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 西 医 科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2007 Jun;24(3)RSI ・447・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31例临床分析 刘桂彪陈家康黄河清 文超勇 陆建吾李学东郑捷敏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柳州 545005)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并 不少见,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有极高病死率及致残率;我院 2001年1O月至2005年12月共救治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 积脑梗死患者31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21例,女1O例,年龄14~6O 岁,平均年龄38.5岁。受伤机制:车祸伤27例,高处坠落伤 4例。所有病例均无原发性脑梗死病史。 1.2临床表现:入院时均呈昏迷状态。GCS评分6~8分17 例,3~5分14例。单侧瞳孔散大26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 1.3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经CT明确诊断,其中硬膜下 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15例,多发脑挫裂伤 合并脑内血肿4例,所有病例中线结构均明显偏移,移位均 >O.5 cm,基底池、环池均消失或显示不清。发现脑梗死时 间:术后24 ̄48 h内复查CT发现脑内梗死灶,梗死范围均 大于4.0 cm,边界清楚,形态不规整。梗死灶部位:枕叶最多 为18例,同时波及枕叶颞叶8例,额顶叶5例,有5例梗死 累及脑干。 1.4治疗及结果:本组发现脑梗死时已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行标准开颅去骨瓣减压术29 例),故均予保守治疗。发现脑梗死后即予脱水、静滴丹参及 低分子右旋糖酐、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辅以高压 氧、亚低温及神经活性药物治疗。患者出院时依据格拉斯哥 预后评分分为恢复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随访 资料3个月至2年,平均11个月。31例患者中残2例,重残 7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O例。 2 讨 论 2.1 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及发生机制:目前认为:梗死 灶直径大于4~6 cm、梗死灶超过大脑半球平面面积三分之 二或跨越一个或多个脑叶即可诊断大面积脑梗死l1]。本组 病例均符合上述标准。其发病机制可能为_2]:①颅脑损伤后 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脑组织在天幕裂孔、大 脑镰下、骨嵴等处嵌顿挤压,局部脑血管受压和损伤,形成血 栓导致脑梗死;②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是大面积脑梗 死形成的重要因素。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凝血块和血 液动力学变化对血管壁机械性的压力,可使磷脂酶C激活, 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PKc),而PKC的异常激活可导致血管 平滑肌的持续收缩,加重脑血管痉挛,而脑血管痉挛严重时 则发展为脑梗死;③外伤后体内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微循环 收稿日期:2006—09—12 障碍。颅脑损伤发生后,由于脱水、利尿药的应用和液 体的人量,血黏滞度增高,而外伤后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下 降,血流缓慢,脑缺血缺氧。加之外伤后氧自由基的产生而 导致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而形成血栓,由于血管活性物质 的失调,导致微血管过度收缩、痉挛和血管内皮肿胀,脑微循 环灌注减少,甚至出现“无再灌注现象”,加重受伤脑组织缺 血,进而形成梗死;④外伤性血栓形成:头部受外力作用时头 颈部发生旋转并产生剪应力,颈内动脉、椎动脉及脑内大动 脉发生扭曲、牵拉而导致血管内膜断裂,断裂面粗糙,产生附 壁血栓;⑤颅脑手术时的操作和刺激也可引起血管狭窄导致 脑梗死;⑥颅脑损伤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导致一氧化氮 (N0)的耗竭,N0的耗竭、匮乏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 系,过氧化物酶的缺乏可导致和加重脑梗死。我们认为,术 前GCS评分越低,脑疝时间越长,上述多个因素同时存在的 概率就越大,从而导致大面积脑梗阻或由小面积脑梗演变成 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的概率就越高。 2.2脑梗死的预防:大面积脑梗死一旦发生,救治十分困 难,病死率极高,本组为64.52 。因此,预防显得十分重要。 尽管目前尚没有很好的预防措施,但我们认为,在救治颅脑 损伤患者的早期,及时纠正低血容量、合理使用钙离子通道 阻滞剂等,可保障胶体渗透压或有效循环血容量、防治脑血 管痉挛、改善血流灌注,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同时,防 止或及时解除脑疝、术中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减少对脑血 管的直接损伤等,也是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在近几年临 床救治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只要重视了上述预防措施并有效 给予实施,脑梗死发生率可明显减低。 2.3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颅脑CT改变。CT扫描病 灶常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呈扇型低密度区甚至半球大片低密 度影,一般与颅内血管供应区相一致,边界清楚。因此,当原 发性脑外伤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后,病情有所好转, 如果在短期内再次出现意识障碍加深,或肢体活动障碍加 重,或瞳孔改变,如不能以迟发性颅内血肿和继发性脑水肿 解释以上病情变化,必须要考虑有脑梗死的可能,此时复查 头颅CT很有必要。 2.4治疗:本组发现脑梗死时均已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同时 已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行标准开颅去骨瓣减压术29例), 故均予保守治疗。在合理脱水降颅压的基础上适量给予血 管扩张剂如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溶液;另外,亚 低温对保护梗死区脑组织,降低缺血区脑损伤也有明显的效 果_3]。本组有17例实施了亚低温治疗,中残~重残7例。本 组资料中,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是 64.52 ,中、重残率29.O3 ,反映了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 后果严重,预后极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4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Jun;24(3) 参 考 文 献 1 符耀清,冯东侠,马元品,等.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合并大 面积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中华误诊学杂志, 2001,1(1):81—82. 2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5.484. 3单爱军,吴耀晨,陈 良,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 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对策.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2); 715-71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Junl24(3) 髁颈下骨折固定1 3例分析 廖宗生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贺州 542800) 下颌骨髁颈下骨折,因受翼外肌牵拉,折断的髁状突端 多向前内方移位,常需手术复位固定。由于局部解剖结构复 3 讨 论 3.1下颌骨任何部位遭受暴力打击时,都可造成一侧或双 杂、区域狭小,常规手术复位与固定操作较困难,创伤较大, 手术费时,术后反应重,综合治疗欠满意。笔者采用颌下切 口加耳屏前微小切口进行坚强内固定,共治疗13例髁颈下 骨折患者,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侧髁部骨折,有报道其占颌面部骨折的25%[1],折断的髁颈 部受翼外肌牵拉向前移位或脱位,下颌骨则受升颌肌群牵拉 向上移位,产生错颌畸形与功能障碍,对出现这些情况则需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2004年1月至2005年】O月在我科住院治 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未能恢复髁状突正确位置,导致骨折 错位愈合甚至不愈合,引起一系列损伤后遗症。因此,对明 显移位的骨折保守治疗是不适宜的,应积极施行手术治疗。 下颌骨折采用钛板内固定是目前最流行也是得到广泛认可 的。 疗的髁颈下骨折病人13例,计15侧。男8例,女5例,年龄 15~61岁,多发生于中青年;单纯髁颌下骨折4例,双侧髁颌 下骨折2例,合并上下颌骨骨折7例,全部病例均有明显错 颌,经x线片及CT检查证实。 1.2材料:选用西安中邦公司生产的钛板、钛钉及其配套工 具。钛板厚1.0 mm,4孔。钛钉直径2.0 mm,长5 mm。 1.3手术方法:手术在经鼻腔插管全麻或局麻下完成。在 下颌角后下2 cm做一绕下颌角向后上的切口,长约3 cm,分 层切开,向下颌角后缘分离至骨面,切开骨膜,沿后缘及外侧 面向上分离至骨折处,将骨折复位,复位前上下颌行暂时结 扎固定以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所有操作须小心注意保护腮 腺及面神经。沿耳屏前下皮肤皱壁作1~1.5 cm切口,切开 皮肤及皮下组织,再用弯钳直接分离至髁颈部,与下方切口 相通,放人直径约1 cm金属管,在颌下切口置入钛板到骨折 处,调整好位置,先在骨折下方钻孔,上钛钉固定钛板,调整 3.2髁颈下部骨折的处理不等同髁状突骨折,髁状突骨折 单纯耳屏前切口就可直视操作,也不同单纯升支骨折,采用 颌角后下切口即可。髁颈下部骨折因受腮腺及面神经的阻 挡,单一方向操作创伤大,视野差,操作困难,常伴面瘫及腮 腺漏的危险,故笔者借鉴正颌外科钻孔固定的方法,在耳屏 前下方采用微切口的方法,置人金属管,直视操作,固定髁颈 部,而下端固定采用颌下常规切口,仅需单纯在下方钻孔固 定,即可方便的完成手术。 3.3采用颌下加耳屏前微切口坚强内固定治疗髁颈下部骨 折,其操作简便,直视下操作,复位准确,固定牢靠,对组织损 伤轻微 由于采用附加耳屏前缘切口对腺体损伤轻微,置人 金属管,直视下操作,最大限度地保护腺体及面神经,避免钻 孔及上钛钉时对其的损伤。另一方面,髁颈端的固定已在耳 屏前微切口处进行,颌下切口只需行骨折下端的固定操作, 故切口可尽可能的缩小,对腺体的损伤也就极轻,避免单纯 金属管位置,直视下经管内于髁颈部钻孔,用钛钉固定,打开 颌间结扎,检查咬合关系是否恢复正常,否则重新调整钛板 再固定。冲洗并分层缝合创口,皮肤用5-0美容线缝合,术后 局部压迫包扎,适当开口,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 后一周复查x线片。 颌下切口行骨折复位固定遂道式操作,减轻对腺体及面神经 的损伤,手术操作时间也明显缩短,本组中所有病例均无出 现面瘫及腮腺漏,术后伤口肿痛轻微,验证了本法操作简便, 对组织损伤轻微的优点,值得向临床医师推广。 2 结 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O~65 rain,术后伤口 参 考 文 献 1周树夏.下颌骨骨折.见:王翰章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肿痛轻微,无一例出现面瘫及涎漏,所有伤口均一期愈合,x 线复查骨折复位良好,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咬合关系良 好,临床效果满意。 口腔医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200. 2邹兆菊,马绪臣.保守治疗髁状突骨折的x线改变及临床 疗效观察.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8,23(3):193. 收稿日期:200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