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珠区湿地公园建成前景观、生态的文献综述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都离不开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此对开发前的景观、环境的调查摸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着人为因素在后期发挥的效能。
对于海珠区湿地公园建成前景观、生态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者较少,且很不全面,侧重点也存在很大差异。从景观描绘讲,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一、宏观调查
研究者多从“广州”、“海珠”这样一个大的视角来探寻湿地公园建成前的景观、生态,这样当然是适用湿地公园建成前的环境的,但是不够有针对性和具化。例如:陈永红的《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拓展都市公园建设新路—浅谈海珠区生态公园建设》中这样描写:海珠区位于广州市的南端,珠江三角洲的北端,由海珠本岛与东面官洲岛、南面髻沙等两个小岛组成。岛的四周分别为珠江前航道所绕,水陆面积合计90.4平方公里。全区城乡交错,既有现代城市的风貌,也有乡村的田园野趣。海珠区新曙镇是广州市水果和蔬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全镇果林达20000多亩,品种主要以荔枝、龙眼、黄皮、杨桃、石榴、木瓜等岭南佳果为主。果林既是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对广州市的气候、净化城区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们称之为广州市的“南肺”。在《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等文中也是类似的表述,基本上宏观介绍了海珠的地形、水文、气候、动植物。
二、微观调查
还有一部分的景观研究,则聚焦在了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方面,一个小物种上。例如蔡
莹的《广州市海珠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中具体介绍了水环境的相关内容“海珠区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岛区,有着先天优越的自然环境,属于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河道密布,水量充沛”、“海珠区总面积90.45平方公里,由西向东流淌的珠江前、后航道将其包围,四面环水,水面率达18.04%,位居广州市中心城区之首。海珠区外江堤线总长81.5公里,有水闸37座。岛内河涌交错,大、小河涌有70多条,河涌总长120多公里,主要功能为防洪、排涝和灌溉。近年来,海珠区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正在实施的外江堤围洛溪大桥一海军码头段加固达标完
成后,海珠区防洪潮工程体系基本形成,防洪潮能力将全面提高。海珠区四周为珠江环绕、河网密布,具有南方水乡特色。珠江前航道从白鹅潭起直至黄埔港,总长为23.2公里,南邻珠江后航道,后航道海珠区段从白鹅潭起经浮标厂至黄埔港,总长为27.8公里,前航道与后航道在落马洲分出的沥洛水道和三枝香水道在黄埔港附近汇合后折向东南,与东江北干流相汇后流入狮子洋再经虎门入海。海珠区现有主要河涌总计62条,总长116.75公里。其中一类河涌1,二类河涌13条,三类河涌为31条。全部为感潮河涌,其中较大的河涌有:石榴岗河、黄埔涌、赤沙涌、海珠涌、北豪涌、土华涌等。”
还有关于当地生态物种——果树的关注。如谭抒茗的《广州万亩果园去留让人猜想》,介绍了果树的面积,历史,产生的经济效益,现状,遭到破坏的原因等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对湿地公园建成前的景观资源的介绍、研究,基本在宏观笼统的地区性介绍中和个别景观的细微关注。缺少一个全面系统具化的生态系统研究,并且没有专门的文章研究此地的环境背景,多从为了保护、解决已有问题而进行的必要性说明。可以预见,必须加强对当地水土、生态的调查力度,做到系统全面,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文献目录:
【01】百度百科.海珠湿地公园.万亩果园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12137.htm
【0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技术设计研究院.广州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
【03】陈永红.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拓展都市公园建设新路—浅谈海珠区生态公园建设
【04】董嘉玲.广州市万亩果园湿地保护与发展项目策略研究
【05】杨燕琼.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06】蔡莹.广州市海珠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07】谭抒茗.广州万亩果园去留让人猜想
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