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规划方案
一. 指导思想
2010年年初召开的第五次工作座谈会上,总提出使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自治区在旅游发展十五规划中提出“力争经过5年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建立起生态旅游大省区的框架,基本形成具有较强知名度和吸引力的世界旅游热点、亮点地区和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之一”。
从去年开始,教育厅把职业学校发展旅游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摆在重要位置。
二. 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旅游专业建立于1999年,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自身优良特色,拥有一个师资力量强、管理完备的讲合作讲团结的队伍,为我校示范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校旅游专业在校生共有236人,其中一年级155人,二年级38人,三年级43人。拥有旅游任职教师24人,其中专业带头人4名,专业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13名。建设的校内实训室有客房、餐厅(中餐、藏餐)、前厅、茶艺、酒吧、形体训练房、导游仿真模拟;校外景区实训基地有雅鲁藏布大峡谷、鲁朗林海、南伊沟、巴松措、措姆吉日,校外酒店实训基地有岷山大酒店、中海花园、林芝美林国际酒店、明珠大酒店、博泰大酒店、金查尔顿工布庄园。 自1999年招生至今旅游专业一直是我校的重点专业,备受学生和家
长青睐。经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5%,目前各大景区和酒店都有我校培养出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以及若干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 三. 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1. 行业背景分析
2010年旅游业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入境游客达28万人次,国内游客达2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0亿元。旅游业产值相当于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范围包括拉萨市、日喀则、山南、阿里、那曲、林芝、昌都等六个地区,总面积达120多万平方公里。具有独特的高原地理地貌、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宗教文化建筑、绘画雕塑、节日庆典以及服饰、餐饮、民俗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素有“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的称号。藏民族文化与高原自然生态浑然一体,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标志性的旅游资源主体。 2. 人才需求分析
2.1 旅游从业人员需求广阔
去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22万人次,旅游业带动和促进近3万农牧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预计到2020年旅游业将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预计入境游客112万人次,国内游客905万人次。因此面对如此庞大的进藏旅游人数,需
要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和酒店宾馆服务人员。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2 旅游高技能专业人员急需
旅游的特色性很强,如佛教、壁画和建筑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针对这些旅游项目的服务人员就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区急需这样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我校旅游专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3. 专业定位
旅游专业立足旅游发展的趋势,为历史文化建筑、藏传佛教、特色生态旅游、旅行社、酒店宾馆等企业培养具有旅游、导游技能和餐饮服务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涉外能力的业务岗位高素质人才。 四. 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
立足旅游实体,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具有扎实业务能力、浓厚文化底蕴和一定涉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开发、创新为重点突破,努力实现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加强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与文化高度融合,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在全区中职学校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2. 具体目标
2.1重点专业设置及建设目标
以旅游专业为龙头专业,大力发展旅游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民族工艺美术、计算机、汽修等专业的全面发展。预计到2015年旅游专业招生人数达到500人。 2.2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目标
结合我校旅游专业的实际,建立健全旅游专业课程的专业课和基础课,推出专业课程的精品课、核心课和基础课程的优质课、高效课。同时,完成专业课程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的编写,建立一整套我校旅游专业的校本教材,为我校旅游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需要。进一步抓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与学的共享平台。
课程体系:
目标 岗位 第一学年 学生 导游 第二学年 高星级酒店熟练服务员 前厅管理 客房服务管理 餐饮管理 酒水服务管理 第三学年 旅行社、景区酒店基层管理基层管理人员 人员 旅行社管理 景区管理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酒店管理实务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形象与策划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课程体系 旅游学概论 专旅游与法规 业形体训练 课旅游英语 程 服务语言艺术 导游基础知识 导游业务 导游讲解 模拟导游 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旅游心理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 课程
2.3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同时组织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每一名专业教师每年结合课程教学项目,带领一批专业学生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使我校旅游专业的“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0%,形成素质高、教研业务能力强、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2.4实践教学建设目标
借我校示范校建设的东风,加大旅游专业建设投入,建成校内
旅游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提供行业认知、职业环境、旅游过程情景仿真体验,训练学生的导游技能,为学生掌握文化和传播生态旅游提供必要技能。建设仿真训练客房、客房操作间、餐厅,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场所,在实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客房、餐厅的服务技能,从而达到校内工学结合的目的。同时建设形体训练房,为满足旅游和酒店企业对学生形体礼仪的要求提供校内实训基地。
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例如与旅行社、星级酒店、各大景区建立互惠互利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使之成为满足教学需求、合作紧密、实习教学效果良好的校外平台,使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企业岗位需求。与各大景区、星级酒店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由企业提供岗位,我校负责招生教学的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 2.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凭借我校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旅行社、各大景区、星级酒店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培训和定期培训,提高旅行社、各大景区、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及服务水平。 五. 实施措施
1.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组,明确分工落实具体到个人
成立旅游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及改革。由专人进行统筹管理、任务安排、资料整合、组员协调。把工作任务细化,根据各老师的专业及特
长具体分配落实到个人。
2. 深入市场进行旅游发展趋势调研研究,构建专业课程新框架 以产业为导向,市场为依托,积极探索旅游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旅游规划职能,制定出适应旅游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旅游专业课程新框架。
3.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内校外教学新环境
积极与各大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进行深入合作,加强校外稳定的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过聘请企业人员讲课、学生顶岗实习、担任岗位助理等形式,丰富学生职业岗位体验经历,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参加实训的机制。
4. 深化教学评价机制,实施评价追踪信息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确定教学细则方向、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效果分析,探索适应先进教学法改革的管理办法。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制度,根据用人单位评价及市场信息反馈,适时调整专业建设规划、不断修订专业课程设置,使之形成动态的、良性的循环,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旅游专业教学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