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国内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来源:九壹网


国内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地理科学学院2014级师范2班 222014318011066 李嘉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同志

“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民生,改革的真正动力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

一、深化改革

1、提出

2014年3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就是利益调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中国党基于人民的利益来推动中国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2、必要

经过30 年的实践,中国改革开放整体上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总体上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今年,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

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地推进对外开放;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改革。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改革进入新阶段以及中国进入发展型社会后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如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阶段的特殊意义,利益关系的调整将更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政治改革的现实需求增大等。

3、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改革根本方向与根本路径的有机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的根本路径。党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三足鼎立”的格局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这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下一步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妥善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持续上升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西方模式的简单照搬,而是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要求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治理体系”不是体系,而是党的执政体系、国家管理制度体系、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

二、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1、民生

所谓民生,就是指民众的生存和生活。民生问题,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资料的满足,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保障等问题。民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是任何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永恒的命题,即使是福利制度高度发达的国家,也同样面临着民生问题的困扰。能否让民众安居乐业,是每一个执政党和国家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古今中外,但凡民生问题发展好的,人民群众就拥护,社会就繁荣稳定;反之则社会动荡,天下大乱。近代以来,随着人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也日益强烈。人民群众不支持“开倒车”的民生,也不欢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民生,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已经成为执政党和正当性的重要标准。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中国党对于改革、发展和民生的关系有着深刻清楚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价值追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着力构建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

3、民生问题的现实诉求倒逼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由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要解决好民生问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的现实诉求,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改革过程中发展和改善民生,在民生优化和提升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发展成就有目共睹,该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许多老百姓自发地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寻找回答:“现在主要关注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一个是住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对此,有网友认为,应该有更加具体的配套和措施。“医疗方面,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确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教育方面一个是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花费的成本,教育机会均等各方面我觉得都希望有所改善;最关注的是住房问题,现在房价增长势头过猛,老百姓靠工资买房确实很困难,这是和生活最相关的。希望在这些方面有一些改善,为老百姓做些实事。”

我国发展到今天,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发展能不能同步问题,当前现实是:一方面,民生项目的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较低。总体看,以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财政性民生支出在2012年为45552.35亿元,财政性民生总支出占全国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36 2%。但是,与我国庞大的经济体相比,有限的国家财政性民生支出与庞大的经济总量十分不相称。2012年我国民生项目的公共财政支出占全国GDP的比重却不足10%。当前财政性民生支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民生建设需要,而且长此累积下去,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民生事业发展水平较低。从民生建设的内容、民生发展的程度和所处的阶段看,我国的民生事业还处于解决和改善民生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道路任重而道远。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正在着手构建,贫困率下降但返贫率较高,恩格尔系数下降但基尼系数较高,城乡收入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破解二元结构的道路仍在摸索之中,经济社会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医疗、住房、教育、养老、就业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基本的民生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民生问题导致了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并传导到社会建设上来,滋生了严重的社会矛盾。近年来,件急剧上升,

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治理危机,政治认同弱化的执政风险、社会不稳定的政治风险的系数也在增加,阶层固化的趋势显著。同时,民生问题也将传导到经济上来,降低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抑制生产力的发展,动摇经济发展的大局。

4、全面深化改革的导向是增进民生福祉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改革从来都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中国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都在围绕着民生这一核心目标有序的进行,而且对民生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在改革之初就提出:“我们要增加我们的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一步步好起来。”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改革才能释放活力,发展才能出效益,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有经济实力,改革和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民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民生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为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而且发展与民生相辅相成,这根本上要靠发展,靠大家共同努力,并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反过来,民生改善也会为发展提供动力和空间。只有真正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才能够为更高水平的改善民生提供物质保证。

5、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推进改革

其一,改革是改善和发展民生事业的最大红利,也是必由路径。要通过改革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增进民生福祉的事业上来。中国改革开放3O多年形成的民生服务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当前的国情极不协调,必须从上予以纠正,并且,要从改革来实现路径转化,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通过经济反哺民生的办法缓解和平抑经济与民生的差距。其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制度是捍卫改革成果的有效武器,应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

的、正确的民生、方法、机制上升到制度的高度,通过制度建设夯实、巩固和提高民生发展的果实。其三,着力构建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社会主义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要保证民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享受到最大的成果,保证民生问题在现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有最大的解决,又要以民生

问题的现实解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基础,最快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建立起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良性循环,保证民生问题解决的可持续性。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着力点, 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一切改革和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改革和发展都是为了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真谛,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要不断地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其着力点,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我国的改革开放健康发展,并在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加快中

华民族的复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