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必考文言文梳理
主笔人:和一丹 崔萌
一、《马说》  (说,古代一种议论体裁)
<一>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河南焦作孟州),‘唐宋家’之首,推崇儒学,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字词
而:但是     故:所以     祗(zhī):通“祇”,只是     辱:屈辱、埋没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槽枥(cáo lì):喂马的马厩             称:称呼     一食(shi):吃一顿     虽:即使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通“现” 表现在外面     常:普通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策(cè):马鞭     道:规律,方法     材:通“才”, 才能    通:通晓,理解      执策:拿着马鞭       临:面    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知:识别
<三>、句子翻译
〔1〕 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好屈辱在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等,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 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正确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嘶叫又不懂它的意图
<四> 、中心思想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二、《鱼我所欲也》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有‘“亚圣”之称,思想由‘仁’转换成‘仁政’,观点是民贵君轻
<二>字词:
所+动词:…的事物,…的人       甚:重要,厉害       甚于:比…重要,厉
害         为:做       苟:苟且      如使:如果,假使            辟:通“避”  躲避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心:思想     丧:丧失     箪:竹篮     豆:古代的石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呼尔:盛气凌人的样子     与:给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万钟:丰厚的俸禄     辩:通‘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穷乏者:穷困的人       得:通‘德’,恩惠       感:激动     乡:通‘向’,从前,往时    已:停止     本心:天性,天良
<三>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与”通“欤”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乡”通“向”从前,往时
<四>翻译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等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生命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翻译:生命是我想要得到的,然而我要得到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去干苟且偷生的事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之
翻译:由于这个原因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有不用的,由于这个原因避免祸患的方法有不做的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踩踏食物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一、《使至塞上》
<一>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山西永济人,山水田园诗人,有“诗佛” 之称
<二>炼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写出了边塞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直”——表现了烽烟劲拔坚毅之美,
“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营造了一种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景象。
一个“大”字写出了沙漠的开阔、广袤,一“长”一“直”一“圆”像几何图形一般展现在天地之间,增添了一种立体感,而“落日圆”给整个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色调,浑然天成,使整个画面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形象地描绘出边疆奇异的风光。
名句赏析:
1、请写出作者在叙事写景中表明自己的内心情感的诗句,这名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这两句诗运用比喻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飘飞的蓬草、北飞的归雁,表面写景实则借景来抒发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运用对偶,以“征蓬”对“归雁”,“出汉塞”对“入胡天”,对仗工整,音韵整齐。又运用对比,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悲壮。)
中心思想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之情
二、        《泊秦淮》
<一>、作者简介
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中心思想
通过写诗人夜泊秦淮河,亲历金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的场景来抒发作者郁愤之情和对于晚唐政局深深的担忧。
<三>、句子赏析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这两个“笼”好在哪?这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笼”即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传神地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月下河边朦胧,冷寂的画面。
运用互文,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2)“隔江犹唱后庭花”句中用一“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答:该句运用曲笔表面上是说卖唱的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实则是批评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后庭花”运用典故,“犹”字凸现诗人的忧愤之情,整句诗表达诗
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三、《无题》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二>中心思想             
作者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诗人不忍分别彼此思念的心情
<三>诗词赏析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含义有什么不同?
前一个“难”指的是客观条件上的难以见面。
后一个“难”字指的是主观感情上的难分难舍。
两个“难”字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连绵婉转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无题》中的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新奇而又巧妙
四、《浣溪沙》                                                                           <一>作者简介                                                                               晏殊,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二>中心思想                                                                               写惜春怀旧之情,表达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三>炼字:“小园香径独徘徊”
独——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独处时的寂寞,伴随着凄凉的春色和时光的流逝,衍生出无限悲凉,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徘徊——将诗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句赏析                                           
(1)《浣溪沙》上阕写了哪些景?抒发了哪些情怀?                                                写天气,旧亭台,夕阳,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事物以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为千古名句,也被誉为‘天然奇偶’句,请说说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情怀,有蕴含者怎样的哲理 ?
对仗工整,浑然天成,一是惋惜新花落去,二是庆幸旧燕归来 ,非常深刻委婉的表达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眷恋
人生的道理:就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要失去很多,但是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东西.所以不要因为失去而伤心,要珍惜得到的东西。
五、 《水调歌头 》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二>中心思想               
全篇着眼于以月抒情,并兼怀其弟子由,表现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体现了他人心胸豁达乐观的思想
《水调歌头》上阕写了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透漏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下阕写了诗人月下无眠的情状以及对人生的沉思探索,透漏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三>诗词赏析
1、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只要人能平安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一轮明月,并互相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旷达乐观的情怀。这是主旨句,对难遣之情的释怀,也是对亲人的劝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圆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这是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自然的变化规律,其变化的必然性使这句词富含人生的哲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的人因不能团聚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阙写了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结。下阕写了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透露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