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第一学段地理(文科)试题
试卷分析 综合题部分
本次试题由邓遥和泓老师命题,由罗郁田老师审题,题目难度较为适中,略有一点灵活,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看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看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迁移,灵活利用的能力
一、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及分析如下:
综合题第一题
第(1)小题,此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题目要求答出澜沧江区域经济有哪些项目可供开发,此题的关键词眼在“经济”,要能产生经济效益,参为(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上通航、旅游观光、边境贸易等)。
答题情况及分析:大部分同学可以答道发电,航运,旅游、养殖等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开发项目,但任然有少部分同学答案中答出“防洪”,防洪不属于经济开发项目,所以不能给分。
第二部分是问开发的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参为(水土流失,水污染)亦可答我们课本知识点,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等。
答题情况及分析:多数同学能答全,但少部分同学也答出“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等答案,主要是不了解此地自然背景,或者看不懂图之下乱答一通。
此题较为简单,主要考察课本流域的综合这一知识点,属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对知识的简单的应用。学生打错的原因有三点:一、对课本知识不熟或掌握不够,二、没有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或看题不仔细。三、不会看图分析,缺乏对当地地理环境的了解。
第(2)小题,此题主要是考察课本基础知识,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相对比较简单,但答题情况不是很好,此题答案的关键词在“落差大,水量丰富”。
答题情况及分析: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答出“落差大”,但许多同学并未说明水量丰富,只说明这里是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并没有把“水量丰富”这个关键词眼加上去,因此失分较多
第(3)小题,此题主要考察看图能力,多数同学看图能力较弱,只有少数地理基础较扎实的同学答全。
答题情况及分析:①把雅鲁藏布江写成密西西比河、田纳西河等其它河流,②此地能源主要为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除“水能”能够答出外,许多同答案当中出现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字眼,主要是不熟悉此地,甚至不知此地为何方,还有根本就看不懂图。
因此此题答题情况较为糟糕,很不同学不了解此地的地理背景,就乱答,导致失分率很高。
第(4)小题,主要分析印度河筑坝建库的效益,此题考察大坝的作用。
答题情况及分析:多数同学的答案为“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但是多数同学
回答不够简洁,改卷的时候发现“利用水力发电,发展工业”,“发展耗能的企业”不简洁规范的答案。再有错别字频出,如“蓄水”写成“畜水”。因此此题得分也不高。
综合题第二题
此题为典型的材料分析题,此题需要将所学知识迁移,并考察学生分析材料和图形的能力,具一定难度。
第(1)小题,根据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石羊河水量减少的原因
答题情况及分析:此题答题的过程当中诸多同学都能想到人为因素:是人口增长,导致灌溉面积增加,用水量加大。但此题多数同学忽略了自然因素。即便是答到了自然因素,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也不能答道此题的要点。因此此题多数同学只能得一半的分数。
第(2)小题,分析石羊河水量减少会给该流域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答题情况及分析:此题考查的对材料的分析的能力以及对该地自然环境的了解,多数同学答到其中一点“土地退化”或“土地荒漠化”,还有一些答不到关键点或者是胡乱答。如,许多同学答案当中有“水土流失”,本题考察的是河西走廊,水土流失并不严重,因此答“水土流失”并不能得分。此题要比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要对当地自然环境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得分也不高。
第(3)小题,结合材料三,探讨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答题情况及分析:此题主要考察看图分析能力,看主要的用水在哪方面,并从此处切入答题。但大多数同学出现了脱离材料答题的情况,甚至许多同学天马行空,乱答一通。因此,此题多数同学只能得两分或不能得分。
二、本次考试暴露出的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知识点不熟。 2.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较弱
3.材料分析,看图分析的能力较弱 4.错别字导致失分
5.此次考试还出现个别作弊现象
三、解决措施
1.进一步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2.努力提高学生对材料分析题,看图分析题能力,加强训练 3.加强学生的知识的应用能力 4.提醒学生别写错字
5.坚决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