层次来看,功利化的思想行为,其最 根本的成因是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境界。缺乏理想信 仰的民族,不仅会导致利益至上和功利化行为的产生,而且 会使整个民族心理猥琐,进而失去发展前进的活力。因此, 必须大力加强理想教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在大学生 中要强化理想信仰的力量,树立为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 抱负。 的人被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思想所影响,而且受教育者,甚或 全社会都是这种教育思想的肯定和支持者,于是中国教育的 功利化就有了强大的文化基础。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过分功 利化行为,显然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和规律,然而却能够明目 张胆,而且长期存在,其背后正是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工具 型教育观的思想支持。 其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探索先 进的管理理念,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还要建 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提供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和成才 通道,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兴峰.从文化视角解读教育偏重功利价值取向的渊源[J].现 代教育管理,2010(5). [3]修胜涛.大学教育功利化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 (2). 众所周知,教育本身是有自己的规律和使命的,虽然在 一定的政治作用下,它必然的要体现出一定的现实目的 和作用,但真正的教育是不会忘记它的本质属性的。然而问 题是在_丁具型教育观的支配下,更多的人愿意相信教育的实 用和功利,这不仅是现实利益的诱惑问题,更是在这种文化 氛围中,人们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和合理的。从一开始的只 重四书五经,到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一个明证。后 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动荡与曲折,也都是这种现象的合 理解释。正是基于这一分析,笔者认为,工具型教育观无疑 又是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的文化原因之一。 [4]邓辉平.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J].当代教宵 三、正确应对传统文化中功利化因素影响的策略 其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先进科学的社 会主义思想文化新体系,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充分发 挥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发展上的正向能量,抵制和消除其产 生功利化行为的负面影响,营造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文化氛 围。 理论与实践,2010(2). [5]郭文良,贾麟,葛广昱,郭旭.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教育观念现代 化探析[J].考试周刊(高教高职研究),2012(45). [6]李石勇.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功利化之表现及其治理探析[J].湖 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李剑.教师功利化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11(3). [8]郑菊芳.浅析我国高校管理行政化的表现[J].新西部,2o12(6). [9]王宾齐戒国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J]. 教育探索,2010(10). 其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在全社会树立法制 意识,规则意识,破除人情关系对社会进程的负面影响。通 过制度建设和文化引领,使投机取巧的思想失去生存的土 壤,以此消除传统文化中功利化因素的影响。 [10]胡晶.浅析边沁功利主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11]郭娇娇.试述马克思主义功利观[J].改革与开放,2010(10). (上接第136页) 在《傲慢与偏见》中,整体的色彩十分鲜艳、明丽,体现了 影片整体轻松愉悦的主题。但在女主人公拒绝男主人公求 爱时,画面以浓重的黑灰色为主色调,给人以压迫感,同时也 表现出了男女主人公此时心中的痛苦、煎熬。不同色彩的运 用有助于表达影片不同的基调和情节的变化。 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增加电影的张力和艺术表达 力,使其能够真挚的表达情感,吸引观众眼球。 参考文献: [1]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 43—5O. 音乐与色彩都是多模态表达方式的一种,虽然他们不是 多模态交际的主要手段,但在电影语篇中,它们发挥着重要 [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1):24-30. 的辅助作用。如果没有它们,整个电影的感染力、表现力都 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理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1-10. 论框架,不仅把注意力集中在言语这种常见的交际方式上, 更注重强调非言语交际模式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而本文 则重点分析了在电影语篇中,不同模态的交际手段的不同体 现及它们各自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电影语篇是以运动画面 和言语为主,以声音和颜色为辅的,多种交际模态共同作用 的结果。其中每一种模态不仅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相互作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 刊,2007(5):82-86. [5]李担基,杨远要_夕 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 2006 [6]Kress,R.G.,Leeuwen,V.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 ̄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