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中心小学校本课程 呱呱带你学古诗
wãn guān jūn shōu hã nán hã běi
我爱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hū wãn tì lâimàn juǎn shī shū
mǎnyī shangxǐyù kuáng
(唐)   杜  甫
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jì běiquâkànqī
zǐ
chïu
hãzài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 泪/满/衣 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 卷诗 书/喜/欲狂。
bái rì fàng gējícïngbā
xūzîng jiǔ
xiá
qīng chūn zuî bànhǎohuán xiāngbiànxiàxiāngyángxiàngluîyáng
白 日 放 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xiáchuānwū
即从巴 峡/穿/巫 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助手:
官军:唐王朝。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呱呱译古诗: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新华中心小学 呱呱带你学古诗 第17首
新华中心小学校本课程 呱呱带你学古诗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和诗人交朋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 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呱呱说古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 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闽南童谣串串烧★     腊苏开花苍又苍 (劝学歌谣)
腊苏开花苍又苍,劝子读册爱用功。少年若唔勤苦读,老来读册难又难。苦瓜开花黄又黄,送子送到书房门。俭食俭穿乎子读,做子爱知母难当。
这是一首母亲念给孩子听的劝学歌谣,其中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拳拳爱意,引人深思。腊苏花,即紫茄子花。歌谣的意思是:紫茄子花紫得那么可爱,奉劝我的孩子啊读书要用功。人在少年时如果不勤奋苦读,等年龄大了再读书,真是难上加难。苦瓜开花了黄得那么耀眼,我送孩子送到书房(学校)门口。省吃俭
用就为了让孩子可以读书,当孩子的要体会母亲的一片苦心。                  新华中心小学 呱呱带你学古诗 第1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