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两种不同提问方式的比较与思考

对两种不同提问方式的比较与思考

来源:九壹网
2010年第10期 总第163期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10 2010 GenerM No.163 对两种不同提问方式的比较与思考 毛庆波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苏常州213161) 摘要:通过对“猜想、征明与拓广”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处 理好知识增长与能力发展的关系,重视对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数学;案例;提问方式;比较;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0)10—0093—02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新的课程标准出台,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人的发 展为本有两层含义,其一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二则是以 教师发展为本,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只有处 理好两方面的发展,才能使课改真正地深入到数学教学活 同学们围绕问题2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从特殊的、 简单的情形出发,发现一些规律后再讨论一般情形。 案例Ⅱ: 师:问题1:任意给定一个正方形,是否存在另一个正 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2 倍?你有哪些解决方法? 同学们通过思考,从多角度出发,都说明不存在这样 的正方形。 动之中,取得实效。在先后教授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九 (上)课题学习“猜想、证明与拓广”这节课时,课堂提问方 式由教师发问转变为学生自主质疑,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 处理方式,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颇有感触,对这两种不同 的提问方式进行比较,试图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一师:问题2:同学们还能提出与问题1相类似的问题 吗? 、两种提问方式的课堂教学摘录 同学们在问题1的启发下踊跃发言。 生1:任意给定一个圆,是否存在另一个圆,它的周长 和面积分别是已知圆周长和面积的2倍? 案例I: 师:问题1:任意给定一个Ⅱ:方形,是否存在另一个正 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2 倍? 生2:任意给定一个正三角形,是否存在另一个正三 角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正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的2倍? 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究,运用特殊值法、画图法、相似 一法等各抒己见,得出结论:任意给定一个正方形,不存在另 个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正方形周长和面 生3:任意给定一个菱形,是否存在另一个菱形,它的 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菱形的周长和面积的2倍? 生4: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 积的2倍。 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的周长和面积的2倍? 师:问题2: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 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收稿日期:2010—09—08 生5: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 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倍? 师:(非常激动)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发现这么多问 题,现在请你们对上述问题思考1O分钟,然后自主组 作者简介:毛庆波(1971一),男,安徽宣州人,中学一 级教师,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课堂更为有效。这种“教师画龙学生点睛”、“教师用心插 柳学生柳成荫”的教学细节,给教学留下无穷回味。 四、关注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教师要善于发现突发性的教学细节,善于处理突发性 成研究小组,大家互相答疑,共同探索,你们能解决哪些问 有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 为本。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决定成败。新理念需要我们改 造现有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教学细节设计 的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时时闪烁着一个个鲜活的突发性 的教学细节,乃至突发事件,我们应该关注这样的突发性 的细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学情进行深入的 追踪剖析,努力减少负面效应,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 的背后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理念是教学细节的升华,而 教学细节是理念的具体化表现。 [责任编辑:李海波] 一93— 题? 同学们快速组成研究小组,有互补型小组,有数学精 英小组,也有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组成一组,层次不同的 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在思考、在争论, 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非常活跃。 二、两种提问方式教学的比较与思考 1.“师本”到“生本”的教学观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承受者,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将知识单方面地传授给学 生”的教学观是被时代所抛弃的,也是一种教师本位的教 学观。在案例I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师本”观念还 是比较重的。教师的教侧重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过急地给 出学生思考的现成框架,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并不多,只剩下按照教师的思考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到 下课时,教学任务刚好完成,好像要探索的问题终于在课 堂上得到了结果,学生也似乎得到了“解脱”。教师对教 材理解局限于形式化的内容,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数学思 想、精髓把握是不到位的。案例Ⅱ则是比较多地体现了学 生本位的教学观,教师没有用框架来束缚学生的思考,而 是让学生根据问题1生成的情境自发地产生和提出一系 列新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 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 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既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 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 过程,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知识增长与能力发展互相促进 在数学课堂上,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但长期以 来,两者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平等的。在案例I 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比较侧重问题1、问题2结论的获 得,学生较多的是得到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 能力的培养并不多。这也是本节课失败的问题所在。本 节课是一节研究性课,主要意图不在于回答一些具体问 题,问题1、问题2的结论对于学生的后继学习也元帮助, 编者的意图主要是通过问题1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究 的平台,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领悟处理问 题的策略和方法。案例Ⅱ,在师生互动之中,学生综合性 地、创造性地运用生成的情境、已知的知识大胆质疑,“发 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 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 教学中摆正了知识与能力的位置,特别是与创造性思维能 力的关系,才能引导和调动学生在对数学的常规的或非常 规问题的解决之中学会“数学化”,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 观察世界、解决问题。数学知识的学习并非不重要,但更 重要的是教师在处理好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 发展数学化的能力,使数学课对学生而言,并不只是知识 ・-——94・-—— 的获得,还能为其今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思维的方 式,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对发展这种能力的要求,又促使 教师更新自身对数学知识及相应能力的观念,使学生的数 学学习不仅是面对目前的学业,更重要的是面向以后的发 展。 3.重视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交织的 过程,这种交织导致一些人厌恶数学、害怕数学,而另一些 人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学生由数学的学习过程产生的这 种结果,是与数学教师本身对数学的态度密切相关的。在 案例I中,教师对数学的态度主要是从尊重知识的发展逻 辑规律出发,通过预先设计的框架,让学生被动地思考问 题1、问题2,整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一 潭死水。而案例Ⅱ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 问题,尽管教师在课前已精心备课,但课堂上仍然可能会 发生预想不到的探索结果,对教师课堂的应变能力、及时 解题能力也是一种挑战。整节课教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 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气氛,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之中,每 个人(包括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都能得到尊重和理 解,而不是受到轻视和压制,共同体的成员保持了思想的 开放性,既表现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见解,且乐于接受各 种合理的新想法。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情感 得到充足的发展,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 间的心理接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活动的认同。 4。思考与合作学习交融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在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中, 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和谐地进行合作学习。 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进 入学习状态。在案例I中,由于设计的问题框架非常明 显,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案例Ⅱ中,教师 非常注重合作学习,且在分组合作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 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由组合,有所谓的“智囊团”工作 小组,也有“弱势群体”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得 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在提倡合作学习时,没有忽视学生 思考这一环节。合作学习只有以学生的思考为 基础来进行才是有效的,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将会造成学 生之间合作的盲从,这只是表面的合作,而非学生之间思 维火花的碰撞。 以上通过同一教学内容,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即教 师发问与学生自主质疑的两种教法、学法的比较,对数学 教学活动谈了几点思考。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要获取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独具慧心,根据 知识的组成结构及教材的整体安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 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获取。 (责任编辑:李海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